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柳河县委政法委 尹振贤
刚到长安村,林宏遥是孤独的。当年父亲拼着力气走出大山,就没想过再让儿孙回到那穷乡僻壤。对村庄的陌生,一如父亲当年对村庄贫穷落后的憎恶。2018年7月,脱贫攻坚已经走过两年。半道上单位突然派驻他到长安村扶贫,林宏遥除了茫然无措,内心还有那么一点不情不愿。初到长安村,林宏遥经常站在村口举目远望,除了山,还是山。安口镇处于柳河县西南,再向西一点点,就是清王朝入关后修筑的柳条边遗址。300多年前,大清王朝保护“龙兴之地”的同时,也禁锢了民众的思想。而300多年后,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能改变吗?扶贫,是扶物质上的“贫”,还是思想上的“贫”,这是林宏遥反复思考的问题。如今,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接近尾声,林宏遥,一位电力人,给自己,给组织,更是给长安村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天值得庆贺一下,我们会用大锅做饭了!借住的这个农家小院,终于在今晚冒出了第一缕炊烟。大铁锅炖排骨豆角。都说柴火灶好吃,真是不假,特别是这柴火灶还是我们自己烧的,我们三个(杨立山、我、杜文鑫)像小时候过大年似的,还没开锅,哈喇子都出来了。这顿饭是驻村以来最香的一顿,我们每个人都吃了满满两碗米饭。想想我们三个男人,因为不会做饭,吃尽了苦头,每天除了面包、麻花就是方便面,煮点冻水饺、面条,打个荷包蛋,都算改善生活了。想想这段时日,除了走户,一日三餐是我们面临的最难的问题。关键是必须要用大锅烧火做饭,火点不着吃不上饭不说,天凉就得睡凉炕呀。掌握了点火技巧,和做饭火候,最起码我们哥几个不会再饿肚子了。
——摘自林宏遥驻村日志
2018年7月2日,林宏遥终生难忘。做梦也想不到的差事落到他头上。国网通化供电公司领导亲自送林宏遥入村。林宏遥,由一名供电所副所长,变身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出发前,公司领导说,小林,咱公司脱贫攻坚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到了长安村,无论如何都得给我干出个样子。你只管干,我们在后面给你做后盾。
“从事电力行业十几年的我,能熟练背诵安规,能在CAD上清晰地绘画出每一条供电线路,可是面对农村生活,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该从何处抓起。”这话林宏遥只能偷偷写在日记本上,跟别人说困难,身为退役军人的林宏遥做不到。
陌生的环境,从没有体验过的生活,吃喝拉撒睡都透着别扭。工作队借住的房子靠近村边,原户主是位孤寡老人,林宏遥他们几个入住时,老人刚去世不久,村民说,这屋子透着一股“阴气”。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对这种露天旱厕,林宏遥最打怵的就是半夜起来上厕所。有一次半夜起来,迷迷糊糊推开房门,只听“嗷”地一声,一道黑影隐入夜幕中,吓得林宏遥一激灵,头发丝“唰”地根根竖起。好容易稳住神,只见不远处一对绿莹莹的眼睛正盯着他“喵喵”叫。原来是只野猫。
没到长安村之前,林宏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瘆人的声音,时而像小孩哭,时而长一声短一声如泣如诉,时而一声长嚎划破夜空。后来有村民告诉他,是野猫叫春。
半夜还总闹老鼠。柜子里窸窸窣窣,格外刺耳。林宏遥懒得起来理会,伸脚踹几下柜门,老鼠能消停一小会儿。
早上起来,桌子上一片狼藉,方便面、小食品一应吃食被老鼠啃成碎渣。更恼火的是,挂在柜子里的衣服被咬了几个洞。
“烧柴禾,炖大锅,蚊蝇相伴,老鼠一窝。”林宏遥顺口编几句打油诗算作对这种苦日子的调侃。
这是啥鬼地方啊,想想不知道在这里还要待多久,林宏遥心里就毛毛的。
这农村环境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怪不得年轻人都往外跑。平时想找几个同龄人聊聊天,却寥寥无几。年过七旬的老支书刘景明说,都跑出去打工了,想找个接班人都难哪。
“长安村需要改变,改变思想,改变行为,改变面貌,等思想开放了,步子迈开了,家乡富裕了。那些外出漂泊打工的人才愿意回家。我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而且一定要作出样子,才能让百姓相信我,才能不辜负上级领导的信任。”林宏遥暗暗对自己说。
第一天走户,林宏遥根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手里掐着35户名单挨户认家门。一天走下来,见到的都是老弱病残。不懂农村生活,进屋不知道说啥,刻意套近乎儿,又觉得尴尬。一天下来,头晕晕的,走访的户主叫啥都记不起来。
后来林宏遥才知道,农村作息时间跟上班的不一样,农忙时节天不亮就上地,天不黑不回家。走户得起早贪黑。起早,林宏遥起不过村民,只能估摸着农户吃完饭了,才上门拜访。
通过走户,林宏遥结识了王立明。王立明的出现,为林宏遥的扶贫之路曝出异样光彩。
林宏遥和王立明都出生于1984年,但生活轨迹大不相同。上学的时候,王立明成绩不错,但因为家境窘迫,读完初二就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在外漂泊了一段时间后,他准备重新回家务农。
按说,王立明的小日子即便不富,但也还算滋润,可妻子的一场大病却让这个家庭濒临绝境。2015年,王立明的妻子被查出甲状腺癌,虽然病治好了,但丧失了劳动能力,还得终身服药。为了给妻子治病,王立明一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成为了实打实的贫困户。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曾经性格开朗的王立明一度变得很消沉。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林宏遥来到了长安村。他俩是同龄人,相处中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从此关系越走越近。
林宏遥十分打怵夜里走户。长安村主街道原来有路灯,就那么几盏,因年久失修很少有亮的时候,巷道则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每次从贫困户家出来,他头都不敢回地一溜小跑回到驻地。
回到驻地,一头扎在炕上半天缓不过劲儿。透过没有遮挡窗帘的玻璃窗,望着一闪一闪的星空,林宏遥大脑飞速旋转:安路灯。对,就安路灯。我要让长安村大街小巷亮起来,给长安村的百姓送来光明。
林宏遥当机立断,第二天就打报告给公司,公司领导表示支持,很快批复项目资金30万。路灯的前期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真正了解并且想帮助王立明,是林宏遥为村里安装路灯的时候。
林宏遥郑重其事地跟村民说,“我们供电局不但要给村里安装路灯,还要装全县最好的路灯。”村民听这话撇撇嘴:年轻人不要说大话不办实事,给安个路灯能咋的,俺们该干啥还干啥,长安村几辈子“摸瞎糊”也过来了。
明显是对扶贫工作队不满意。
路灯拉来那天,村民抱着膀站一边看热闹,没一个靠前帮忙。那天是农历八月初十,眼看到了中秋佳节。
太阳下山了,面对着七横八竖一地物件,林宏遥欲哭无泪。这时,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酒蒙子”王立明来了,二话不说,跟着林宏遥忙前忙后。
第二天雇的工人来给挖坑埋杆了,村民来找事儿了,堵在门口不让挖,说大灯泡子明晃晃的晚上怎么睡觉!该埋杆的不让埋,不该埋杆的说,他家门口有路灯,我家门口为什么不能有?不行!我家门口也得埋一个!
面对嚼嘴磨牙蛮不讲理的个别村民,林宏遥憋着火,告诫自己不能发作。给公司打电话说明情况,公司领导说,安,加塞也得安。这样,原计划安装52盏路灯,增加了6盏变成58盏。公司多掏了3万元钱。
第三天晚上路灯调试完毕,一串串大红灯笼照亮长安村的大街小巷。全村老少都出来了,小孩子满大街跑着喊着“过年啦!过年啦!”这时,村民看林宏遥的目光开始有了变化。
路灯下,林宏遥紧紧地握住王立明粗糙的手,他忽然发现这个整天醉醺醺的年轻人,眼睛里隐隐有一束光。
长安村的夜,灯火辉煌。而在贫困户王立明的眼睛里,林宏遥看到了另外一种光明。(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