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朋朋, 兰俊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商学院, 北京 100029)
从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试办MBA教育至今,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实行了30年。非全日制MBA作为MBA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MBA作为专业学位的典型代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管理人才。但随着非全日制MBA招生和毕业人数不断扩大,在他们的培养过程中,尤其是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不断显现,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对论文重视度不够、培养环节对论文的教育和指导不够、在职学习与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学位论文质量五花八门、监督体系有待提高完善等。通过分析非全日制MBA论文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建立健全招生选拔制度、完善导师培训和考核、完善高校培养模式、加强论文质量监管力度、健全社会支持体系等方式和对策,提升非全日制MBA学位论文质量,进而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当前,国家对在职学习的研究生论文质量问题比较重视和关注。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1],进一步聚焦和明确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建设,为院校学位和研究生院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南。耿松青[2]归纳了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和论文质量,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辛扶摇[3]以地方工科院校的研究视角分析了MBA论文质量的现状和提升策略。刘大双等[4]通过分析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监控现状,提出了全程监控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的建议。王磊等[5]提出对MBA论文写作流程进行管控,并建议建立非全日制MBA论文的写作标准和写作模版。黄宝印等[6]通过回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建设历程,分析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建立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主要思路及举措,为各院校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提供政策指引。
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选题,选题是衡量一篇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选题确定后要提出解决的问题,从研究选题到研究问题,才算开始了研究的第一步。很多MBA同学忽视选题的重要性,越写越发现选题有问题,最后无法继续只能重新开始,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非全日制MBA同学在选题上走的弯路比较多,如选题过大,内容涉及太广,理论深度有限;选题不新颖,与时代脱节,没有现实指导意义;缺乏理论和实践意义等。
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MBA学生不知道怎么找,有时找到的文献资料与时代脱节,没有创新性。主要是他们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对关键词的认识也不足,关键词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关键词太多影响查阅的文献数量,有可能会漏掉重要文献。关键词过少,会导致查到太多文献资料。本来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时间和精力就有限,一看到太多的参考文献,更是抓不住重点。
非全日制MBA论文普遍存在语言表述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不知道怎么用学术语言去撰写论文,经常把论文写成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对注释和脚注的标注不规范;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论文中出现的图和表的标注不规范。还表现为对导师指出的修改意见不去严格执行,草草对付一下,结果严重影响了论文质量。
硕士论文是学生多年学习和工作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对自己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总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整块的时间去精雕细琢。在职学生因时间和精力投入少,加上重视度不够,导致他们在培养阶段对论文写作投入时间少,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肯定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他们主观上的想法是好的,但实践中因为投入不够,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培养阶段的论文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跟不上,最终输出的论文质量达不到导师、评审老师和学校的要求。
大部分MBA导师都是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足以指导MBA学生的论文。导师投入时间的多少决定了学生论文质量的高低。近些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导师所带的学生不断增多,加上导师还要参与教学和科研项目,很多导师还担任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在职学生在校时间本来就少,这样导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时间不断缩短;另一方面,导师可能考虑到在职学生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相比于学术型硕士,导师往往会放低对他们的学术科研要求。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程度上,每个导师都是不太一样的。实际情况是那些严格要求学生论文质量的导师反而不太受学生欢迎,认为是导师故意为难他们。那些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对学生论文指导把关不严格的导师反而受到学生欢迎。
培养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更新过程中,更多考虑了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忽视了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能力欠缺。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保障论文质量的指导性政策和监督反馈机制,还通过定期抽检学位授予论文的质量,培养院校在培养环节把论文写作列入必须课,还通过线上形式把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纳入非全日制MBA必修课。以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把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到一个高度,在培养环节保障学位论文的质量。
所有非全日制的MBA在学期间,都普遍存在工学矛盾,有时候还很突出,导致延期或休学或放弃学业。根据调查,在工作和学习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非全日制MBA学生会以工作优先。对于非全日制MBA,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工作、学习、家庭和生活的矛盾。工作和家庭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他们在学校上课和培养科研能力的时间都相对较短,严重影响他们的课程质量和论文质量。
优秀的生源是保障教育培养质量的前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为学位论文质量留下了诸多隐患。由于缺乏严格、客观地评估筛选指标体系,在职人员申请进入培养院校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找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选的公平性,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在MBA招生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在招生环节设置歧视性条件,按照行业、地域、学校层次、四六级成绩等限定生源范围,没有坚持择优录取。在简历评审阶段,没有对学生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评审官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真实数据,可能会导致主观判断,无法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择优录取。
首先,培养单位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做好非全日制MBA的招生选拔工作。同时在提前批面试、笔试、复试等阶段,严格做好保密和资格审查工作,保证优质生源筛选。兄弟院校之间经常沟通学习,分享好的机制和经验,共同进步。其次,在考核选拔过程中,每次都要强调选拔纪律和保密纪律,并落实到纸面上签字确认。各个利益主体应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和做法,避免人为因素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最后,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相关报考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一方面是对学生隐私的可靠保护,另一方面更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到优秀生源。
学校和培养学院要建立导师培训动态化和分类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导师的指导和学术管理能力。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各个培养院校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特色,将研究生在学期间、毕业后反馈评价、同行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培养和授予学位环节职责考核纳入导师评价体系。对优秀的导师进行表彰和激励,对不合格的导师进行通报、暂停招生,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对新晋升的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进行培训进修和经验交流分享,加强同校和不同学校间导师交流分享,推动非全日制MBA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要切实承担培养学生的重任。加强制度和机制创新,建议参考MBA的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制度,由培养学院给每位非全日制MBA论文导师配备助理导师,尝试论文 “双导师”制,助理导师可以请年轻的讲师担任。助理导师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减轻导师的压力,另一方也是对年轻讲师的历练和培养,为以后晋升为硕士和博士导师积累经验。
1)针对非全日制MBA学生工作和家庭的压力,高校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非全日制MBA只要修满培养方案的学分要求就准许毕业。后期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完成论文写作,可以不拿学位证书。也可以参考新加坡和国外其他高校在MBA培养上对论文写作的要求,把论文写作列入选修课,也可以用两门选修课代替。
2)论文形式多样化、实践化,可以用案例报告、商业计划书、管理方案、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的形式来撰写论文。
3)教学模式注重人性化设计。针对在职的特点,建议延长非全日制MBA的学习和论文写作年限,参考国外MBA院校的做法,最长可以延长到5年。
4)为了方便非全日制MBA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课程和学术研究探讨,在保护老师们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把老师课件和视频传到网上,供在职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非全日MBA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着教育培养质量的好坏。建议院校引进并严格执行非全日制MBA论文质量全过程监督评价制度。首先,监督跟进非全日制MBA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在论文开题报告及答辩环节、中期成果审核、学位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给予重点关注,阶段性审查毕业生的论文进度,时时摸排学生的论文情况。其次,培养学院通过相似度检测和双盲评审来加强对论文质量的辅助把控。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和双盲评审工作促进师生观念的转变。本着对学生负责和对导师保护的原则,把更多的论文送去双盲评审,接受校外专家的评审检验。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慎重地给学生指导和修改论文,严格控制论文质量。最后,把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化和常态化,除了学校自己建立抽检制度外,还应该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的抽检,不走形式和过场,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论文质量监督监控体系。
非全日制MBA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政府部门、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非全日制MBA人员密不可分,他们是一个四位一体的联动循环,缺一不可。国家政府部门应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引导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非全日制MBA教育的扶持和指导力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非全日制MBA的培养目标,健全非全日制MBA的特色培养模式和管理配套制度,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适合双方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荐更多优秀的员工加入培养单位去学习,从而促进培养单位更快速地调整培养方案和目标,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非全日制MBA学生应该弱化功利性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以回报输送企业和培养院校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