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廉,赵振伟,方 源,李金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山羊乳房炎是奶山羊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和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关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我国饲养奶山羊的历史悠久,随着当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牛羊的肉、奶需求不断上升,推动了相关养殖生产行业的发展。奶山羊乳房炎恰是规模化养殖中出现频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疾病,若不能及时防治,相关的牛羊养殖业难以健康发展[1]。
奶山羊乳房炎的常见类型同奶牛乳房炎类似,有的发生于整个乳房,有的仅见于乳腺的一叶或数叶,也有的仅见于一叶的某部分。奶山羊乳房炎的发病与乳腺发生炎症存在密切关系[2],其发病机理是乳腺腺体与乳腺叶间结缔组织发炎,乳汁理化特性发生改变。在单一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山羊乳腺产生炎症反应。其发生的原因除山羊自身或遗传之外,还包括病原菌感染、饲养管理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等。在牛羊养殖行业中,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及大肠杆菌,这些主要病原菌又大致分为环境性微生物和传染性微生物2类。环境性微生物与奶山羊生长环境有关,其来源于奶山羊与外界环境的交流(水、粪、土等),能够引起强烈的临床症状;传染性微生物则是在山羊群体中相互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其媒介常常是其他牛羊使用后未消毒干净的挤奶设备、擦拭乳头的毛巾等。
奶山羊乳房炎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根据乳房及乳汁有无眼观异常及临床症状将其分为临床型乳房炎与亚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有明显的红肿热痛、体温升高等炎症,其乳汁中常常有眼观可见的乳凝块甚至浓汁等异常现象,乳房变硬、肿胀;亚临床型乳房炎临床症状不明显,无明显的眼观异常,但产奶量下降且体细胞数升高[3]。目前,隐性乳房炎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细胞学检测和细菌学检测等。因此,临床型乳房炎可以通过奶山羊、乳房、羊乳的异常变化发现,亚临床型乳房炎则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仪器检测。在一定条件下,亚临床型乳房炎可向临床型乳房炎转变。相关资料显示,奶山羊群体中亚临床乳房炎的发病率及危害较临床型乳房炎高得多,在养殖生产时要更加注重亚临床型乳房炎的防治。
奶山羊乳房炎防重于治,一般的预防手段包括2 种:1)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保证外界环境的卫生以减少环境性微生物对奶山羊乳房的污染;2)接种疫苗以防止传染性微生物在奶山羊群体中的大规模传播。
在养殖生产实践中,饲养管理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合理而规范的饲养管理能有效降低奶山羊乳房炎的发生率。养殖人员应定期对牛羊圈舍进行清理和消毒,保证牛羊生长的外在环境干净卫生。母畜饲料的供应也很重要,特别是在母畜生产前后,要保证其足够的营养供给。奶山羊乳房炎的患病很大程度上是挤奶不规范造成的,因此严格规范挤奶流程能有效降低奶山羊乳房炎的发病率。挤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3 点:1)清洗乳头时严格控制温度,以免出现不良反应;2)清洗时控制清洗面,防止乳房局部感染;3)对毛巾等用品严格消毒杀菌或坚持一羊一巾,避免交叉感染。除规范挤奶具体操作的预防措施外,其他的预防措施也尤为重要[2]。在日常的挤奶工作开始之前,应对奶山羊进行观察,内容包括精神、食欲、体态及乳房状态。若羊群出现精神异常的症状,同时在挤奶时触摸乳房感知到其局部温度上升,则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乳房炎潜在发展。奶山羊产羔后,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乳房容易发生感染、肿胀。此时,奶山羊易感染乳房炎疾病。在这一阶段,为避免奶山羊患病,可以对其乳房进行日常的定时护理。常用1%新洁尔灭溶液或温肥皂水擦洗乳房,保持乳房皮肤清洁柔软,哺乳7 d 后改人工挤乳饲喂羔羊,以防乳房被羔羊咬破导致损伤。当奶山羊的挤奶次数减少时,奶山羊患乳房炎疾病的概率会升高[4],适当增加奶山羊挤奶次数,能够减少其乳房内乳汁的储留和乳汁的聚集时长,缓解乳房内压过高或负荷量过高的症状。因此,适当增加奶山羊日常挤奶次数,对预防奶山羊乳房炎疾病有一定效果。
乳房炎的发病率与微生物、饲养环境、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关键原因还是微生物感染,因此免疫预防仍然是防控乳房炎的关键手段[5]。在疫苗研究过程中,不同佐剂对乳房炎灭活疫苗效用也有很大差别。实验表明,同蜂胶和转移因子相比,铝胶盐佐剂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体液免疫应答,对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更显著[6]。
从疾病诊治的方面来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而有效地预防措施只能够降低一部分奶山羊乳房炎发病率。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掌握有效的治疗手段更加关键。
目前,奶山羊乳房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生素疗法,其对临床型乳房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抗生素的大面积使用会导致耐药菌出现,使得后期的乳房炎越来越难以治疗。相关研究表明,临床型乳房炎患畜中,即使是病情较轻者,也会产生明显的疼痛反应,这表明疼痛是临床型乳房炎的特征性病理现象。在不同种动物或不同个体之间,由于患病程度的不同,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在3~20 d。因此,治疗奶山羊乳房炎时,一定的止痛药配合耐药性良好的抗生素使用是十分必要的。除抗生素疗法外,目前治疗效果较好的还有按摩疗法和中草药疗法,但二者相较于抗生素疗法周期较长[7],生产水平恢复较慢,在大规模养殖时使用不便。中兽医认为,奶山羊乳房炎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肝郁气滞及胃热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热毒向山羊机体内部发展,最终积聚在乳房造成相对应的经络紊乱而致病。这与普遍认同的西医理论对奶山羊乳房炎发病原因的解释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疾病治疗时,要注重从不同的医学角度对疾病进行统一分析。对乳房炎症,可采用初期冷敷(抑制炎性渗出),中后期热敷(促进炎性吸收及血液循环)的方法,对乳房局部区域进行消炎处理。为加快患病奶山羊康复、生产力恢复和缩短治疗周期,可以采取药物、按摩、热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这种复合疗法除了可以节省时间和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外,还可以缓解患病母畜的不良反应。此外,还有目前比较先进的电针及激光疗法,能够对血液循环起到促进作用,能有效除脓、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化脓性乳房炎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好[8]。
牛羊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势必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生产实践中,对不同疾病的分析和深入探索也让人们有了面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在抗生素大剂量使用的当今,越来越多的耐药菌出现,奶山羊乳房炎的防治前景堪忧。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一障碍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