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及推进路径

2021-12-28 19:48李虹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育观思政政治

李虹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甘肃合作 747000)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立德树人”的高校教育根本任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高校就不得不思考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要求,以及如何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将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同学生的成长发展相结合,实现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历史起点与方位,是无数中国人民浴血奋斗,艰苦卓绝,攻坚克难的成就。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面临很多显现的或潜在的困难与挑战。这些困难与挑战,也给教育,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主阵地的高校,积极应对与及时解决这些挑战与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确保立德树人落实落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复杂国际国内局势的挑战

一是全球化红利背后的负影响。世界全球化,打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带来的隔阂,世界各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包括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等互相碰撞交织,促进了整个世界的交流、互动、取长补短,促进了市场资源的自由流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联动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更加加深了这种经贸文旅关系。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拓展,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等也不断涌入中国,中国也顺应全球化趋势,以世界很多国家一道,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应该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企图始终不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

二是国内局势与社会矛盾并非完全稳定可控。一方面国内的敌对势力妄图分裂祖国的企图始终存在,他们利用各种暴恐事件、思想渗透等方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给人民的健康幸福生活带来诸多阻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矛盾不断交织让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与攻坚期。改革传统旧观念,适应时代要求、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新调整利益格局、缩小贫富差距、深度反腐、“精准扶贫”等,没有一项不是硬骨头,稍不留意,就会让社会经济发展失去正常的秩序,引发社会动荡。

(二)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随着经济红利而来的各种价值体系与精神追求也充斥于中国社会,在与人民生活相接触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及选择意向等,在面临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时,就不再是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来进行抉择,而是多了很多中间的、甚至边缘化、反向化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从今天来看,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如果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正向的价值取向作指引,那就会在复杂的社会价值观念中迷失自我,甚至走上歧途,毁掉人生。

(三)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网络原住民”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与思想价值引领,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6 年底,中国上网民众的规模达已经8.7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5.7%,其中青少年就达到5.64 亿,占到网民总数的64.2%。智能手机普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是从小就接触网络,网络已经融入其生活、学习、工作,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原住民”。2014 年,易观智库与腾讯联合发布了一篇《中国90 后青年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高校网络原住民几乎都是90 后,这类群体希望打破日常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喜欢平等独立的关系,他们最笃定的就是要做具有破坏性的一代,打破常规,跳出束缚,敢于对一切显在的和潜在的规则发出挑战。”在互联网中,高校“网络原住民”崇尚个性、追求自由,对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各种信息资源都持开放态度,而作为青少年,自己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没有定型与成熟,自主辨别与选择的能力存在较大缺陷,造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常常腐蚀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诸多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不符甚至背离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

(一)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教育工具,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与改革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当下,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将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有目的、有计划的作用于高校学生,让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形成社会生活所要求的各项思想、价值、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思维与行为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联结点,其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指导,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本质与核心内容,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观指的是人们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本质认识,其实质是以“元认知”的态度去认识思政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以及如何解读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就是习近平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看法、根本观点与基本态度,这种根本性的认识,植根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历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实践的伟大斗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又与中国革命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二)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中国高校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即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有正确的工作方向,那就是要树牢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抓牢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三全育人”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把新时代高校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又有崇高理想信念、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远大精神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1.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为党、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这一重大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对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是不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2018 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2018 年9 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并且对我国高校当前的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

2.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要求

加强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治要求。只有强化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才能集中各种优势力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才能凸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才能稳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发展。

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是立党立国的根本,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了众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成就了众多伟大事业。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2016年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如果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2018 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自觉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原理、方法,要坚持深入持久地学习,以问题为导向,联系工作实际,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要把读原著、悟原理作为一种应有的学习习惯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提高修养、深化实践、升华思想。因此,作为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重要基地的高校,一方面要不断学习、研讨、传播、传承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入脑入心,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3.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立德是前提,这是新时代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树人,就是要培养拥有各方面能力的人才。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才能完成党和国家赋予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使命。

(2)尊重思政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是一项系统工作,并不单纯是高校领导的事情,也不是单纯高校教师的事情,而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事情。教育育人也不是此一时彼一时的事情,不是今天做了明天就不做的事情,也不是只传授知识与技能,其他束之高阁的事情,而是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事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坚持将教书和育人的功能相统一,按要求做到既把书教好、更把人育好。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中的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实际上是把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上升到思政教育高度,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还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与创造力。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围绕和关注他们。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学生培养的主体之一,高校要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以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发展方向。

(3)坚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教育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同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规定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将思政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在2019 年3 月18 日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等四大目标与要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严格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充分挖掘各方育人要素,将思政课堂、课堂思政、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全员参与,共同营造高校思政教育良好工作氛围,提升育人水平。

三、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与推进的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不仅是规定了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与内容,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法与指导。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新探索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喜不喜欢、学生接不接受、学生认不认同,是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的重要尺度,而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在思政课堂方面,教师的一言堂引发学生的昏昏欲睡,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课堂思政方面,教师只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思政内容渗透不够,有涉及,但多有应付之嫌;在辅导员的谈心谈话过程中,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模式的强行要求与灌输,学生抗拒心理更加突出;在第二、第三课堂方面,缺乏准确的活动目标定位,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名利而活动,思政教育的意义又在何方?一种教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的思政教育,其成效是甚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看法、意见,真正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新时代的高校青年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自主性选择成为新的学习常态。这种新的学习常态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评价及教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新常态,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整体性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高校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视野、认知水平、个性发展都有不同,对于价值观念肯定也是存在各种差异,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千篇一律的要达到什么标准,这本身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只要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与整个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不背离,都可以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充分信任高校学生有自我调节、自我革新、自我弥补的能力,将高效的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意识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二)改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创新发展,不仅要紧随新时代习近平思政教育观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还需要要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形式,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从“课堂”走向“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高校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一是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作用,在活动中加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倡“高校注重以文化育人,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环境熏陶功能和美育功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青春奋斗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让优秀文化、爱国主义、时代先锋等进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思想受洗礼,精神受鼓舞,行为更向上。二是创新网络思政新局面,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原住民”的比例很高,对于网络生活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现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主动拿下网络这个阵地,要积极掌握网络思政教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网络思政工作的全过程,要加强网络思政媒体平台建设,让学生所到之处随时随地都能学习、了解到思政教育的内容,要加强网络思政平台的监管工作,让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红起来”。三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迸发耀眼光芒,社会是大课堂,实践才是真标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机制,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入实践,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贯穿与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成长、体验收获、感知社会、习得社会准则,了解岗位标准,树立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等。

(三)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相当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与保障。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行,让全国各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更加突出。对高校而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立起了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需求统筹机制,例如学生座谈会、领导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机制、领导联系学生党支部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高校在做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决策时,才能够更好地统筹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二是以问题为中心,建立协调联动机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三全”的意义,树立协同联动的工作理念,整合协调各种资源,组建高效“大思政”工作队伍,明确各部门、各教学单位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职能职责,构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上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联动解决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问题。三是评价为中心,建立教育诊断机制。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创造性建立学生自评、学校评价、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在内的综合指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诊断机制,动态把握学生教育变化,实时调整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形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综合闭环系统,在循环累积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教育观思政政治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