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慧, 赵一琛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同样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表达,更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我国历届领导人的共同富裕思想呈现出一脉相通又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邓小平为中国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新理念、新论断,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主要产生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国家的新时期,与创造性实践,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两者产生的时期和背景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一脉相通的。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诞生都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社会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后果为基础的”[1]。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必须对时代主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确定实现共同富裕的计划和路径。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初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时代主题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帮助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认清形势,把准时代脉搏,能够明确在大环境下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和促进世界稳定的方式,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的共同富裕思想源远流长,从“天道均平,人道也应均平,自是必然”,从“均天下”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绵延不绝的天下大同和均贫富的思想已深深熔铸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天下大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再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设想。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也包含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而这些思想,其实质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共同富裕思想。
这些思想指引着各个时期的中国人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而接力奋斗,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当中国人民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由于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的陶染,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并将其作为指导革命的科学理论方针。因此,无论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还是习近平的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都来源于孕育千年的中华民族“大同之梦”。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的这种基础而已。”[3]马克思、恩格斯明晰了通往真正公平社会的路径,就是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从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利用政权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制度保驾护航,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中,未来的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这实际上蕴含着“求富”且要“均富”的内涵,是后来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之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列宁的公平观。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共同富裕道路,列宁有自己独创的思路和观点,形成了列宁的公平观。他的公平观概括如下:首先,要着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要想实现社会公平,首要条件就是人人共享富裕。他指出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中享有富裕的生活,且这种富足是不以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为前提的。其次,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阶段肯定是有差别的同富。当一个国家处于社会主义阶段时,生产力发展仍是不平衡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也仍然会存在,这种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在前两个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必须通过按劳分配的手段去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着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毛泽东的共同富裕观。共同富裕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七年的过渡阶段,我们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早日实现国强民富的伟大愿景,毛泽东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建设的报告中提出:“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4]在他看来,共同富裕就是要“所有的人都富裕起来”,就要是构筑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他把平均分配视作共同富裕的前提,探索出了一条平均中求富裕的道路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这是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初步探索。
从改革开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两者相同的实践指向,体现的是奋斗目标和前进道路的统一。共同富裕既指明了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也昭示了共同富裕是到达共产主义社会所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必经道路。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5]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6]由此能够看到,新中国作为一个在落后的劳动力和生产水平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长期历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实践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创新之处就是在汲取了历代领导人包括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并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思想内涵、战略目标、现实实践等层面进行了创新发展。
每一种思想,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薪尽火传,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内涵回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政治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
1.从“社会主义本质”到“中国梦”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阶段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样也展现着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精辟的总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可以看出,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看作中国人世代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并把它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由此可以得出明确结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他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息息相通的。这个论断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阐释,也从根本原则和方向上回答了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而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是几代中国人尚未达到的中国梦[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恰是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阐释,是共同富裕的理论升华。在中国梦的内涵中,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没有人民的共同富裕,何谈人民的幸福,没有人民的幸福,新时代的“赶考卷”就没有答好。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也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梦。中国梦既历史性继承了中国传统“大同世界”愿景,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党领导人民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其本质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扬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的“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始终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才能实现“国富民强人和百业昌”的中国梦。
2.从“物质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到“新发展理念”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就一直强调社会主义中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发展,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7]28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的体现,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富裕”理念在价值意蕴上也有了新的重构,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持久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国在走共同富裕道路过程中,政治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和生态层面问题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树立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都各有其侧重又互相支撑,共同构筑了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
3.新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包含的主体范围得到了扩展,即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富裕外延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富裕。就是在谋求本国和平发展的前提下,以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助推全世界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弘扬和传承的“天下大同”理念。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哪一个民族能够抵抗历史潮流,共求和平,同谋富裕是全世界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出席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共同迈向富裕之路》的演讲,强调要支持非洲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可以看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同样是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需要。由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题中之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大灾疫和百年大变局叠加交织大势的必然要求。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从而破解时代难题,使共同富裕思想打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以中国正能量为国际形势注入“强心针”和“稳定剂”,向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展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范本,同时提供了崭新的道路选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具有更深刻的世界意蕴和时代特点。
发展战略决定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指引我国长远的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都有所不同,相应的在每个阶段所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也不相同。
1.战略部署:从“三步走”到“两阶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立足于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的国家,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想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和动态的发展阶段,从而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对“三步走”发展战略进行了明确阐释。从经济发展目标来看,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翻番直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改善人民生活层面来看,是从基本的解决温饱问题开始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由此可见,邓小平所构想的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表是阶梯式发展的,稳步推进,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标的可实现性。
“三步走”国家发展战略的确立,使得中华民族在追求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有了清晰而切实的战略步骤,既体现豪情壮志又强有力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规划,我国解决了当时中国几亿人民的基本生活及温饱问题,实现了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为顺利进行第二步、第三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两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在首先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是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正是对“三步走”战略部署既一脉相承又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的体现。
“两阶段”目标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定向、谋篇布局,设定了在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书和作战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的周密思考。进入2021 年,小康社会已如期全面建成,我国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标志着中国在应对世界百年变局中,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推动新的跨越,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两步走”战略部署的发展路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打好各项工作和措施的组合拳,才能循序渐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战略目标:从“先富带后富”到以“人民为中心”
邓小平提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他指出要根据人在工作中的贡献去决定工资和福利待遇,如果平均发放每个人的工资,而不管工作中的贡献大小、能力与技术高低,这并不是所谓的平等,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也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邓小平看来,在大部分人都比较贫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让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进而帮助后富的人逐渐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邓小平指的“一部分人”即指社会上那些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群体。允许和鼓励这部分人群先富起来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为保证一部分人如期实现“先富”,在广大农村地区,党和政府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肯定和支持专业户的发展,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在城市,党和政府放开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并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发展。这样,以农村和城市的放权让利为突破口,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为切点,使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财富飞速涌流,中国在20 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取得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进步、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项工作摆在党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这条道路是帮助“后富”关键群体,进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格局。
“十四五”规划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描绘了一幅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在“十四五”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9]。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这条长征路依然是现在进行时,越过了“绝对贫困”这座大山后,我们还要统筹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继续前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立场上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
3.战略布局: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实现路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为实现共同富裕,推行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方略布局是必不可少的。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判断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否,也要看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
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7]142。也就是说,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健全的经济体制作为保障,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践证明的最有效率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可以促进社会中整体资源的合理流动,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其代表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过程中的平等,也为每个人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求富致富机会,能够消除两极分化,为共同富裕提供现实可能。再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关键一环。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优势和控制地位,现代化经济体制初步建成,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逐步健全。我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一步。在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发生变化,这要求改革领域必须更广泛,改革目标必须更全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让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新改革大潮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面对复杂的改革对象和艰巨的改革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推进改革,对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六个专项小组的改革全面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升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人民福祉是改革的根本标准和价值取向。新的时代方位,为我们注明了新的改革起点,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未曾止步,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同样不止步。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注入新动力。
实践是理论之源。正确的方针和政策都必须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检验政策方针的执行效果,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不同的时代特征,面临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1.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从率先发展到协调发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他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7]277-278这是源于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训和经验,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全国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速度同步富裕起来,那样的共同富裕道路是空中楼阁,是无根之木,在当下的中国是走不通的,带来的只会是共同贫穷。
允许和鼓励先发展起来的地区,邓小平选定了东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拥有“先天优势”,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基础设施、产业配置、人力资源、资本市场等各方面都与东部地区相较甚远。为保障东部地区更有效率更快速地发展,中央给予了财政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邓小平还提出了两个“大局”观,即东部地区在发展起来后,不能忘记中西部地区的重大贡献,要通过优势互补、对口支援等方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生动实践首先体现在1980年批准成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次在这四个地区发展起来的基础上,1984 年中央继续开放了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然后再到海南建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以上海浦东新区为排头兵的长江地带,东部地区圆满完成了率先发展起来的任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化理想为现实,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东部地区领跑全国经济,创造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多瓶颈,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要求是相悖离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亟待破解的现实挑战。为克服瓶颈,进一步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在实践中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即在发展中促进区域经济的相对平衡,在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阐明了“十四五”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即“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10]。这一经济发展新模式,解决了东中西部地区缺乏互补性,先富无法带动后富的难题,增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各地区能够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协同发展,从而缩小了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整体推动了每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开拓了新视野。
2.新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
“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在干中学,通过实践摸索”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能行稳致远,破浪前行的实践方法及鲜明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还要采取实践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的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11]从习近平总书记 2020 年初在浙江考察时提出重要指示,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12],再到2021 年6 月10 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新起点,实现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科学务实的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
首先,从历史基础来看,浙江是全国富裕程度名列前茅的省份且经济发展均衡性较好。一是,浙江人均GDP 高于全国60%,其城市居民收入连续20 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而农村居民收入更是36年来独占鳌头。二是,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远低于全国的2.56,且在浙江省内范围来看,其最高最低地区的收入比仅为1.67。三是,浙江在探索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现代化建设等领域同样是先行者。综上,浙江在各项指标上具有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优势和基础。其次,浙江的发展现状显露出来的困境和矛盾恰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留足了潜力和成长空间。一是要不停“做大蛋糕”,根据《意见》,浙江将在省域层面聚焦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关键着力点,往重点突破,不断创新共同富裕方法论的实践。其基本指向是维持GDP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提升政府效率,填平福利鸿沟,破除身份壁垒及缩小城乡、区域间差异等无形的障碍。二是要持续“分好蛋糕”,浙江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即要向深处细处扎根,实现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人得享相对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其明确指向就是多元社会结构一体化、趋同化和现代化。而所谓适度超前就是分别在2025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及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以期形成可供全国其他省份借鉴推广的经验。最后,浙江被赋予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头衔,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应有之义,更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和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先行先试,以实践进展解答“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邓小平在探索共同富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系统指导思想、方法和策略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和理论准备,而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发展需要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共同富裕”这一范畴天然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从邓小平到习近平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思想轨迹中,能够得出的根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邓小平指出:“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1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要实现共同富裕,离开党的领导就犹如无源之水。百年来,党组织始终拥有强大的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目前,中国共产党拥有9 500多万党员以及460多万个基层组织,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起到了显著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带头作用。为应对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挑战,保证中国共同富裕道路不变质、不变色,继续改革创新、破局开路,向着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一往无前的奋斗,就必须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通过解读不同时期邓小平和习近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顶层设计可以发现,其核心都是始终坚持在传承中推进创新发展,在不断创新发展中继承。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共同富裕思想也不会是一时形成的。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形势的不断变化,时代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必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在汲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因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中,通过这样的精神品格,使共同富裕作为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条红线,让各个组成部分紧密衔接,成为指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是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但在每个时期都有其具体的阶段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就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即不断设定阶段性目标,实践奋斗达到新起点,接连推进,逐步实现长远性目标。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再次提高、赶上中等发达国家以及在整体社会成员更加富裕,这些都是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证明了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实现的动态过程。邓小平和习近平的发展战略就清晰明了地体现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统一,这是通过分析习近平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所得出的关键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探析习近平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内在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两代领导集体共同展示出共同富裕这个承载百年大计的目标内涵。把脉新时代,要想实现新的飞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在其引领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