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杨 帆
(1.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要求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应该采取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方式。文化育人的内涵从目标、内容、方式三个方面解读。
首先,课程育人即课程的目标应该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6,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英语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了解和传播文化的有效媒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具体而言,依据《课标》的要求,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坚持中国基因、坚守中华底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中外人文交流意识;发展和提升参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胜任力”[2]47。
其次,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文化育人是指通过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政治、科技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1]4-5,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比较中西方文化,批判地认识西方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语言能力,实现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念引领的有机统一。
本质上,文化育人要比《课标》提出的文化意识素养更宽泛,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借助课堂教学和教师引导,文化知识和积极情感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在长期积累中促进文化能力的提升。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经过2017 年的修订,实现了“学科知识为本向学科育人为本”的转变[3],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学目的仍然倾向应试,重成绩轻素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评价三个维度体现为文化育人理念偏颇、文化育人内容不足、文化能力评价缺失等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困境。
《课标》明确指出文化的内涵包括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两个部分。本土文化是指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外国文化不局限于英美文化,包括所有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即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对文化范畴理解片面,认为文化学习就是学习英美文化,过多强调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高中英语教学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改变,教师关注教多于关注学,关注成绩多于关注能力,关注知识多于关注素养。
教材中关于英美国家人文、科学、社会等的篇章比重较大,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成就为主题的篇章较少,缺少中国文化材料的补充和输入。教师的授课重点依然集中在语法知识、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篇知识的讲解,忽视对语篇的深入分析,缺乏对主题意义的挖掘,中国文化元素融入不足。为应试而教和为应试而学仍然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普遍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文化意识培养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英语学科的文化育人功能难以实现。
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依托 ………………………………………………… 何周华 江欣怡(3/76)
高考英语在书面表达和阅读理解两个部分虽然有对于文化意识的考查,但局限于考查学生对文化的表层理解,难以考查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文化交流能力。此外,考核评价结果仍然以笔试试卷上的分数评价为主,分数仍然成为我们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参数,也仍然是我们评定教师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应用则缺少恰当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导致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文化语境缺失、文化理解片面、文化能力薄弱等问题。
2019 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标准)高中部分修订版全面依托《课标》要求,突出了文化意识的建构与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本文将以必修一为例,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四个方面按照课程设计的步骤阐释文化育人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中的文本既是语言学习的范本,也是育德育人的养料”[4]。《英语》(新标准)教材在主题内容、篇章选择、活动设计方面都侧重文化的建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育人的视角探究单元和文章的主题意义,挖掘教材语篇蕴含的重要育人元素。根据《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教材主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选择文章,为英语课程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语境。但是如何解读单元主题、文章标题、篇章内涵取决于教师的文化育人意识和文本解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做课程育人的有心人,不但能深入挖掘出教材内容的育人主题,还能不断拓展育人素材和育人资源。
育人主题的挖掘和解读可以基于教材从单元主题、课文标题、文章主旨三个层面进行,从而分阶段、分层次地实现育人目标。以《英语》(新标准)必修一为例,这本教材共包含六个单元,其中前三个单元聚焦“人与自我”主题,第四单元为“人与社会”,最后两个单元是“人与自然”。六个单元的文化育人主题为文化意识、社会关系、社会责任。因此,通过整本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交友和家庭观念,增强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升社会责任感。
具体到每个单元所阐述的文化主题又不尽相同。以Unit 3为例,这一单元通过全家欢迎祖父的到来、妥善解决父子间的矛盾、共同筹备祖母的生日派对、十年间家人外貌的变化、母女间的诚恳道歉等多模态语篇呈现了家庭生活主题。从单元层面确定的育人主题是“珍视亲情、珍爱家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第一篇课文以谚语“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为题,语篇题目直入主题,清晰明了地传递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拓展有关中国传统家庭观的谚语和故事,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外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理解,形成传承中国传统的自觉。细读文章发现,这篇文章讲述了父亲与儿子由于立场不同,在儿子的未来职业规划上产生分歧和冲突,并最终由祖父调和的故事。文章的主旨是如何解决父子间的矛盾,育人主题可以确定为加深学生对家人关系和亲情的理解。通过对文章主旨的解读和讨论,学生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自己如何尊重和孝顺父母,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关系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现代家庭观的基本内涵。
分层次地从宏观到微观挖掘教材内容的主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折射出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也便于教师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宏观上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微观上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意识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文化知识体系和文化意识观念。
《课标》指出,文化育人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1]6。因此,教师要围绕文化主题设计整合的、分层次的、多维的育人目标,即从知识到能力逐层提升的目标。
首要目标是掌握文化知识,其中也包含了语言知识。这些知识的输入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与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基础。语言知识除了习得准确的英语表达以外,难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生僻概念或专有名词。文化知识指中外优秀的社会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如历史、诗歌、饮食、教育、艺术等。
第二层次为文化批判目标。在习得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能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文化对比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客观评价中西方文化的优劣。
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用恰当的英语表达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形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
仍以Unit 3 为例,围绕亲情和家庭的主题,目标可设定如下。
(1)文化知识目标:能够认识不同国家的家庭生活及中外家庭观念的不同,学会亲情关系、家族意识、家庭教育等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典故和表达;
(2)文化批判目标:能够正确认识并评价中外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异同和优劣,深入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意义,选择合理解决家庭矛盾的有效途径;
(3)文化能力目标:能够用准确的词汇、句式、语法讲述与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有关的话题,自觉传承中国的家庭优良传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三条目标指向《课标》要求的四大核心素养。目标(1)指向语言能力目标,家庭文化知识的输入有利于建构学生的文化知识系统;目标(2)要求在学生内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阐述等活动在实现思维品质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批评能力;目标(3)聚焦文化意识目标,在达成前两个目标之后,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与家庭相关的话题,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文化育人目标融合了《课标》中语言、思维、文化等几个维度,逐层递进,实现了依托文化主题意义提升课程育人效果的目标。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困境是缺少真实的文化语境。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文化育人效果的直接场景。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文本、声音、视频、虚拟环境等方式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营造真实的文化交际氛围,促进学生对文化元素的理解和交流。
以Unit 3的话题为例,单元主题首先用学生熟悉的漫画和电影中的四幅插图展现出来,即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四个国家的家庭图画。通过观察和描述图片差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家庭的知识和家庭关系的异同。然后教师再以一段美国家庭欢迎祖父并交换礼物的视频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美国的家庭文化,同时激活学生关于家庭生活的语言和背景知识,激发学生谈论家庭生活的兴趣。图片和视频以直观和形象的方式输入了世界家庭文化差异的背景知识,也为学生创设了最真实的家庭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关于中国古代和现代家庭文化的图片和视频,既体现家庭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的变化,又凸显中外家庭传统和家庭观念的差异。图片和视频输入的是显性表层的文化知识,教师引导下的文本和听力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家庭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这个单元的文章是戏剧节选,构建了家庭的虚拟环境,展现了父子矛盾产生和解决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解读父子的语言,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正确认识家庭关系,从而反思个人的家庭关系处理方式。然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女儿向母亲道歉的对话,让学生关注道歉时的语气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学会处理与家庭成员的矛盾。
课堂教学中,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形式呈现家庭主题,能够创设立体全面的文化情境,构建丰富的教学语境,有助于学生多个角度学习家庭文化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图片和视频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文化知识的欲望,文本分析和听力理解能够提升学生对家庭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提升学生文化交流的能力。
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文化知识的输入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能够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提高文化思辨能力。
课堂活动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围绕单元主题设置口头和书面语言产出任务,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练习语言,以此促进对文化内涵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在中外文化的比较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基于单元的育人主题和育人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型、表演型、写作型、调查型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制作型是指结合育人主题要求学生完成海报、视频、手抄报等展示任务。表演型指英语短剧、英语演讲、英语歌曲等用英语展示育人主题的口语表达活动。写作型是指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写作大赛、创办英文报纸、为政府部门提建议等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活动。调查型是指学生结合育人主题搜集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材料,拓展中西方文化对比的知识。
仍以Unit 3的家庭话题为例,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谚语、俗语、故事等,并尝试译成英语。这样,学生积累了相关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更容易在比较过程中判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优势。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角色扮演,表演父与子的短剧,加深对父子关系的理解。课后,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或者录制一个小视频,将一直想对父母说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有效衔接,学生能够习得关于家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分辨中外家庭观念的优劣,注重与家庭成员的积极交流,关爱家人,珍视亲情,学会正确处理与家人的矛盾,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和价值观,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
课程育人是国家提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文化意识培养也是《课标》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从微观看,文化育人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宏观看,文化育人关系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面对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高中生,一线高中英语教师更应担负起课程文化育人的责任,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