罗静 敬菊华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本身就是人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尺度与规范。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这是因为,媒介不只是人们须臾不可离身的信息工具,它还包含着“一套与新技术特质互动的社会关系”[2], “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地改变人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并深层次引起“人的尺度”的变化。正如书籍养成了人们线性思考、主动思考、深度思考的思维模式;声画同步的电视更容易让人处于被动接受、消极思考的状态;网络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让阅读更偏向于短、浅、快;短视频的兴起则从根本上消解了人类自有印刷文明以来养成的阅读、思考习惯。媒介在带领人们观看世界、了解世界、参与世界的同时,不同的媒介技术,由于其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展现信息的方式各有差别,这些差别在无声无息间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并在漫长的改变中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意识形态。从人类早期延续至今的口语媒介,到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媒介形态,媒介技术已经渗透当下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3]的重要指示,需要直面智媒时代媒介技术迭代所带来的挑战。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处媒介场域的发展历程
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随之步入恢复发展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开始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和研究。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处媒介场域,重点时间段定为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并根据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莱文森的观点,将所处媒介场域划分为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
(一)20世纪80—90年代:报纸广播电视占据绝对主流的旧媒介时代
莱文森认为,旧媒介囊括互联网诞生前的一切媒介,包括口语媒介、印刷媒介及电子媒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旧媒介迎来了发展黄金期。调查表明,1980年至1985年间,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家报纸创刊。[4]广播和电视与此同时也飞速扩展,1985年后电视成为最大规模的媒体。以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为代表的旧媒介所营造的媒介环境,构成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传播场域。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迅速崛起
新媒介的出现和20世纪40年代被发明、并不断升级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以1995年CHINANET开通为标志,我国进入新媒介时代。1997年,人民网作为我国第一家新闻网站上线,其后两三年间,搜狐、新浪、网易、腾讯一跃成为新闻门户网站“四巨头”,腾讯QQ、天涯论坛BBS、新浪博客、以开心网为代表的SNS网站等也在这一时期兴起。1998年,互联网被正式定义为第四媒体。2000年以后,互联网在我国大规模普及,到了2008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浪潮是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传播场域。
(三)2009年至今: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新媒介占据主导
近10年来,新闻网站等互联网第一代媒介也和报纸、广播等一样成为传统媒体。与此同时,国外以脸谱、推特,国内以微信微博、小视频、网络直播等终端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二代媒介迅速崛起。作为新新媒介发轫的标志,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进入主流视野。而后微信作为另一划时代媒介,经过几十个版本的变革,从社交工具延伸为商业平台,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社交媒体的兴起,重要前提条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動互联网的兴起。自1973年诞生以来近50年岁月里,手机不断进化迭代,人类在漫长发展史中积累创造的形式多样的媒介形态,在手机小小方寸间融合、集纳、再创造。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99.7%以上使用的上网媒介是手机。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及其媒介应用,已构成近10年来特别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媒介环境。
二、不同媒介场域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
梳理改革开放40余年来媒介技术的迭代历程,可清晰看到,在不同媒介技术构建的传播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工作的理念、手段和载体也随之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旧媒介时代把关人传播模式下自上而下的单向价值输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兴起了办报热、办刊热、文化热,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以及数量众多的校园刊物等校园媒介勃然兴起,奠定此后数十年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媒介格局。在旧媒介时代,无论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究其传播模式而言都是把关人模式下高度集权的、自上而下控制的、自少数向多数传播的单向价值输送。多数人获取什么样的消息、关注哪些舆论,是由少数人掌控的,记者、编辑作为信息采集者、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承担着“把关人”角色,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而数量庞大的受众作为信息接受者,只能被动接受,通过写信、热线电话等少数渠道作出有限反馈。和旧媒介时代把关人传播模式同步,这一时期,虽然强调要更重视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但总体而言,高校思政工作还处在自上而下的单向价值输送阶段,在这一工作中,学校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泾渭分明,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站在一端,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传播方法,通过校园媒体统一化宣传、课堂“填鸭式”教育、大会集体传达等方式,单向、集中、自上而下地进行价值输送,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二)新媒介时代双向传播模式下趋于平等的有限互动
新媒介时代,互联网有限地打破了旧媒介赋予传播者的传播垄断地位,伴随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留言板、论坛、SNS、博客等互联网第一代媒介将“话筒”递到了社会大众面前,赋予社会大众和媒体同样的话语权,并以其海量的、互动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为大众提供了更加平等的媒介环境。这种媒介迭代,自然也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变,具体反映在其工作政策、工作环境和工作载体上。就政策而言,以199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标志,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其共有特点是从肯定和重视互联网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实际出发,为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要求主动占领思政教育新阵地,重点是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建设和网上宣传。在政策指引下,众多高校将互联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自清华大学1995年首开高校BBS、1998年首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后,国内高校掀起了开通学校门户网站、BBS的热潮,一些有着学科优势的高校也专门创建了主题网站。校园网已成为国内高校的标准设施。到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中95%都建立了主题网站。思想政治工作所使用媒介技术的变化,自然引发了思想政治工作更深层次的变化。校园BBS、新浪博客、开心网等互动平台,为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渠道表达自我的渠道,而作为教育者的一方,也更加重视学生们的反馈。不过,在这种表达和反馈的关系中,新闻网站等新媒介本身的媒介性质,决定了两者间的互动是有限的。
(三)新新媒介时代个性化传播模式下自由平等的多向互动
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普及,是新新媒介时代来临的前提。莱文森认为,手机是超越电脑和网络的革命。相比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媒介形态,手机有着与生俱来的个人性、个性化内涵,它打破了报刊、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介对话语权的控制,将使用媒介表达自我、制作产品、传播信息、反馈意见的权利,从少数把关者手中移交到了个人手中。在这一权利的转接过程中,传播者作为信息把关者的权威被消解,信息源、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人人都可以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消费者”[5]。手机以及依附于手机所开发的移动载体的特性,使得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个性化的、小规模的、多元化的、更加平等的、多向互动的自主传播模式得以实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更加个性化、更加自由平等的时代特征。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已经体现了这种时代特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网络育人放到和教学育人同样高度,明确要求要充分开发、利用“两微一端”等最新媒介技术搭建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工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为引导,继高校网站建设热潮后,近几年,高校兴起开通“两微”热潮。从2009年首个高校官方微博开通至今,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有四成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同年,校园微信公众号数量达到8万个。继旧媒介时代的报刊电视、新媒介时代的网站之后,“两微”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网络渠道。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式微,以及抖音、火山等APP短视频和B站等的崛起,短视频创作传播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流手段。在这一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更多呈现扁平化、自由化、多元化特征,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思想更多元、形势更严峻、斗争更激烈。
三、媒介技术迭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现实启示
回顾从文字的创造、印刷术的发明、电的发现,到计算机和互联网、大数据等媒介技术的推广普及,从书籍、报纸、广播、电视到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介形态的发明创造,不难看出,人类进入19世纪以来,媒介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迭代,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将之比喻为“最后7分钟”。随着上述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媒介技术和媒介形态的发明和普及,媒介对“人的尺度”的改变不断加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6]立足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提高对媒介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革新理念、手段、方式方法。
(一)提高认识:认清媒介技术是开展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思想保证
长期以来,不论是传播学研究,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都更关注媒介传播内容,而对传播内容所使用的媒介技术的作用和影响重视不足。实际上,媒介技术本身构建的媒介场域,以及它对“人的尺度”的改变,进而引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环境、工作对象、手段载体、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变,更应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关注。从报纸、电视为代表的旧媒介,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再到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新新媒介,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使得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受到冲击乃至瓦解。更严峻的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区块链的出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媒介技术更新迭代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呈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媒介环境将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更加重视媒介技术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就高度重视电报作为媒介技术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强调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重视、利用媒介技术开展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重要论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共同特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媒介技术本身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影响,这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
(二)把握规律:探清不同媒介技术传播特征是开展好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论前提
无论是旧媒介,还是新媒介、新新媒介,任何一种新媒介技术都要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进而催生新的传播方式、交往方式和认识模式,构建起新的传播场域,并左右身处其中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哲学家柏拉图就曾批评过书写对记忆和思想的负面作用,认为书写消解了思想互动。近现代以来,学者们对口语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传播特征开展了深入研究。正如使用标准字体印刷的报纸和书籍,让我们的阅读更加深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理性,让我们更加趋向于标准化和统一化;出口即逝的广播,更容易煽动起我们的情绪;电视的出现,消解了我们的主动思考,让我们的生活被娱乐席卷;而手机,一方面让信息突破时空的限制,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相应地是,它打破了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时空观。依附于手机这一“巨无霸”载体,众多媒介形态被层出不穷地开发出来,不可避免的是,和手机与生俱来的个人化、个性化特征相匹配,这些媒介也将个性化强调到了极致,比如今日头条,它使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用户兴趣主动推荐信息,这一创新得到了很高评价。但消极影响也在呈现,在主动推送模式下,用户永远只关注自己爱关注的。虽然技术将世界缩小为地球村,但在这小小的“村子”里,由于关注信息的不同,大家或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锁在一间间“小屋子”里,而对屋外的信息充耳不闻,这对于主流舆论的引导极为不利。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技术大爆炸背景下,媒介技术层出不穷,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拓宽理论视野,尊重思政工作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从理论高度把握每一种媒介技术所特有的传播特征,把握新时代师生思想特点和媒介使用特点,从而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利用媒介技术开展好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因势而新:与时俱进推进新媒体新技术运用是开展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技术支撑
借助手机这一载体,报纸、视频、网页、微博和微信、小视频等媒介形式都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媒介融合态势。研究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当年全国网民互联网普及率。据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调查显示,QQ、微博、微信,以及近两年发展起来的短视频网站、直播网站等,是这一代大学生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站。大学生在哪里,他们的关注点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在媒介融合态势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载体都必须因势而新,将包括微博、微信,也包括直播、短视频等各种符合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需求的新媒体技术充分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育人特性。
(四)保持清醒:警惕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是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防线
在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介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媒介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新新媒介最典型的特征是去把关人、去专业化和去权威性。在新新媒介时代,由于把关人缺位,新闻舆论在整体态势上呈现信息传播来源多元化、信息传播文本零碎化、信息传播反馈异质化的特征,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导致社会舆论更加分散、零碎、更不可控,这对于青年学生主流舆论引导、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客观上有着不利影响。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媒介技术以低廉的代价,悄无声息地“窃取”大学生的时间和注意力。媒介技术的发达,让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程度前所未有地普及,随之而来的是媒介消费的时间不断增长,层出不穷的娱乐在不知不觉中夺走了大学生们的注意力,甚至出现手机上瘾、交际困难等负面影响,这也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媒介技术迭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YBMK003);2019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智媒场域下党加强对青年思想引领力研究(项目编号:2019YBMK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7.
[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0.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文水.对全国报纸进行调查表明八十年代我国报业蓬勃发展[J].新闻记者,1986(07):39.
[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第2版[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0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
作 者:罗 静,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综合科科长
敬菊华,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网络工作部部长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