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1-12-28 10:51李玉平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四平136505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27期
关键词:植株栽培病虫害

李玉平(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 四平 136505)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处于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整体地势较为平坦,主要为黑土土质,土壤具有较高的养分贮量与肥力。境内日照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700 h左右,年均降雨量为660 mm,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其中,玉米是铁东区的重要农作物类型,常年栽培面积较大。为推动地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信息化技术设备被应用到玉米栽培过程中,有效改善了玉米的栽培效益。

1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 选地整地

种植地块的选择,会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种植人员需将地区种植制度、玉米品种特性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对玉米种植地块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具有丰富有机质含量、地势较高且平坦等特征。完成选地工作后,及时进行整地处理。玉米植株根系较为发达,其根系发育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玉米的生长状态与抗病能力。因此,收获过前茬作物后,种植人员需全面翻耕地块。为保证翻耕效果,选用的翻耕机器需搭载监测系统,以便高效检测地块的土壤条件、有机质含量等。深入分析检测结果,制定科学的栽培管理计划。部分种植地块具有较深的耕作层,每2~3年需借助于深松机开展深松作业,按照30 cm的标准控制深松深度,促使犁底层土壤得到打破,玉米根系的发育环境得到改善[1]。此外,可依托土壤监测系统深入调查土壤的水分、营养元素等细节情况,优化调整水肥供给方案,以便促使玉米产量、品质等得到提高。

1.2 优选品种

目前,市场中的玉米品种较多,各个品种具有差异化的生产周期、适应能力等。一些农民群众对销售人员的建议盲目听信,购买的玉米种子与地区环境条件不相适应,不仅玉米植株的长势受到影响,也难以顺利实现高产目标。面对这种情况,可应用智能选种系统,结合当地的土壤类型、降雨条件等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玉米品种,这样玉米种子劣质问题可得到源头性解决。通常情况下,选择的品种需具备较大的生产潜力与较强的抗病性与适应性,这样玉米的产量方可得到保证。以铁东区为例,先玉335、农华101等品种皆适宜地区环境条件。尽量购买包衣种子,这样出苗率可以得到提高。播前需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天气变化情况,于晴朗天气内进行2~3天晒种,促使种子的吸水能力、发芽势头得到增强。

1.3 应用智慧农业技术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精准农业这一概念。精准农业指的是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全过程监测与监控农作物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性与科学性。因此,要将传感器、全球定位技术等推广应用于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实时监测玉米的生产情况,增强种植管理的智能化,以便促使人力成本投入得到减少,玉米栽培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近些年来,农业生产领域内也开始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可动态化分析以往的栽培数据,对本地区最适宜的播种日期、播种方式等进行确定,帮助栽培人员科学开展种植活动。同时,借助于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定量定性分析玉米产量,对玉米播种行距、株距等进行明确,促使单位面积内玉米产量、品质等得到提升,有助于玉米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以铁东区为例,玉米播种工作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展,此阶段内10 cm地温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利于玉米种子发芽。在播种密度方面,每公顷一般保持在6.5~7万株左右,按照15 cm的标准控制株距,播深保持在3~4 cm左右,统一控制播种深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土壤气候条件,对播种密度等进行适当调整。

1.4 田间管理监测

水肥供给等田间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直接关系到玉米产量目标的实现。过去一些人员由于采取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影响到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中后期生长阶段容易有倒伏问题出现,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甚至有绝产绝收等情况出现。面对这种情况,需将人工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应用于田间管理过程中,改善田间管理效果。基于信息化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能够对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内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水分养分需求等进行动态掌握,进而精细化开展灌溉与施肥工作,促使玉米苗株健壮生长,为高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不同生育期内,玉米植株具有差异化的水分需求,种植人员需利用现代技术对田间土壤墒情、玉米植株实际需求等进行系统分析,且对自动灌溉作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如果土壤墒情较差,则自动开展灌溉工作,促使玉米植株的水分需求得到切实满足。相较于传统灌溉模式,自动灌溉不会浪费水资源,灌溉精准性可得到显著增强。此外,玉米收获后,可利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全面监测秸秆还田质量,了解秸秆腐熟情况,且向数据库中及时传输玉米栽培技术,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后续的栽培管理工作提供参考[2]。

1.5 病虫害防治

玉米作物具有相对较长的生长周期,病虫害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玉米作物的生长发育。若种植人员不能够及时发现、识别与防治病虫害问题,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将会加重,进而降低玉米产量。因此,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监测田间植株发育情况,一旦有病虫害问题出现,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及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同时,也可将地区病虫害数据库构建起来,详细介绍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主要特征以及防治要点等。种植人员借助于手机等终端设备,可快速查询与了解,提升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避免有错误用药等问题出现。如针对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苗期内可向茎基部及周围土壤均匀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等药,预防病害的发生。田间出现病害后,可向玉米根基淋洗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与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物。针对玉米大斑病,当田间出现病情后,需及时将植株基部的黄叶、病叶等摘除掉,促使田间的再次侵染菌源减少。同时,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等药物对玉米植株进行喷施。通常情况下,要进行2~3次连续防治,间隔控制在10天左右。针对玉米蚜虫,可将寄生蜂、瓢虫等天敌昆虫引入,抑制害虫的繁殖与生存,也可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剂3000倍液等药物对田间进行喷施[3]。

2 未来发展趋势

2.1 加强技术创新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需创新研发农业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对与玉米栽培所适应的设备技术等进行大力示范与推广。同时,要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联合起来,对设备产品等进行创新,保证设备产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丰富的功能以及低廉的价格,以便促使现代技术与设备能够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外,相关政府部门需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通过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参与进来。

2.2 促进农业信息一体化

要大力整合农业部门各类资源,逐步将农业信息一体化资源管理平台构建起来,将便捷、高效的技术信息服务提供给广大基层农户。基于平台的支持,农户不仅可以了解玉米品种、栽培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前沿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栽培管理理念。如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线寻求技术人员的帮助。如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部分病害较为复杂,种植人员可向平台中提供被害植株症状等信息,获取针对性的帮助。

3 结语

进入新时期后,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趋势逐渐增强,为农业发展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通过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设备,能够改善玉米生产效果,促进玉米增产提质目标的实现。因此,相关部门需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引导民众密切融合现代技术与玉米栽培过程,推动玉米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植株栽培病虫害
植物抗冷性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准确辨识辣椒植株徒长及徒长的防控措施
哈密葡萄黄化病的发生情况及补救措施
大豆要高产,该如何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