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扶贫精神研究
——以通渭县为例

2021-12-28 10:33刘佳丽段慧敏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通渭县金银花高铁

任 岩,刘佳丽,段慧敏

(中共通渭县委党校,甘肃定西 743300)

0 引言

脱贫精神应当是在脱贫过程中形成的大众共同认可的并将共同付诸实践的一种意识、思维、神志。由于历史及现实的根源,客观与主观的原因,通渭县是全市全省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脱贫成为全县民众的梦想。在2020年年底整县脱贫,是什么力量让通渭县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呢?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调查、观察及思考这一问题,通渭能够稳步实现精准脱贫,既缘于党的好政策和好领导,也得益于万众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援,还得益于更有持久力富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通渭脱贫精神。

1 坚持和发扬“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就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坚韧不拔是扶贫脱贫路上应有的精神。从多年的扶贫脱贫情况看,通渭县的成效有目共睹。通渭县从实际出发,不断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志教育,引导大众发扬“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强化人们对扶贫脱贫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扶贫脱贫的主动性;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不断强化主动扶贫主动脱贫的意志。在强化扶贫脱贫意志中,教育人们从“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的朴素道理出发,强化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观念;面对困难,强化树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观念;面对追求好大喜功,强化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观念。

1.1 弘扬孝道

以弘扬孝道文化为载体,滋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厚植“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扶贫脱贫意志。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他就会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仁心,可以帮助他人,也能教化自己。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郯子鹿乳奉亲,王祥卧冰求鲤,都是我们熟悉的孝顺父母的典例。在通渭县,“百善孝为先”转化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等等,这些文化涵养了通渭人从骨子里所拥有的孝道。这些生命力绵绵长久的传统耕读文化,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成为通渭全县千千万万人血脉中生生不息的基因,转化为一种理念与精神,转化为人的立身之本,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今天,乡村院落尊老爱幼,年轻人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过马路时热情搀扶老人,田园里干活你我相助,危房改造中“便工”互助,如此等等,都是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文化。这种“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通渭人总是树牢心有感恩、心存感恩、心怀感恩的观念,时时处处以感恩教化自己、要求自己、教育别人,进一步潜移默化式滋养人们感恩社会、感恩历史、感恩党,进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而明白自己在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在于以“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强大扶贫精神中体现。

1.2 弘扬书画文化

以弘扬书画文化为载体,滋养“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久”的情怀,厚植“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扶贫脱贫意志。

“诗书传家久”的共识在通渭的最好体现方式是崇尚书画艺术,而书画艺术反过来又助推“诗书传家久”的方兴未艾。通渭县有“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收藏”的习惯,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为此,社会上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以“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为特色的独特“通渭现象”逐渐嬗变为在全省全国颇有名气的书画文化产业,书画产业的发展再次为全县“诗书传家久”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人文基础。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着通渭人民,让汲取着这种文化气息长大的孩子们,崇尚耕读、敬惜文字、钟情书画,养成了“诗书济世、耕读传家”的情怀,也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之称。这种文化底蕴激发着通渭人民内心的斗志,誓与贫困做斗争,立志摆脱贫困,决心按期撕掉贫困的标签。

2 坚持和发扬“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愚公精神

不吃苦中苦焉能人上人,不见黄河心不甘,是通渭人自古以来勇于苦求生存的信条。这种吃苦精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度转化为“豁出去,拼命干,三年把通渭建成大寨县”。改革开放后,通渭县一直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苦干精神和求实精神,改善基础条件。今年以来,通渭从全国仅剩的52个贫困县中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其难度之大,成本之高,有些地方短期内又往往不能立竿见影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坚持持久的苦干、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一点一滴地积小变为大变,才能将“一个也不能少”的脱贫目标变成现实。

2.1 以“苦干实干、愚公移山”的精神发展交通

要致富,先修路。还记得2017年7月9日,是一个值得通渭人永远铭记的日子。那天,随着第一趟和谐号列车缓缓驶向通渭站,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宝兰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宝兰高铁的建成运营,使通渭彻底告别了不通火车的历史,迈入了高铁时代,缩短了与全国重点城市的时空距离,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为通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兰白都市圈”“关中—天水经济区”开辟了通衢大道。宝兰高铁与已开通运营的徐兰高铁西段、兰新高铁连通,将中国西北地区全面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使通渭的发展跃升到了一个全新境界。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给贫困落后的通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力引进了东部城市的商人来通渭发展。2020年6月18日,时代天骄广场联合义乌义合批发基地首发亮相活动在通渭高铁站广场盛大举行。这是交通便捷带给通渭的新契机。

同时,我们扎实推进城区交通路网建设,随着西环路、北环路西段道路的建成使用,以及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滨河路,使得城市路网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区交通网的建设真正地拓宽了县城发展空间,使主干路网纵横贯通。进一步方便了人们出行,提升了县城运营能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2.2 以“苦干实干、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力发展金银花等特色产业

“金花开,银花开,金银花开幸福来;银花白,金花黄,金银花茶保健康”,种植金银花是通渭县农民的一份甜蜜事业。各乡镇根据自己的地形地势优势,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护基地,精心打造草畜、新能源、果品、花椒、金银花五大扶贫产业,全力打造“陇中百万亩生态产业示范区”。尤其是李家店乡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把金银花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优化生态环境的“黄金”产业,强化政策供给,精心培育,走出了一条产业做大、群众增收与环境改善相依相长的新路子。

2020年5月14日,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集中采访活动在我县展开,记者来到了李家店乡,采访了崔万亿——崔万亿是李家店乡崔河村剩余的贫困户之一。2013年,通渭在这里开始试种金银花,当时崔万亿免费领取了发放的金银花种苗,把家里的0.53 hm2玉米地全部改种了金银花,2019年,他家靠金银花收入了45000元,尝到了甜头的他,今年又流转了1.33 hm2土地。可见,金银花已经成为李家店乡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9年,产值达到了1200万元。如今,李家店乡——曾经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靠着金银花也焕发出了生机,到处呈现了“待到山花烂漫时,金银花丛笑”的生机气象。金银花产业的发展靠的就是老百姓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让本来贫瘠的土地不再贫瘠,而是遍地开出了“致富花”。

2.3 在具体做好扶贫项目实施、富民产业培育、医疗教育等扶持政策落细落小中勇于担当

在推进贫困户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中,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贫困户的干劲和决心,引导他们通过“小庭院”“小家庭”等发展自身经济;在引导重视子女的教育中,千方百计教育贫困户要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尽力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当然,完成脱贫摘帽目标,并不意味着“功成圆满”,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还要带领农村群众向更富裕的生活迈进。

3 结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新阶段新征程中,我们能够持续发扬带领通渭人撕下贫困标签的持之以恒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对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老百姓真正地过上生活富裕的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通渭县金银花高铁
三个好朋友
李鹏鹏书法作品
金银花“香溢”致富路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崔莉摄影作品欣赏(二)
高铁开到家门口(节选)
金银花
高铁会飞吗
夏日良药金银花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