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同入路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1-12-28 04:24袁小冬钟海李卫甘鸣晓
现代实用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滤器下腔入路

袁小冬,钟海,李卫,甘鸣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中老年患者发病率高,极易引起肺栓塞等严重致命性疾病,致死率较高[1]。治疗不彻底者常导致栓塞后综合征[2],影响预后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介入置管溶栓治疗法(CDT)是该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3]。目前常使用腘静脉入路介入置管,但该入路存在易误穿腘动脉、胫神经等弊端。对于截瘫、骨折和体质虚弱者操作难度较大。大隐静脉内踝段位置表浅,患者仰卧时即可完成置管,经交通支汇入股深静脉,溶栓时可达到同样的药物浓度,可弥补腘静脉置管的缺陷。本研究以常规腘静脉入路为对照,评估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急性DVT 患者62 例。纳入标准:(1)下肢DVT症状持续2 周以内;(2)血栓范围包括髂、股或腘静脉;(3)无严重并发症,可耐受溶栓治疗。排除标准:(1)有抗凝剂、溶栓药物或碘对比剂过敏史;(2)3 个月内有心脑血管出血病史;(3)近期严重脏器创伤或大手术史;(4)妊娠或高血压;(5)同侧深静脉血栓史。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24 例)、B 两组(28 例),A 组采用腘静脉入路,B组采用经大隐静脉入路。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同意接受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

1.2 方法 下腔静脉滤器放置:取仰卧位,导丝从健侧股静脉穿刺后进入下腔静脉,导管造影明确肾静脉开口位置,测量下腔静脉直径,确定滤器放置位置,放置Aegisy腔静脉可回收滤器(先健公司,深圳)。然后行CDT 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行下腔静脉造影复查,滤器下方未发现血栓时取出滤器,若发现血栓则继续放置静脉滤器。腘静脉入路置管:超声引导下采用小孔径的回波穿刺针穿刺腘静脉,置入5 F 鞘管(泰尔茂),置管过程如上所述。大隐静脉入路置管: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穿刺大隐静脉并置入5 F鞘管(泰尔茂),随后经鞘管造影并在DSA“路图”功能辅助下,将导丝沿浅静脉和深静脉系统的交通支插入腘静脉,然后至下腔静脉行置管溶栓。两组穿刺成功后经鞘管引入0.035 泥鳅导丝在4 F 单弯导管配合下通过血栓段并进入下腔静脉,采用球囊8 mm×80 mm(Boston)对髂静脉行扩张并观察髂静脉有无明显狭窄,球扩后根据造影情况选取30~50 cm 溶栓导管置入,尽量完全覆盖血栓。采用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肝素钠12100 U,经鞘管4 ml/h 持续微量泵入,经导管给予尿激酶(1 万U/kg)维持注入,低分子肝素全身应用,当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1.0 g/L,或24 h内未栓子进一步缩小,停止溶栓治疗。一般一周内拔除溶栓导管,狭窄或闭塞的髂静脉采用自膨式金属支架植入。出院之前开始使用华法林,连续服用至少6 个月,患肢穿弹性袜。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长、静脉溶栓率、患肢消肿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静脉溶栓率:选择7 处评分静脉分别为下腔、髂总、髂外、股总、近侧股浅、远侧股浅和腘静脉[4]。评分标准为:0 分,静脉通畅和完全没有血栓;1分,部分阻塞;2 分,表完全阻塞。总评分为7 处静脉评分之和,溶栓前后各评价一次。溶栓率=(溶栓前总评分-溶栓后总评分)/溶栓前总评分×100%。患肢消肿率:肢体消肿率=(溶栓前周径差-溶栓后周径差)/溶栓前周径差×100%,其中大腿周径选择参考点为髌骨上缘20 cm处;并发症包括置管处渗血、血肿、置管途径静脉炎或神经损伤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共52 例成功实施置管溶栓治疗。A组3 例术中不适,停止治疗。B 组5 例治疗中途因个人原因放弃继续治疗,2 例出现穿刺点渗血形成局部血肿终止治疗。A组24 例中20 例为左侧DVT,4 例为右侧DVT,症状持续时间4 h~13 d;B 组28 例中19 例为左侧DVT,9 例为右侧DVT,症状持续时间8 h~12 d。术中发现髂总静脉狭窄伴无侧枝代偿38 例,其中32 例进一步行金属支架治疗,4例下肢滤器永久放置。两组手术时间、肿胀减轻率、完全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3 讨论

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5]。介入手术置管灌注溶栓治疗效果较好,且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特点,是本病目前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3]。

DVT下肢介入置管溶栓治疗常用的入路方式是腘静脉穿刺。研究认为,DVT下肢介入置管溶栓治疗的安全进针点为腘窝中上段腘动脉搏动点外6 mm 处[6];也有学者认为以胫骨外侧髁间隆起为的骨性标志可提高穿刺成功率[7]。何旭等[8]认为经足部浅静脉注入造影剂显示腘静脉后再行动态穿刺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实际上,目前临床上选择腘静脉入路有一定弊端:穿刺后的处理方式,如加压包扎和制动可能诱发肾静脉和肺静脉血栓;累及腘静脉的患者刺入路穿刺影响改短的溶栓效果[9]。此外,腘静脉入路手术时常规要求患者手术时改仰卧位为俯卧位,对于截瘫、骨折术后或体弱患者难以实现,造成手术体位困难。

大隐静脉内踝段穿刺有一定优势:位置表浅、固定,穿刺成功率高,与腘静脉入路溶栓治疗效果相似,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10-12]。大隐静脉和腘静脉间存在一定的交通支和发育变异,置管溶栓治疗药物输送易于达到目的地,对累及髂、股等其他静脉的广泛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隐神经位于大隐静脉深面,不易穿刺损伤,术后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较少,换药护理亦较方便。笔者认为大隐静脉入路方法简单,具有定位容易、穿刺成功率高及损伤小等优点,因此术后并发症少,便于临床护理。但若因解剖变异等因素导致导管植入失败时,应尽快改为常规腘静脉穿刺置管,以减少患者痛苦。

本研究的不足:(1)本组病例数较少,研究结果尚需继续大样本病例验证;(2)大隐静脉的使用也有一定限制,糖尿病、严重静脉血管疾病等不一定适合大隐静脉入路,需慎重选择;(3)大隐静脉和股静脉存在一定的交通和变异,实际操作中这些便也可能为手术带来困难和风险,此时应综合判断,必要时改为腘静脉穿刺。

猜你喜欢
滤器下腔入路
困难滤器回收策略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两种工况下8 种腔静脉滤器疲劳强度的对比研究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花粉过滤器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