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志峰
(作者是相思湖作家群成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词学会会员,广西楹联学会会员,广西写作学会会员)
我的家乡㟖曼村,位于广西西南边陲。我离开家乡20多年了,可依然无限眷恋那生我养我的村庄。每次想起家乡,脑海总会浮现一片片绿色的甘蔗林——不,是“蔗海”,绿意荡漾、汪汪无垠的大海。
“蔗海”是家乡一道美丽迷人的风景。
我常在休闲时光回到㟖曼村,敞开胸怀观望“蔗海”。旷野碧波之上,蓝天白云之下,一群群鸟儿低飞掠过;阡陌中高大挺拔的木棉树、苍翠茂盛的竹丛,为“蔗海”平添了几许秀色。我喜欢眺望“蔗海”彼岸的风光,旭日朝晖、夕阳晚霞、雨后彩虹,那是一种唯美而令人陶醉的享受。“蔗海”中耸立的山岭,便是“海岛”了,“岛”上是封山育林后长得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柑桔、龙眼、芭蕉、玉米等作物。
在广西壮语里“㟖”是指石山间的平地,“曼”意为村落,“㟖曼”就是指石山间平地上的村落。
我的家乡一带属左江流域,是“甘蔗之乡”——崇左市,是著名的“中国糖都”。甘蔗种植业是脱贫攻坚时期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当下仍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支柱产业。㟖曼人身居“糖都”,沉浸在“甜蜜之乡”,忘不了在甘蔗地经年劳作的辛苦,也为“蔗海”所赋予的生机和幸福而感到无比欣慰。
㟖曼村分曼陆、曼苏两个屯,两屯相距只有1000多米,田地交错,鸡犬之声相闻。全村100多户,550口人,幸福指数可不低呢。
据统计,㟖曼村两个屯甘蔗的种植面积约233.33公顷,年产甘蔗达1.8万吨。按每吨甘蔗最低价格500元计算,全村每年甘蔗产值达900万元,除去肥料、农药、蔗种等成本,人均年纯收入超8 000元。
近年来,家乡党委、政府一直大力引导和扶持村屯种植甘蔗。甘蔗成了家乡名副其实的拳头产品,“蔗海”被誉为“绿色银行”。
在种植甘蔗的基础上,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致富能人还带领村民种植沃柑、青梅、砂仁等特色作物,增加了村民的有效收入。
说到特色产业,两三年前,屯长还带头发展养殖业。大家利用旧村旧屋、空闲余地建起了养殖场,有了相当可观的基础规模。㟖曼山清水秀,自然环境特别好,特色养殖项目很快就在村里发展起来。
然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家乡的养殖业受到很大冲击。养殖户虽有遗憾,但还是自觉服从规定。大家知道保护、禁食野生动物其实就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自己,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村民金宝和其他养殖户“转战”养牛业。“甘蔗之乡”其实很适合养牛,甘蔗叶是牛的上佳饲料。每年入夏,甘蔗林开始疯长,一入秋季到砍收季节,甘蔗叶来源更为丰富,栏里的牛群不愁口粮了。金宝父子俩把收集来的甘蔗叶,用机器打碎,囤积起来给牛群作过冬之粮。
每年甘蔗叶还没出产之前,青黄不接,没有那么多牛饲料怎么办呀?养牛户自有办法。金宝他们利用一些低产的贫瘠土地来种植象草。这象草,样子长得像甘蔗,生命力比甘蔗强,种哪都长得好,且耐霜寒,四季常青不枯。金宝说:“象草和甘蔗可以错开季节为牛提供饲料,它们是最好的‘搭档’。”
过去,有的村民为了开荒种甘蔗,把山脚成片的林地砍倒,造成水土流失,损坏农田。有的村民种甘蔗富起来了,为了盖新房子,把山上的一个山洞当作采石场,破坏了山洞,给青山留下了无法痊愈的“伤疤”……
后来,乡亲们幡然醒悟:从今往后要保护好山水,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是依靠青山绿水养育的;有了好山好水,才能更好地发展甘蔗产业;甘蔗产业发展好了,才能为发展其他产业打好经济基础。
甘蔗是㟖曼村开启小康生活的源泉,是助力㟖曼村走向富裕的“阶梯”。现在,村里一幢幢别墅式房屋拔地而起,这一幢幢“甘蔗琼楼”,归根结底是大自然的馈赠。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蔗海”不但见证了乡亲们艰苦的劳动、辛勤的付出,也催生了一个与绿水青山共荣共兴的甜蜜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