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伟 胡 森 石 聪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 的要求。 产地选择无霜期180 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避开污染源;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富含有机质、中性或微酸性的沙壤土或壤土为宜。 拱棚栽培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光照、湿度条件较露地栽培有明显变化,管理上也要进行相应调控。
拱棚包括大拱棚、中拱棚和小拱棚。在整地前15~20 天进行扣膜升温后整地备播。 根据种植习惯或温度管理需要,可增加地膜覆盖。 大拱棚的建造标准是:跨度8 米以上,高1.8 米以上,每隔1 米建1 根拱架,长度宜在65~85 米,面积1 亩。 中拱棚的建造标准是:跨度4~6 米以上,高1.2~1.8 米以上,每隔1 米建1 根拱架,长度宜在45 米以内,面积在0.3~0.4 亩为宜。 小拱棚的建造标准是:跨度1~3 米以上,高1 米左右,每隔0.8 米插1 根竹劈拱架,长30 米以内,面积0.05~0.15 亩。
选用早熟、优质、丰产、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已审定或登记的适合当地设施栽培的早熟品种,如费乌瑞它、早大白、中薯5 号、中薯8号、郑薯7 号、郑薯9 号、郑商薯10 号等。
1.种薯。 选用脱毒种薯。 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2012 的要求。
2.种薯处理。(1)暖种。播种前15~20 天进行暖种,维持温度为15℃~18℃,空气相对湿度60%~70%。 暖种可在室内进行, 也可在日光温室内进行, 持续5~7天顶芽即可萌发。 顶芽萌发后即可切块。(2)切块。 机械播种前2~3 天进行种薯切块, 每块种薯要有1 到2个芽眼,块重25~40 克。 切到病薯及时剔除,同时用75%的医用酒精将切刀消毒灭菌。
3.拌种。(1)干拌法。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克(或72%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 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克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50 克与滑石粉2.5 千克(碱性土壤用石膏粉2.5 千克)拌匀,用于100 千克种薯。(2)湿拌法。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克或72%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 克用水稀释合适浓度均匀喷施100 千克种薯,晾干后播种。
4.催芽。 将切块摊在用湿沙做成1 米宽、7 厘米厚,长度不限的催芽床上,然后摊放一层马铃薯块盖一层湿沙或湿土,厚度以看不见切块为准。 可摊放3~4 层,保持温度17℃~18℃、湿度80%~85%。芽萌发0.5~1.5 厘米后扒出,散射光下适当晾晒,待芽绿化变粗后播种。
1.整地方法。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耕作深度30 厘米左右,将地块旋耕耙平待播。 播种前,根据土壤墒情整理地块,墒情不足时,提前人工造墒。
2.施肥。(1)施肥原则。 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果, 通过土壤检测确定相应的肥料品种、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施足底肥、早施追肥、适当根外追肥的原则,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施用的肥料应符合NY/T394 规定的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要求。(2)施肥数量。 基肥以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主。 每亩结合耕地撒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000~5000 千克、 生物菌肥40~120 千克, 硫酸钾型氮、磷、钾复合肥(15-10-20 或15-8-22)75~100 千克,硫酸锌1.2 千克、硼肥1 千克。(3)施肥方法。在施肥技术上要重施基肥、早施催苗肥、适施现蕾肥,提倡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追肥。 有机肥耕地时作基肥,复合肥50%耕地前撒施、50%在播种时集中条施。催苗肥在马铃薯出苗75%时追施速效氮肥(氮含量为46%的尿素)15千克/亩,现蕾50%时追施速效氮肥(氮含量为46%的尿素)15 千克/亩和高钾复合肥25 千克/亩, 叶面追肥在生长季节根据秧苗长势, 适时适量叶面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1.播期。 在外界气温稳定在3℃以上,棚内气温稳定在10℃~12℃, 或地下10 厘米处地温稳定在7℃~8℃时即可播种。 中原地区适宜播期一般在1 月上旬至2 月上旬。
2.播种密度。单垄双行三角种植:大行距80~85 厘米,小行距20~15 厘米,株距23~25 厘米,每亩定植5000~6000 株。 单垄单行种植:行距65~70 厘米,株距20~22.5 厘米,每亩定植4500~5000 株。
3.起垄标准。通常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垄宽80 厘米,垄沟宽20 厘米,垄高30 厘米左右;单垄单行种植模式垄宽65 厘米,垄沟宽30 厘米,垄高30 厘米左右。
4.播种深度。 根据土质疏松情况,播种深度在8~15 厘米。 地温低而含水量高的黏壤土播种深度8~10厘米,地温高而干燥的沙壤土播种深度10~15 厘米。
5.播种方法。(1)人工播种。按照设计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模式人工完成施肥、开沟起垄、种薯摆放、封垄、喷封闭除草剂和覆盖地膜等操作程序。 人工播种时芽子朝上,并将长短芽分开播种。(2)机械辅助播种。按照设计的马铃薯种植垄所在的位置及间距, 在预留的种植垄所在位置条施复合肥,后利用开沟培土机起半垄、人工摆放种薯后, 再用开沟培土机从预留的垄沟位置开沟对马铃薯播种沟进行覆土成垄, 然后人工完成喷洒封闭除草剂和覆盖地膜等操作程序。(3)机械一体化播种。 由马铃薯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下种、起垄、喷洒封闭除草剂、铺设滴灌带和覆盖地膜等程序。
6.喷洒除草剂。 一般用33%二甲戊灵150~200 毫升/亩,兑水40~50 升,均匀喷洒于垄面上,有覆盖地膜习惯的可选用除草膜。
7.地膜覆盖。选用90~100 厘米宽、0.005~0.008 毫米厚的超微膜。 垄面搂平后进行地膜覆盖,铺膜时注意拉紧,膜面紧贴垄面,薄膜边缘用细土埋住压严。
1.出苗前管理。播种后,要继续闷棚升温,不通风换气、不追肥浇水,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出、壮苗。 若覆盖地膜,播种后20 天后可膜上覆土3~4 厘米,利于马铃薯自行破膜出苗,或在播种后20~25 天薯苗露头后及时人工查苗破膜(每天上午10 时前进行),并用土将出苗孔封实压严。
2.出苗后管理。 根据生长所需温度和棚内温度,决定通风口的大小和通风时间的长短。(1)温度管理。 出苗后,生长前期白天棚温控制在16℃~28℃,夜间维持在10℃~16℃,白天温度超过25℃要及时放风降温。马铃薯现蕾以后是薯块膨大的关键时期, 白天温度控制在17℃~25℃,夜间维持在12℃~14℃,白天温度超过24℃要及时放风降温。 到3 月中下旬,上午棚内温度升至20℃时,要及时通风,下午棚内温度下降至16℃时关闭风口。进入4 月后要逐步加大通风量。当外界气温白天稳定在20℃以上,夜间气温稳定在12℃时,可卷起全部底膜和腰膜,进行昼夜全通风,但不撤膜以防寒潮,4 月下旬寒流过去可撤膜。(2)水分管理。 一般采用沟灌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滴灌。A.需水量。整个生育期土壤湿度以田间持水量的60%~80%为宜, 保持土壤湿润,地皮不干。 各阶段最佳田间持水量为:苗期田间持水量65%~75%为宜,现蕾开花期进入块茎膨大期田间持水量80%左右, 盛花期以后淀粉积累期田间持水量60%~65%为宜。收获前7~10 天停止灌溉,以确保收获的块茎周皮充分老化。B.沟灌。出苗前原则上不浇水,如田块干旱可少量补水;出苗75%时,结合追施催苗肥浇大水1 次;苗齐后至7~8 片真叶前,视地块土壤情况尽量少浇水;现蕾期结合追施现蕾肥浇1 次大水;薯块快速膨大期(即盛花期)浇大水1 次。 以后视土壤墒情浇小水,小水勤浇,水不超过垄高的1/2,后期切记不能大水漫灌。C.滴灌。一般自出苗开始每隔7~10 天滴灌1 次,全生育期滴灌8 次左右,亩总滴灌水量120 立方米。 出苗后每次亩滴灌水量12 立方米;团棵期至封垄期每次亩滴灌水量14 立方米;结薯之后每次亩滴灌水量15 立方米。(3)追肥管理。整个生育期追肥速效氮肥30 千克,N、P、K 三元复合肥25 千克(K2O≥20%)。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394 的要求。 沟灌追肥:可以结合浇水进行,分别于出苗75%、现蕾开花期追肥各1 次。滴灌追肥:分别于出苗75%、现蕾开花期随滴水追肥,施肥前1 小时滴清水,中间滴带肥料的水溶液1~2 小时再滴清水,以防未溶解肥料堵塞毛管滴孔。(4)中耕培土。植株齐苗团棵期(展叶5~7 片叶,株高25~30 厘米时)结合浅中耕培土3~4 厘米;现蕾期封垄前结合中耕进行厚培土5~6 厘米。
1.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进行综合防治,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化学防治。
2.常见病虫草害。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黑痣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甜菜夜蛾、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草害有马唐、狗尾草、马齿苋、藜等。
3.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与非茄科类的蔬菜或玉米、杂粮等前茬作物实行轮作等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增施生物菌肥和矿物质肥,增加植株的抗逆性。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销毁,病穴处撒入生石灰粉。 有条件的可选用除草膜覆盖除草,或在进行田间管理时人工拔除杂草。(2)物理防治。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害虫,每20 亩安装1 台频振式杀虫灯。危害茎叶的蚜虫、白粉虱、蓟马等用黄板诱杀,用30 厘米×20 厘米的黄板涂上机油,按照每亩挂30~40 块的密度挂在行间, 悬挂高度高出植株上部20~30 厘米。当黄板沾满虫时要及时清洗,再涂一层机油,悬挂于田间。(3)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利用蚜茧峰、食蚜蝇、草蛉、瓢虫、小花蝽、步行虫和寄生菌等天敌,可大量消灭蚜虫。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释放姬小蜂、反颚茧蜂、潜叶蜂等天敌进行“以虫治虫”生物天敌无害化防治。 采用150 亿孢子/克白僵菌可湿性粉剂、春雷霉素2%水剂等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4)药剂防治。农药的使用应符合NY/T393 的要求, 所选用的农药获得国家在马铃薯上的使用登记或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临时用药措施。 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克服和推迟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并确保施药的安全间隔期。
4.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推荐农药使用方案。农药使用应以最新版本NY/T393 的规定为准。 防治对象:病害;防治时期:播种前;农药名称:10%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使用量:167-225 毫升/100 千克种薯;无安全间隔隔期;农药名称: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使用量:100 克/100 千克种薯;使用方法:拌种;无安全间隔隔期。 防治对象: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防治时期: 播种期; 农药名称:3%噻虫嗪颗粒剂; 使用量:800-1200 克/亩;使用方法:沟施;无安全间隔隔期。防治对象:甲虫、二十八星瓢虫、茶黄螨、蚜虫、白粉虱、红蜘蛛;防治时期:生长期;农药名称:100 亿孢子/毫升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使用量:300 毫升/亩;使用方法:喷雾;无安全间隔隔期;农药名称: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使用量:20-44 毫升/亩;使用方法:喷雾;安全间隔隔期14 天;农药名称:30%吡虫啉微乳剂;使用量:10-20 毫升/亩;使用方法:喷雾;安全间隔隔期7 天。防治对象:早疫病;防治时期:现蕾期;农药名称:25%嘧菌酯悬浮剂;使用量:30-50 毫升/亩;使用方法:喷雾;安全间隔隔期21 天。 防治对象:晚疫病;防治时期:发生期;农药名称:40%(10%氟吡菌胺和30%烯酰吗啉)悬浮剂;使用量:40-60 毫升/亩;使用方法:喷雾;安全间隔隔期7-10 天;防治时期:苗齐- 现蕾期;农药名称:28%霜脲·霜霉威(14%霜霉威和14%霜脲氰)可湿性粉剂;使用量:150-180 克/亩;使用方法:喷雾;安全间隔隔期7 天。 防治对象:黑胫病;防治时期:发生期;农药名称: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使用量:37-47 克/亩;使用方法:喷雾;无安全间隔隔期。 防治对象:草害;防治时期:播种后;农药名称:33%二甲戊灵乳油;使用量:200-300 克/亩;使用方法:土壤喷雾;安全间隔隔期45-60 天;防治时期:生长期;农药名称:480 克/升灭草松水剂;使用量:150~200 毫升/亩;使用方法:茎叶喷雾;无安全间隔隔期。
1.采收时间。拱棚马铃薯植株下部叶向上1/3~1/2叶片开始变黄是成熟收获的标志。 中原地区拱棚马铃薯通常在4 月中下旬至5 月下旬上市, 要综合考虑市场行情适时上市。
2.收获方法。 机械收获或人工挖掘收获。 块茎翻出后要及时捡拾,薯块要用马铃薯秧遮阴,避免曝晒。
3.收后处理。 及时剔除病薯、烂薯和虫薯。 按照NY/T1066 规定, 边采收边分等级包装运输上市或贮藏。 产品质量要符合NY/T1049 的规定, 包装要符合NY/T658 的要求。
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包装应分类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回收循环利用。 收获时,马铃薯秧及时收集集中粉碎,堆沤有机肥料循环利用。
鲜薯贮藏时应按品种、规格分别贮存;储藏环境应阴凉黑暗,干燥、通风;储存温度1℃~3℃,相对湿度80%~85%;贮运过程应轻抬轻放,并做好与化肥、农药、葱、蒜类等隔离措施,贮运期间经常检查,随时拣出烂薯。 贮藏运输应符合NY/T1056 的要求。
生产者建立中原地区绿色食品拱棚马铃薯生产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品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运输储藏、生产废弃物处理等事项,生产档案真实、准确、规范,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至少保存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