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浩,陆大雷,陆卫平
(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1]。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融合,是影响新世纪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得到了学者和教育从业者的一致认可[2-3]。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反映了国家和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发展[4]。作物栽培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分析和解决各种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农学专业类学生从事作物研究及生产工作奠定基础,以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发展的人才要求[4-5]。积极推进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将灌输式被动学习转变为问题导向式主动学习,将互联网技术平台应用于传统教学,采用慕课平台(线上)和课堂教学(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式、内容、理念的改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改变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探讨混合教学模式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是当今高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之一,是将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为线上平台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方式的混合,其内涵包括了以不同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是学习者作为参与主体、教师作为活动主导的混合,混合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6]。
与传统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不同,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灌输式被动学习转变为问题导向式主动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混合教学模式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持续创新的新思路,其教学理念不仅符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更是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时代要求。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扬州大学品牌专业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一门系统传授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课程,是农学类专业核心课。扬州大学开设的“作物栽培学”先后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统传授作物现代栽培理论与技术,内容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等)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规律;土壤、温、光、水、肥等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调节、控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协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效栽培原理和系统调控技术。课程内容紧贴作物现代生产的实际需求,不但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和应用作物栽培原理及技术,而且在从事作物生产中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开发转化能力,实现作物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及可持续发展。
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其学分为4 学分,教学学时为64 学时,因多方面的影响该课程教学现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科是江苏省首批建设的省重点学科,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缺乏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近几年由于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导致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缺乏,熏陶和指引学生学习方向和激情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与时俱进。2)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作物栽培学课程内容多,还会受到作物多样性、季节性、区域性的影响。随着全国种植制度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及现代农业的发展,现有栽培理论与技术已不能完全满足作物实际生产的需求,因此须紧跟时代步伐,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们从课堂中了解到现代作物栽培学的融合性、实用性及多元性,进而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3)教学方式单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及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调查发现目前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式还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听、记、背[7]。枯燥的授课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亟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传统授课方式,变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导向式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8]。4)教学评价对过程重视不够。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体系是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迫切任务[9]。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为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考勤+回答问题等)占30%,经调查大部分学生采取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策略应对考试,这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作物栽培学应着重培养农科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探寻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考核的教学评价方法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针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现状,笔者将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线上慕课平台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借助企业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建立一种多元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即把在线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按照教育部的号召和部署,全国各高校各专业依托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腾讯课堂、雨课堂、微信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网、超星学习通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了结合各自专业特点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10-12],解决了师生时空分离的教学困境,实践产生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对现代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创新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本文中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在扬州大学农学院2019 级农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的借助企业微信、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在线开放课程《作物栽培学》及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此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扩展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课堂引导讲授及学生课后拓展自学,即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与线下教学充分融合。
教师建立企业微信班级群,将上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及讲义视频资料等发给学生,布置慕课平台在线开放课程《作物栽培学》中视频观看章节。学生在课前对教师上传的所有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并记录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此阶段学生也可在慕课平台、企业微信群在线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及时在线解答,同时,教师在答疑过程中也能大致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及重点难点,可结合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课前阶段是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前提,教师对所学内容的讲授在此阶段完成,学生在课前完成了相关内容的学习任务,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带着思考进入线下课堂。
开展课堂教学,此阶段的展开方式较为灵活,主要流程为: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背景进行简单讲述,分析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疑惑及重点难点。其次,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讨自身学习过程中的疑虑及交流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观察、倾听、监控,保证分组讨论顺利进行。最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对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及反思。课中阶段的讨论环节可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如采用话题导向、实物分享、经验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讨论、协作、分享,可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制定课后作业,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学习视野,发到企业微信群或慕课平台,还可发布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先进种植技术及其他热点研究资料等,增进学生对农学相关领域的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农爱农情怀。
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进行的作物栽培学混合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其重点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在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的兴趣、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作物栽培学混合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亦是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的时代需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混合模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教师制订课程学习目标、内容及开发教学资源过程较为复杂,特别是像作物栽培学这种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保证混合式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建议各学科团队精诚合作,整合资源,合理分工,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研方案。2)学生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如何保证课前阶段的学习进度,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教学制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高效有序进行教学工作。3)混合教学模式的最终评价方法应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可采用最终考试成绩+平时测验成绩+平时表现成绩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地注重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进入本世纪以来,现代农业生产目标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并重,这就要求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要紧跟时代步伐,全国多所高校已开展作物栽培学混合教学模式实践,作为一种新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参与教育的主体共同努力:学校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增强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索性思维。不断完善和改进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