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档案教育交往初探

2021-12-28 03:43
兰台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苏联专家工作

巫 莉

当前,中俄关系在高水平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俄档案交往也迈上新台阶。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时,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提供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彩色影片,这是目前为止公开的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的关于开国大典的视频,亦是中俄建交的档案见证。回顾中俄档案交往70多年历史,经历了历史风云和各自国内变化的种种考验,在中苏交往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苏联对中国档案教育提供全方面支持。档案教育是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通过苏联档案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新中国档案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本文拟通过分析中苏档案教育交往的缘起、经过和形式,探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档案教育的影响,也为目前中俄档案交流提供借鉴。

一、档案教育交往的缘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保存过去和当时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党中央决定接收旧政权机关的档案,并整理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缺少档案人才培养经验,中共中央决定向苏联学习,中苏档案教育交往由此拉开帷幕。

1.接收大量旧政权档案。旧政权档案真实记录了反动统治者的一切阴谋活动,同时也记录了全国人民过去的生产生活和政治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保护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第二次、第三次政务会议中讨论成立了“政务院接收指导工作委员会”,并通过了《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条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清理敌伪档案的浪潮。截至1949年12月,以董必武同志为领导的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在南京接收了3700多箱、660多篓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残留档案[1]166。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西南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成立原国民党中央机构档案清理委员会并拟定《关于清理原国民党中央机构档案的意见》。在1950年6月,清理委员会向政务院指导接收委员会报告,其共接管了13826箱、150余 捆、71763卷、23043册、6634宗、549690件民国档案[2]40。

2.产生大量新中国建设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生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旧有文教事业的改革以及外交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活动中,各级党政军机关、党派社团、企业事业单位形成了大量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科技等各方面的档案。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例,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于1949年1月1日,6年间形成及接管了北平和平谈判、军队改编、政权建立、治安整顿、安定民生等方面的档案2158卷[3]58。据1956年统计,仅四川省省计委、统计局、文化局、工业厅、财粮贸办公室等机构,6年共形成13.2万件档案,内江、江津专署年平均形成4.3万余件档案,江津、仁寿、绵阳、江北各县6年共形成6.6万余件档案[4]40。

3.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文书立卷归档制度不健全,全国各级机关积存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整理这些档案资料不仅能将有重要价值的档案重点保存,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少或避免损失,保证重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还能发现文书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改进文书工作,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更能去除积存负担,方便提供档案利用。但是,新中国的档案工作者主要有老一辈档案干部、新参加档案工作的干部以及旧政权机关留用的人员,他们或没有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或是所掌握的档案业务理论和实践方法已不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4.缺少档案人才培养经验。我国较为正规的档案专业教育是在国民党统治下,以欧美国家为样板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且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未意识到档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未参与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私立崇实档案学校以及中国档案函授学校等档案教育的创办,且其创办的革命大学、军政大学也未设置档案专业或开设档案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缺乏档案人才培养经验等多方面原因,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举办的档案管理训练班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专科开办的档案专修班等档案教育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二、档案教育交往经过

1.苏联专家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联派遣苏联中央档案管理局副局长米留申来华帮助指导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其先后参观了中共中央秘书处、中央组织部等单位的档案工作,发现我国档案管理混乱、档案专业人才缺乏,因此他提议建立一所档案学院,培养档案专业人才[5]1。

2.中国采纳专家提议。米留申的建议立即引起曾三和裴桐等档案工作者的重视,这为我国创办档案专修班、培养专门的档案人才奠定了基础。在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封锁、档案管理人才以及档案人才培养经验缺乏等困境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采纳苏联档案专家提议,提出中国档案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学习苏联档案教育模式。

1952年7月,时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的戈宝权在与苏联外交部第一远东司司长尼·费德林的谈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部和各级地方党委需要进行档案整理工作,按中共中央要求,决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内开办一个档案工作干部专门训练班。使馆请求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向中国派遣一名档案专家做教员,以支持中国档案教育工作[6]16。

3.苏联档案专家来华。1952年8月中旬,周恩来总理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期间,又一次向苏联提出派遣档案专家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问题。苏联方面决定由谢列兹聂夫担任档案系教员。谢列兹聂夫具有丰富的档案工作经验以及较高的档案理论水平,是派遣到中国任教的最为适合的人员。

三、档案教育交往的形式

中苏档案教育交往之前,新中国未建立起正式的档案教育,档案师资、档案专业教材、档案课程体系,甚至包括教学方法等,都是较为缺乏的。因此,我国不仅需要聘请苏联档案专家来华讲学、与专家合作翻译档案教材,还需要专家指导课程体系设置、帮助组织实验与实习。

1.聘请档案专家来华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共从苏联聘请了米留申、姆·斯·谢列兹聂夫、布尔科、阿·阿·库金、罗曼诺娃、格·伊·沃尔钦科夫、苏联中央档案馆馆长谢皮洛娃等档案专家来华帮助指导档案教育教学、传播档案工作理论以及制定档案工作业务指导性文件等。

在来华的档案专家中,米留申是最早对中国档案事业进行指导和帮助的,其三次致信周恩来总理,建议制定全国统一标准的文件材料保管期限一览表和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并且他还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委、机关、团体、企业文书档案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作了《关于改善中国国家机关、团体文书档案工作的任务》《关于档案工作的一般问题及中国档案工作目前的缺点》等报告,这些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专业教材的编纂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是,他提议中国建立起档案教育,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开启我国档案教育的新篇章。谢列兹聂夫是来华时间最长的档案专家,他于1952年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55年回国在华期间,他帮助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档案师资和档案专业人才,并指导档案教学工作,传播苏联先进的档案学理论。布尔科、罗曼诺娃以及阿·阿·库金等几位专家所讲授的科技文件的形成、种类、价值鉴定、整理编目、保管和提供借阅等课程,便于我们区分科技档案资料的价值并进行有效保管及提供利用,对我国档案专业教学和科技档案工作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合作翻译档案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档案专业教育的尝试最终宣告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档案教材。档案教材是传播档案理论、培养档案人才的基础。谢列兹聂夫来华后,同中国人民大学的翻译者们协作翻译了《苏联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苏联档案事业的历史与组织》《苏联档案史》等著作作为档案科专修班的教材。之后在专家的帮助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又翻译出版了米加耶夫著的《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阿·阿·库金著的《技术文件材料的科学和实际价值鉴定方法指南》《技术档案的管理》等档案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对于我国开展档案专业教学和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指导档案课程体系设置。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苏联专家根据我国档案建设的需要以及苏联档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丰富经验,以培养万千档案干部为己任,构建了“政治理论+历史+档案专业课程+俄文+体育”的课程体系。其中政治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民主原理,历史包括中国革命史、国家与法权理论,档案专业课程包括文书学、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档案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技术档案管理与组织、世界档案史、中国档案史、文献公布学等。

4.帮助组织实验与生产实习。

(1)组织实验。专家提议,档案专业要与有关业务部门建立联系,因此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档案实验室,并且在专家的帮助下编写了实验与生产实习的指导方法,作为教员指导实验和实习的准则。档案专修班成立伊始,就开设了实验课程,最初主要是进行零散文件的立卷。实验资料主要是从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内务部、铁道部等机关、团体借来的文件材料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移交到人大的档案[7]1。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同学们对这些零散文件进行整理立卷,这不仅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发展,增加了学员参加实验的机会,提高了学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档案科研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档案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2)生产实习。根据苏联的先进经验,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讲授和实习两方面,课堂讲授主要是学习系统的档案理论知识,而实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获得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熟练技巧。中国人民大学规定,大学本科各系学生在学过一定专业知识以后都要进行两次生产实习,第一次是在学生修业届满2年或3年时进行,第二次是在学生修业全部终了时进行[8]1。实习结束后,要求学员须对生产实习情况做详细报告。1958年9月,档案系275名师生到北京、河北的工厂、学校、机关等88个单位进行2个多月的实习。在这次实习中,师生们帮助各地整理了95466卷的积存档案,还根据“以利用为纲”的方针编写了1830件档案参考资料。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发表了300余篇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这些论文和报告为《档案整理与编目》《档案文件保管技术学》《档案利用与公布》等书籍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1。

四、档案教育交往的成果

1.开创新中国档案教育事业的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历过战争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收集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资料以及其他敌伪档案,以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需要大量的档案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档案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是正规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是政治上可靠但文化层次低的老同志,不会整理档案,不能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需要。于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切下,在米留申等档案专家的提议、帮助和指导以及老一辈档案工作者们的重视下,我国创办了档案专修班,档案教育事业正式拉开帷幕。

2.培训新中国第一代档案管理人才。1952年11月,受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的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档案专修班,到1953年改为档案专修科,1955年成立历史档案系,在这三年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共开办了3期档案专修科和2期研究生班,培养了349名档案建设人才[10]1。195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收4年制本科档案专业学生,截至1966年之前,共开办了7届本科和6期档案专修科,培养了602名本科学生、611名专修科学生、19名两年制研究生以及1名外国留学生。作为我国第一代档案管理人才,他们毕业后成为中央党政机关、各省市档案机关以及军队系统档案工作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1]1。

3.培养新中国第一批档案教师。档案专修班开设初期,不仅苏联专家少,中国教员也严重不足,仅有1952年从苏联请来的谢列兹聂夫以及从秘书处调来的田风起、李凤楼和王明哲担任教学工作,而中国档案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全盘依靠国外、依赖苏联专家,必须培养自己的教员。在教员培养方面,把培养教员的工作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采取“边学边教”的方法,教员们先向苏联专家学习档案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方法,之后再给学生上课。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确有成效,截至1955年谢列兹聂夫回国之前,共培养了6名教员、36名研究生,其中第一届研究生班9名学员全部留校任教,第二届有19名学员留校,这使档案专业教师队伍得以扩充,解决了当时师生比过低的矛盾[12]43。

4.翻译编写新中国第一套档案专业教材。档案专修班开班之初主要使用苏联的档案教材,包括《苏联档案史》《苏联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苏联文书处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等,但是中国档案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应该从本国实际出发,编纂出符合中国档案工作实践的质量较高的教材。1957年1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的章庆远、程桂芬等同志完成了《中国档案史稿》的编写,之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档案整理与编目》《档案文件保管技术学》《档案利用与公布》等书籍的编写。

5.积累档案人才培养经验。在向苏联学习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档案人才培养经验。在教学工作方面,档案专业各教研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讲课,按照高等教育部所规定的教学纲领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以及领导学生学习等工作;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档案专业各教研室在学习苏联先进档案理论的基础上,编写了讲义,翻译出版了苏联档案学教材,并且有计划有领导地编写中国国家机关史、文书学、中国档案史、档案学概论等课程的新大纲和新讲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中苏档案学术交流较为频繁的时期,不论是聘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还是中国档案学者受邀到苏联进行学术访问交流,抑或是进行学术考察、译介著作等,都对中国档案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档案教育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苏联专家工作
致谢审稿专家
不工作,爽飞了?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选工作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