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校园欺凌问题的剖析与防治

2021-12-28 08:34周凤丽
辽宁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成因心理健康校园

周凤丽

(葫芦岛市龙港区风华初级中学)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学校不可避免的“顽疾”。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危害,从提高“免疫力”、校园“小课堂”、解答“心中惑”、学科“大互助”四个方面进行防治。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界定

在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明确了校园欺凌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具有范围普遍、形式多样、方式隐蔽、力量失衡、频率反复等特点。

二、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

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既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也包括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究其根本,校园欺凌是各种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个人,最终导致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使其做出欺凌行为。

学校中的欺凌行为与学生的个人心理状况直接相关。欺凌者通常表现为易怒、多疑、自尊心强,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其他学生,以便实施控制和霸凌行为。欺凌者的心理成因包括对暴力行为的盲目崇拜,渴望受到他人关注以及盲目从众的小团体心理等方面。在网络媒体的包装和传播下一些暴力行为在中小学生眼中不仅是一种正确行为,甚至是一种带有“英雄主义”,能够使他们产生满足感的行为。在实施欺凌行为的同时,他们往往希望获得老师、同学特别是异性的关注,而渴望受到关注的背后包括更多的社会、家庭因素。还有一部分欺凌者是为了融入小团体,并非出于本心而是出于从众心理而被迫加入欺凌者的队伍中。

被欺凌的学生往往在班级中沉默寡言,自我效能感低,懦弱,面对欺凌时选择独自忍受。被欺凌者的心理成因包括内向、敏感、自卑等因素。这一点特别是在转较、有外表缺陷和生理缺陷的学生中得以体现。这一类学生往往没有很大的交际圈和稳固的亲密关系,自身的封闭使其成为被欺凌对象,在欺凌行为发生后也不会采取正当的措施去保护自己,从而形成被欺凌、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

通过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我们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解决欺凌背后的根源问题,从而在心理健康的角度提供适当的引导,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学校的欺凌行为。

三、校园欺凌的心理危害

对于被欺凌者而言,欺凌行为对其产生的心理影响既包括短期伤害,也包括长期伤害。从短期影响上看,学生在遭受欺凌后开始对学校环境产生不安全感,无法与普通同学达成友谊关系。被欺凌者如果选择自我封闭不去主动解决问题,则会导致焦虑不安、自我效能感低,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抑郁等心理亚健康状态,进而怀疑自我和身边的一切事物,对生活失去希望和动力。此外,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深刻且持久的消极影响。长期遭受学校霸凌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同样会由于自卑、恐惧心理而很难与身边的人形成亲密关系,致使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影响社会化人格的发展,甚至可能由于长时间心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导致精神崩溃、人格瓦解。

校园欺凌不仅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对欺凌者本身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欺凌者长期的霸凌行为,自身处于无视他人自尊、无视规则的状态中,导致其自身人格的发展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偏执、攻击性人格的强烈倾向。而且,如果欺凌者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学校没有及时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那么欺凌者在步入社会后往往会随之产生暴力倾向,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四、针对校园欺凌的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欺凌者,可以根据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解决欺凌问题;根据被欺凌者的性格和人际关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团体咨询和个体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他们走出被欺负的阴影。

(一)提高“免疫力”

从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上看,要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根本成因,增进对欺凌行为的深刻理解,自身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发展机制,进而提高对校园欺凌的“免疫力”。一方面,要消除学生的攻击性心理倾向,增进心理相容,避免学生受暴力、攻击行为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理心,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以正确的方式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鼓励内向或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情感支持,使其逐渐打开心扉,培养自信、乐观、勇敢的优秀品格。

(二)校园“小课堂”

在心理健康课上,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真实事件视频等方式,使学生通过对他人的故事感同深受,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深入了解并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讲解,理解并自我评价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掌握健康与不健康心理状态的特征,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心理知识的传授,学会自我保护,消除和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提升学生的自我关爱和自我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从而适当调节自我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

(三)解答“心中惑”

要充分利用好校园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解答“心中惑”的前提是学生能够主动咨询“心中惑”。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重点不仅要在于心理咨询室本身的布置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受到欺凌的学生主动敞开心扉,和教师进行交流,相信教师和学校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四)学科“大互助”

校园欺凌背后涉及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了解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的深层原因,还要明白法律作为有力的武器,既能够给予受害者保护,也能够作为公正的准绳来制裁欺凌者。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高度重视的热点。相关影视作品的火热讨论、有关部门的重视与专项保护、相关学者对欺凌的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等,都反映了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充分给予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还要重视营造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建设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过程,从而在学校层面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学校作为解决校园霸凌的重要主体绝不是唯一主体,还需要社区和家庭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法律、道德和心理手段,遏制校园欺凌行为。

猜你喜欢
成因心理健康校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工程款超付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幼儿自信心的缺失成因及培养策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