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冰
(廊坊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庞大的市场需求、船只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因素,都使得它的海外贸易尤为繁盛,这首先表现在它与阿拉伯地区间的海路贸易上。由于位置靠近的地缘因素,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的交往具有先天优势。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海路贸易是它与东方海上贸易的第一站,也是它发展与印度及更远地区海上贸易的跳板和中转,因此,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是理解罗马帝国与东方间海外贸易史的前提。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印度西海岸之间建立的红海、印度洋航线形成了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间的海路贸易本身即为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的重要组成,对这一问题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的发生与运作机制,也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成与内涵。
西方学界关于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间交往与贸易的研究散见于和丝绸之路相关的综合性著作,如德国学者夏德的《大秦国全录》①[德]夏德:《大秦国全录》,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法国学者布尔努瓦的《丝绸之路》②[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鲜有关于此问题的专门著作和论文,亦罕有将此问题与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不多,相关成果也较少,尤其罕有对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间的海路及贸易内容的全面分析。因此,笔者期望全面考察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间的海路贸易,并将其置于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西段开通与兴起的时代背景中,通过分析罗马帝国与阿拉伯纳巴泰地区、半岛西南部地区赛伯邑(Sabaeans)、希木叶尔王国(Homerites)间的海路贸易及其典型的贸易商品三个主要议题,解释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中罗马帝国至阿拉伯地区海路的形成及其贸易的发展过程,并进一步探讨罗马帝国时期海洋贸易兴盛的表现与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的内涵。
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海路贸易突出表现在它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赛伯邑王国、希木叶尔王国间的贸易。赛伯邑王国、希木叶尔王国位于今也门地区,长时间控制着从红海进出阿拉伯海的唯一海上通道——亚丁湾,后者是罗马船只航行至波斯湾和印度西海岸的必经之地,在海上丝绸之路西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代亚丁湾周围的非洲、阿拉伯海岸出产乳香、没药等珍贵香料,它们在希腊、罗马社会有重要用途,被用来供奉、制药和制造香水。赛伯邑、希木叶尔王国通过向罗马出口大量香料,成为阿拉伯地区海外贸易最活跃的地区。
赛伯邑人是阿拉伯地区最早开化的族群,他们统治也门地区的时间早于希木叶尔人,其王国的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750年至公元前115年。罗马帝国早期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在其《地理志》中详细记载了赛伯邑人的香料贸易:“赛伯邑人通过临近的中间部落的中转,将本地香料出口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赛伯邑的城市马里亚巴(Mariaba)位于林木茂盛的山中,该城中的国王对法律诉讼和其他一切事情都有最高权力。王室的人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平民有一部分从事农业,一部分依靠运输售卖香料为生。这些香料有本地生产的,也有的来自埃塞俄比亚。他们使用皮革做的船只渡过海峡至埃塞俄比亚进口香料。他们的香料是如此丰裕以至于使用肉桂皮替代木棍和木柴。”①Strabo,Geography,16.4.18.,Horace Leonard Jones,A.M.,Ph.D,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由此可知,香料贸易是赛伯邑国家经济的重要元素。当赛伯邑王国统治阿拉伯半岛南方各部落后,进一步夺取了通向海上的南阿拉伯商道,进而控制了南阿拉伯海岸诸港口。对于罗马商人来说,这些港口是他们与波斯湾、印度海上贸易的中转地,也是他们与阿拉伯地区商人开展贸易、交换商品的主要场所,见证了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的繁荣景况。凭借着南阿拉伯海岸诸港口的巨大优势,赛伯邑的贸易船只在红海、阿拉伯海都非常活跃,直接同非洲和印度贸易,把外来商品置于自己掌握之中,并开辟新的道路,用于军事活动和商业运输。②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页。在很长时间内,赛伯邑人成为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主要中介商,并决定了罗马与东方海上贸易的规模。
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初,希木叶尔人取代赛伯邑人,成为阿拉伯半岛西南地区的统治者。③注:希木叶尔王国的存在时间为约公元前115年至公元300年。他们继承了赛伯邑人和米奈人(Minaeans)的商路,通过阿拉伯半岛南北商路和海路出口乳香等香料。奥古斯都时期(Augustus,公元前27—公元14年),加鲁斯(Gallus)被派遣进攻阿拉伯地区的主要目的便是试图控制希木叶尔人统治下的阿拉伯半岛西南地区。④Strabo,Geography,16.4.24—25.,Horace Leonard Jones,A.M.,Ph.D,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公元1世纪,希木叶尔人和哈达拉毛人(Hadramaut)发展为商业合作关系①Robert Simon,“Aelius Gallus Campaign And The Arab Trade In The Augustan Age”,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Vol.55,No.4(2002).p.312.,它们分别地处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均位于红海至波斯湾、印度洋的海路沿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种合作关系令希木叶尔人几乎完全控制了从阿拉伯海进出红海的贸易。这一时期,和阿拉伯半岛隔红海相望的埃及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后者开始在红海有更强的影响力,希望突破曼德海峡,开辟通向印度洋的海路,建立与东方的海上贸易。这对希木叶尔王国的海洋商业利益构成了巨大威胁。据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期的埃及希腊人所写的商业航海指南《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公元1世纪中期,希木叶尔国王查力拜尔(Charibael)统治着赛伯邑人和希木叶尔人,和罗马保持着友好关系。②Lionel Casson,The Periplus Maris Erythraei:Text with Introduction,Translation,and Commentary,“Text and Translation”23,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希木叶尔虽然面临着罗马人在领土扩张和贸易利益上的双重威胁,但却主动和罗马帝国维持良好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忌惮于罗马帝国的强大国力,二是希望维持和平的贸易环境,通过和罗马人的贸易获利。至公元3世纪,希木叶尔王国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亚丁湾和地中海间运输香料的海路,继续保持着罗马与东方印度洋贸易中的主要中介商和中转站的重要地位。
由上可知,赛伯邑人、希木叶尔人曾先后控制过红海至印度洋的海上贸易。虽然罗马帝国于公元前1世纪末征服埃及并在红海西岸确立统治地位,但对这一带的海上贸易控制仍然有限,从红海东岸、南部经曼德海峡进入亚丁湾、终至印度的贸易主导权仍然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可以说,罗马人从来没有实现过对红海、印度洋贸易的完全控制,他们一直面临着阿拉伯人、帕提亚人、萨珊波斯人和印度人的竞争。不过,从公元1世纪开始,罗马埃及在红海、印度洋贸易上拥有了更多的影响力。尤其是公元1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印度洋季风的有效利用③据《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约公元1世纪中期,罗马商人开始利用印度洋季风。印度洋季风夏季为西南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向。罗马埃及直航印度的商船每年七八月出发,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亚丁、奥西里斯、穆扎等地开始直航印度西海岸。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从印度返航。,罗马埃及直航印度的商船越来越多,据斯特拉波记载,每年有120艘船从埃及红海港口密奥斯·荷耳摩斯(Myos Hormos)出发至印度。④Strabo,Geography,16.4.24.Horace Leonard Jones,A.M.,Ph.D,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罗马埃及与印度海上贸易的发展,一方面与阿拉伯人形成了竞争,使阿拉伯人想要垄断红海、印度洋贸易的目的落空;另一方面,随着罗马船只越来越多地经过亚丁湾航行至印度,这些商船大部分都会停靠在阿拉伯半岛南部港口,和阿拉伯人进行商品交换后再直航至印度,由此也给阿拉伯人的商品出口带来了大量贸易机会。罗马帝国对阿拉伯商品尤其是香料的大量需求,使阿拉伯人把罗马作为主要的商品销售市场。从公元1世纪开始,双方的海上贸易便持续繁荣,一直延续至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阿拉伯人的海上贸易才开始呈现衰落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发生危机,内乱不断、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衰退,使得罗马对阿拉伯地区商品的需求减少;其次,基督教的兴起使西方古代宗教严重衰退,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乳香和没药数量大为减少,对阿拉伯人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再次,公元3世纪后,红海的贸易中心逐渐从阿拉伯半岛南部诸港口转移至东非的阿杜里斯(Adulis)。
纳巴泰王国①纳巴泰王国的存在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5年。纳巴泰国王哈里萨斯四世(公元前9—公元40年)在位时,国力强盛。公元1世纪初,其疆域向北扩张至大马士革。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它与罗马帝国间的贸易,可通过它至叙利亚间的陆上商路进行。自公元前64年罗马征服叙利亚并建立行省后,与纳巴泰的距离接近,叙利亚至纳巴泰的陆上贸易变得相当便利。奥古斯都时期,纳巴泰王国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属国,但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其首府佩特拉(Petra)发展成为地区贸易中心。②Pliny,Natural History,6.32.144—145.H.Rackham,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据斯特拉波载:“佩特拉周围是岩石地貌,在内部有丰富的泉水,在岩石地貌外部环绕着沙漠。佩特拉有很多罗马人和其他外国人居住,……通过香料贸易,纳巴泰人成为最富有的族群。他们有大量金银制的器物,包括沙发、三脚架、碗具和酒器。他们建筑的门墙和天花板都装饰着象牙、金银宝石。”③Strabo,Geography,16.4.18—21,Horace Leonard Jones,A.M.,Ph.D,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斯特拉波所记为罗马帝国初期的佩特拉,这说明当时已有很多罗马人定居于此,他们很可能是来到纳巴泰王国从事贸易的罗马商人。由于佩特拉位于阿拉伯南部、叙利亚、地中海东岸与两河流域四地的中心位置,它与四地均有商路相连,这也使它成为转口贸易相当兴盛的城市。
罗马帝国与纳巴泰间的贸易渠道更突地出表现在双方的海路,包括地中海商路和红海商路。双方的地中海贸易主要通过距离纳巴泰较近的地中海东南岸港口,从这些港口出发,纳巴泰商人将商品分别运销罗马帝国意大利本土和埃及行省首府亚历山大里亚,同时他们在这些港口也接收这两地的商品。随着贸易的发展,纳巴泰人在意大利港口奥斯提亚(Ostia)、普泰奥利(Puteoli)都设有自己的仓库,专门用来储存他们向意大利出口的商品。④Raoul Mclaughlin,Rome and the Distant East,Auckland:MPG Books Group Ltd,2010.,p.155.可见,纳巴泰商人已经通过地中海与意大利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贸易往来,而且他们向意大利的出口贸易形成了一定规模,连接地中海东岸与意大利本土的地中海贸易成为了罗马帝国与纳巴泰王国海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马帝国与纳巴泰的红海贸易主要通过纳巴泰位于亚喀巴湾的港口伊利安那(Aela⁃na)和红海东北部港口拉克科美(Leuke Kome)进行,从这两个港口出发跨过红海,把商品运抵罗马埃及行省的红海港口,罗马埃及的商船同样会跨过红海抵达伊利安那和拉克科美进行贸易。据《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罗马埃及商船)从贝勒奈西(Berenice,埃及红海沿岸港口)出发,向北经过密奥斯·霍尔姆斯,再过一个海湾就可抵达港口城市拉克科美。由拉克科美有陆路通向纳巴泰城市佩特拉。拉克科美可以供较小船只抛锚和停泊。”⑤Lionel Casson,The Periplus Maris Erythraei:Text with Introduction,Translation,and Commentary,“Text and Translation”19,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罗马帝国时期,红海西岸是罗马埃及行省,东岸是阿拉伯半岛当地部落,东南岸主要是希木叶尔王国,东北岸则属于纳巴泰王国统治。由于罗马埃及与纳巴泰间的海路贸易需要跨过红海,所以主要的贸易困难在于红海海面上常年存在的强烈北风。《厄立特里亚航海记》的作者之所以记载向拉克科美航行的埃及船只从贝勒奈西出发,主要原因在于公元1世纪中期贝勒奈西已经是罗马埃及的最主要港口,不仅罗马帝国通过海路向阿拉伯、印度等地出口的商品在此向外输出,而且同时接收经由海路而来的阿拉伯、印度等地的商品。所以,虽然《厄立特里亚航海记》的作者没有列出贝勒奈西向拉克科美出口的具体商品种类和名称,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商品中很可能包括印度的香料、宝石以及中国的丝绸。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公元98—117年)征服纳巴泰并建立纳巴泰阿拉伯行省之后,罗马帝国与纳巴泰地区间的海路贸易随之变为罗马帝国海路贸易的一部分,它还通过后者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间接贸易。
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间的海路贸易,作为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段,其贸易商品显然不同于东段。据《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阿拉伯人的出口商品主要有没药、乳香和芦荟等香料,它们中的一部分被埃及消费,但更多的被分配到地中海世界。阿拉伯地区进口的普通商品有油、酒、铜、锡、衣物、谷物、番红花、油膏、苏合香和丝织品,进口的高价商品包括马、骡子、金银器、青铜器、雕塑品及上等的衣物。①Lionel Casson,The Periplus Maris Erythraei:Text with Introduction,Translation,and Commentary,“The Comment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pp.20—21.
阿拉伯地区向罗马帝国出口商品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商品是乳香和没药,它们都属于香料类商品。关于乳香的主要产地,我们的依据主要来自三部文献。其中,成书时间最早的斯特拉波的《地理志》记载道:“卡塔巴尼亚人(Cattabania)生产乳香,他们把乳香交易给商人们。”②Strabo,Geography,16.4.4.,Horace Leonard Jones,A.M.,Ph.D,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这里的卡塔巴尼亚人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哈达拉毛地区。另外一部是《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它记载阿拉伯半岛南部哈达拉毛地区的港口城市科内(Kane)是阿拉伯乳香的主要产地。③Lionel Casson,The Periplus Maris Erythraei:Text with Introduction,Translation,and Commentary,“Text and Translation”27,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成书最晚的是普林尼(Pliny)的《自然史》,其记载:“阿拉伯以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出产乳香,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地区都出产乳香。出产乳香的地区叫做萨比巴(Sabiba),属于赛伯邑,距离赛伯邑的首都萨伯塔(Sabota)有八天的行程。这一地区朝向东北方向,周边环绕着坚固的岩石,在它的右侧则是布满悬崖的海岸。”④Pliny,Natural History,12.30.53.,H.Rackham,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自然史》的记载非常详细,根据出产乳香的萨比巴距离赛伯邑首都有八天行程,而且朝向东北地区,可知它位于赛伯邑的东部而且靠近阿拉伯海,这就更确证了它属于哈达拉毛地区。关于乳香产地,普林尼还有另一处记载:“从埃及的贝勒奈西出发,航行十三天就会到达阿拉伯半岛的赛拉(Cella,即奥西里斯港)和科内。这两地是出产乳香的地区。”⑤Pliny,Natural History,6.26.101—104.,H.Rackham,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此处的记载和《厄立特里亚航海记》的记载一致,赛拉和科内都属于赛伯邑王国。通过三部文献相互印证可知,阿拉伯乳香的主要产地位于阿拉伯半岛中南部的哈达拉毛地区,这一地区实际上也有自己的王国,但从公元前1世纪后期至公元1世纪后期,它附属于赛伯邑与希木叶尔联合王国,后者是希木叶尔王国兼并赛伯邑、哈达拉毛等王国后形成的几乎覆盖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强盛国家。
《自然史》对乳香贸易的商人、开销和税收等方面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最早和主要从事乳香贸易的阿拉伯族群是米奈人,……不超过三千个家庭作为继承的遗产,保留了从事乳香贸易的权利。”⑥Pliny,Natural History,12.30.53.,H.Rackham,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普林尼笔下的乳香贸易路线主要是由阿拉伯半岛西南部至地中海东岸罗马控制下的加沙地区(Gaza)间的陆路。据普林尼记载:“乳香被采集后,便由驼队运往赛伯邑首都萨伯塔,它的一个城门会准许驼队进入。城市中撒比斯神(Sabis)的祭司们会对驼队收取什一税,即收取乳香的1/10作为税收用于公共开支。在这项工作完成之前,所有乳香一律不准进入市场。这些乳香由萨伯塔被运往地中海东岸的加沙。一部分乳香还会送给祭司和国王大臣,另外看护人和其他参与的服务人员也会分得一些乳香作为报酬。事实上,运输乳香路途中的饮水、住宿、饲料等都需要开销,当一头骆驼到达加沙时,它的总开销高达688第纳里(Dena⁃rus),然后还要向我国(罗马帝国)交纳关税。最终,在罗马帝国市场上,三种不同乳香的价格由高到低分别是每磅6、5、3第纳里。判断乳香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乳白度、柔软度和易燃性,而且,好的乳香不应伤害到牙齿并且容易破碎成为颗粒。”①Pliny,Natural History,12.32.63-65.,H.Rackham,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这段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古代阿拉伯乳香贸易的宝贵资料,萨伯塔是阿拉伯半岛重要的乳香中心,由此至加沙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商路。它和阿拉伯半岛西海岸几乎平行,经过纳巴泰最终到达地中海东岸的加沙,再由加沙通过海路运至罗马帝国意大利本土。罗马帝国市场上,乳香的价格并不昂贵,不能算作奢侈品。罗马人对乳香的大量需求,使大量阿拉伯乳香或通过海路出口至罗马埃及,或通过陆路出口至加沙或叙利亚地区,使罗马帝国成为阿拉伯乳香的最大市场之一,阿拉伯人尤其是赛伯邑人、希木叶尔人通过乳香贸易获得了大量财富。
除了乳香之外,没药是阿拉伯地区向罗马帝国出口的另一种主要商品。和乳香类似,记载阿拉伯没药的是同样的三部文献。《地理志》记载道:“赛伯邑人的国家土地肥沃、规模很大,生产乳香、没药。”②Strabo,Geography,16.4.19.,Horace Leonard Jones,A.M.,Ph.D,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据《厄立特里亚航海记》提供的信息,阿拉伯半岛的没药只在也门地区、哈达拉毛地区的最西端出产。③Lionel Casson,The Periplus Maris Erythraei:Text with Introduction,Translation,and Commentary,“The Comment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p.155.事实上,古代哈达拉毛地区和也门接壤,现代的哈达拉毛地区属于也门国。古代也门地区主要指阿拉伯半岛西南部赛伯邑、希木叶尔王国,而现代也门国涵盖了阿拉伯半岛西南和中南部的沿海地区。《自然史》提到了阿拉伯半岛的很多地方都出产没药。④Pliny,Natural History,12.32.66.,H.Rackham,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由以上三部文献的记载可知,公元1世纪,阿拉伯没药产地主要集中在包括哈达拉毛西部在内的赛伯邑地区。赛伯邑地区占据了阿拉伯半岛南部港口、控制了亚丁湾的海路,使其本地没药得以大量出口至罗马埃及。没药是罗马帝国市场上主要的香料类商品,它在罗马帝国市场上的价格每磅3—50第纳里不等,赛伯邑人的采集成本为每磅11、12、16第纳里不等,说明罗马帝国从阿拉伯进口的没药质量普遍高于从其他地区如印度进口的没药质量。⑤Pliny,Natural History,12.35.70.,H.Rackham,tra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罗马帝国通过海路从阿拉伯地区进口乳香和没药,是海上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最佳证据之一。与我们传统认为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然有丝绸贸易以及必然与古代中国发生联系不同,概念延展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西段⑥注:早期海上丝绸之路指中国至罗马帝国之间海上商路的总称,笔者将中国经东南亚至印度东海岸一段定义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段,将印度经阿拉伯南部至罗马帝国一段定义为海上丝绸之路西段。将地理范围扩大至南亚、西亚、北非甚至南欧,经由印度洋海路连接了欧亚大陆,连接了印度、阿拉伯半岛以及罗马帝国。贸易商品也不仅限于丝绸,还包括西段所经之地以乳香为代表的各种特色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海路也可以被称为“海上乳香之路”。罗马帝国的领土几乎囊括了地中海周边地区,阿拉伯半岛居于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之间,罗马埃及与阿拉伯半岛隔红海相望,双方间极佳的海洋地理条件,使两地之间的海上贸易自罗马帝国建立伊始便蔚为兴盛。公元初的两个世纪,季风的利用、罗马市场需求的旺盛、政治秩序的稳定等有利因素,促进了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地区间海路贸易的发展。后者包括罗马埃及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赛伯邑、希木叶尔王国的海路贸易及其与纳巴泰王国的海路贸易。它们是海上丝绸之路最西段的主要构成和表现形式,证明了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延伸的广度,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发展和构建中国与西亚、北非及南欧的海上商路与合作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依据。罗马帝国时期,红海、印度洋贸易快速增长,它与阿拉伯地区及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均建立了海上交往,同一时期,中国商船亦经东南亚抵达印度东海岸。公元初,中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罗马帝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东西贯通,并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大繁荣期,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古代世界的首次“海洋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