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的长治久安,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提出新的要求。针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整顿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完善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并非矛盾对立,强调了二者的内在协同发展、和谐统一共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二者关系的重要阐释,也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主要任务的关键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意味着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错误观念,要明确保护自然并非仅仅保护自然本身,而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保护人类自身的重要意义。只有把尊重、敬畏、保护自然当作人的内在自觉要求,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开展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非要停止发展、止步不前,而是在节制自身行为的基础上,对目前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改变以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做到二者真正的和谐。
我国向来重视黄河流域的保护与治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指引下,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先后推出了多项措施,以保证人与黄河和谐共处。包括建立防洪减淤体系、开辟分滞洪区、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退耕还林还草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如:开展封育保护,遵循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原则,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建设;把握治理黄河的关键点,修护河源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统一调度黄河水量,满足沿河人民的用水需求。这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顺应黄河流域的自然规律,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保护治理并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河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建设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念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深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强调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去创造经济价值,在中国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该论述强调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即“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可以持续为人类带来宝贵财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稳定的辩证统一,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去创造经济价值,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长足永续发展。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同时,推进黄河流域经济健康发展,利用黄河流域本身的生态价值去创造经济价值,以绿色发展为二者结合点实现相互促进、增效共赢,达成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指导下,沿黄省(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沿黄省(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行业积极转型。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但由于部分传统行业高能耗、高污染,近年来,沿黄省(区)积极推动传统行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二是新兴产业得到发展。由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建设了包括黄河文化公园在内的各类旅游景点,取得良好效益。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智慧化”改造,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三是特色农业稳步提升。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黄河流域生产的农牧产品丰富多样,如四川茂县脆李、陕西富硒茶、甘肃兰州百合等优质农产品,为当地民众带来巨大收益。同时部分地区将直播电商、数字媒体融入销售过程,利用互联网有效带动生态经济增长。在传统行业、新兴产业、特色农业的三者有机结合快速发展的驱动下,沿黄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得到显著提高。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元素间都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促进自然界整体系统的良性循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彻底摆脱了以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习惯,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自然界内在的系统性:形象地讲,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段论述表明,整个自然界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彼此作用。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哪一个出现了问题,其他元素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与永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应将“山水林田湖草”纳入统一保护和治理的整体之中,运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找寻平衡点,统筹考虑各生态要素,实现各生态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山青水绿、田肥草茂的美丽强国。
黄河流域是一个复杂统一的自然系统,具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与流域内种类丰富的动植物共同构成充满活力的河流生态系统。黄河流域跨度大,地势西高东低,分上中下游,地质条件、地貌、气候条件均有所不同。党中央一直贯彻全流域统筹兼顾、治水治沙并重的思想,总结多年艰苦探索的治河经验,从下游防洪走向全流域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更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在考虑黄河上游、中游、下游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生态需求,对黄河流域进行分区规划,实施不同的治理政策。对于黄河上游,开展封育保护,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水源涵养功能,对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对于黄河中下游,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进行滩区治理,改善河湖、三角洲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分区域治理的基础上促进黄河流域整体生态良性发展。目前,“三山一河”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落地实施,筑牢生态屏障,提高生态系统自愈能力;“百千万”试点工程有效推进,郑州等市已成功建成高标准生态廊道示范段,加快了生态环境修复的进程;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取得初步成功,野生动植物种群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1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纲要》强调沿黄河省(区)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统筹谋划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无法有效推进;没有生态文明法治,全面依法治国也缺乏重要内容。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法律的监管,如果和过去一样,对于企业乱排乱放,个人乱砍乱建等违法行为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很难得到保障。只有用严密、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管理,对责任落实情况加强监管,政府、企业、个人责任主体划分明确,才能够提高个人、企业的环保意识,才能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出现新的特点和需求,制度与法律也应该随之完善更新。近年来国家根据生态文明实践发展,不仅健全有关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相应体制,还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具体问题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如新《环境保护法》《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最新要求,逐步建立严密的生态法治体系。
近年来,黄河法治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党中央结合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除了起草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黄河水利委员会与各级水行政管理机构采取一系列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如在严格落实各级黄河河长的安全责任的基础上,宁夏等地采用“河长+检察长”制,逐步形成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治理协作机制,有效提升了黄河治理的监督效果及执法效率;沿黄9省(区)签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宣言》,旨在用严格执法守住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底线。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进依法治河管河,提高治理效能,使得“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黄河治理遵循了“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保障体系”的生态法制观,利用法律的规范作用,调解黄河流域开发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矛盾,为黄河流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