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乡村振兴中的乡贤参与问题

2021-12-28 03:39:48石小芳李红霖
南方农业 2021年27期
关键词:乡贤文化

石小芳,李红霖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汉语大词典》对“乡贤”一词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1]。乡贤作为中国最早的地方治理核心,长期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为乡村治理履行职责、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和财力帮扶,影响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已进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必须调动一切力量参与乡村建设。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乡贤的根基不断削弱,乡贤文化受到冲击,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得不到有效释放。鉴于此,剖析乡村振兴中乡贤参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

1.1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国家公共治理结构

乡贤作为典型的乡村治理资源,具有深厚的治理历史和经验。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作为乡村本土优秀治理资源,发挥乡贤治理效能有着先天性优势。1)人们对内生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乡贤有高度的认同,在传达国家政策方针、协助基层政府治理乡村的过程中,借助乡贤的威望和人脉资源能做到事半功倍。2)由于乡贤本身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技能,加上对乡村风土人情的熟悉程度较高,往往能找到国家治理目标和乡村现实需求的贯通及融合点,大大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效能,在能力和资源上帮助国家力量进行乡村社会治理。

1.2 提振乡村文化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挖掘弘扬乡村文化是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渠道。乡贤作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不可忽视。乡贤是乡村社会的精英,受当地农民拥护和爱戴,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凝聚力,对引领乡村文化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推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下,乡贤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凸显。

1.3 创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

封建社会时期,乡贤充当国家对地方进行治理和控制的重要中间人,旧乡贤有着较大特权和权威。随着现代社会到来,旧乡贤对乡村治理的作用大大削减,其身份也被赋予了新内涵。尽管如此,乡贤作为国家和乡村社会的“粘合剂”始终发挥重要作用。正因乡贤的存在,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才附加了一层“软实力”保障,其主要表现为乡贤身份的二重性上。1)乡贤诞生于本土、受本土人文风俗养育,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观念同当地村民具有同一性。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如果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他们也能精准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2)这部分乡贤是乡村社会的精英分子,有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不仅熟悉乡村社会,对国家方针政策也较为熟悉,这使得他们成为国家方针政策落地于乡村社会的代言人及主要宣传人,有效地“粘合”国家和基层社会,在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同时强化基层社会对国家政策的认可,促进乡村社会稳定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稳定。

2 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若干问题

2.1 乡贤传承断层导致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缺失

在传统社会中,乡贤拥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皇权不下乡”的传统观念使得乡贤充当国家与基层的联络人,拥有极大权力。时至今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未给予乡贤传承应有的重视导致乡贤这一群体不断缩小。1)随着现代工业文明推进,历经数次社会改革的传统乡贤未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其社会活动空间逐步缩小,影响力持续下降,导致乡贤群体的传承出现断层。2)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资源大力靠近城市,使乡贤人才流失严重,乡贤群体的传承因此出现了断层。

2.2 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有文化素养、经济实力、人脉资源、社会声望的乡贤是当地人才的集中代表,应该成为破解乡村人才瓶颈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流动,留在乡村中的乡贤在减少,留下来的少数乡贤也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难以找到合适的渠道及基层政府未做合理引导等原因,不愿参与乡村事务。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大大挫伤,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盘活各方资源的纽带作用失效;参与乡村事务,调解乡村纠纷的传统丢失;发挥自身正面积极效应,引领乡村社会风清气正的示范力降低。

2.3 乡贤自身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及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乡贤在历史上几乎处于乡村社会的权力中心,有处理乡村公共事务、维护乡村稳定、参与乡村建设、凝聚乡村人心等责任。当前,现代化民主法治建设持续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价值导向的思想建设工作不断融入乡村社会治理工作,部分地区的乡贤受传统乡贤文化中“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等糟粕落后意识影响,缺乏对民主法治等相关法治因子的主动学习意识,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层治理的需要。此外,部分乡贤不愿放低自身姿态,贴近乡村生活,在调解处理乡村事务中态度不认真,自身素养和现实需要的差距逐渐增大也进一步加剧了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难度。

3 乡贤参与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3.1 充分挖掘乡贤人才资源,积极营造乡贤文化氛围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把乡贤分为2 类:1)扎根于本土贡献自己的力量,即“在场”;2)自身并未待在本土,但出去闯荡并有所成就后,再带着各种资源造福家乡,即“不在场”[2]。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弘扬创新乡贤文化,充分挖掘乡贤人才资源,鼓励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振兴。1)要建立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机制,打造良好对接平台[3];2)要挖掘保护乡贤资源,传承优秀乡贤文化,如修缮乡贤故居、成立乡贤文化展览馆,开展融入现代化色彩的乡贤文化宣传活动,激发乡贤的归属感;3)要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4)要在政策上对乡贤进行适当倾斜,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吸引乡贤长期持续性参与乡村振兴。

3.2 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机制

乡村振兴需要体制外力量参与,乡贤则是一支生力军。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机制,要打造“乡贤+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模式。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发挥其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要成立专门乡贤组织,如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乡贤研究会等[4]。同时,要确立科学、民主及透明化的执行标准,对乡贤组织的基本原则、推选程序、运行机制等进行详细规定,确保乡贤组织良好运转。在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上,成立专门中介机构连接村两委和乡贤组织。中介机构不仅能实现二者在工作上的对接,还具有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作用,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如近年来浙江上虞延续“枫桥经验”的优良传统,通过举办乡贤研究会、乡贤参事会,联动村两委参与乡村治理,上虞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乡风文明培育效果显著、乡村文化建设进步明显,上虞风貌焕然一新[5]。

3.3 激活乡贤社会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乡村社会新一代乡贤大多是指在所在乡村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人,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文化见识、特殊技能、人脉资源、经济实力、道德修养等著名,是当地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领头雁”。激活乡贤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是当下基层政府推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1)要激活现代乡贤的经济帮扶功能。现代乡贤不仅熟悉本土风俗习惯、地理优势、发展程度,由于经历过对外界多方位了解和深入实践,往往具有更好的经营头脑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因此,必须鼓励这部分已经走出去且有能力的乡贤回馈故土,通过开发当地特色项目、搭建商业恰接平台等途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2)发挥现代乡贤的先锋示范作用。德行作为衡量乡贤身份的首要标准,其权重远远大于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因素。通常而言,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村民来说具有榜样效应。必须充分利用其先锋示范作用教化乡民,培育文明乡风,助力文化振兴。3)激活现代乡贤的治理功能。我国乡村土地广袤,乡村居民数量庞大,人员构成复杂,事务繁多,必须充分利用乡贤自身具备的各项技能参与乡村事务,力求通过与村两委的合作,合力治理好乡村社会。

猜你喜欢
乡贤文化
打好“四张牌” 奏响乡贤“同心曲”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16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5:00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0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1:00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