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斌
(潜山市天柱山林场,安徽潜山 246300)
杜仲属于杜仲科落叶高大乔木,在皖东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池州市、黄山市、滁州市和安庆市等地)广泛分布。为提高杜仲开发利用程度,增加杜仲栽培产业价值,安徽省多地开展了长期的杜仲人工栽培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为促进山区居民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仲育苗方法较多,包括播种育苗法、嫁接育苗法、插枝育苗法、压条育苗法及根插育苗法等。近些年来,为加快杜仲良种快繁技术的应用,经过多地良种苗木繁育试验及生产实践,主要采用苗木成活率高、苗木质量好的播种育苗法、嫁接育苗法和插枝育苗法。
1.1.1 苗圃地选择
根据杜仲生长习性,应在年平均气温9~20 ℃的区域育苗,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且土壤pH值在5.0~8.4 的砂壤土地,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
1.1.2 翻耕整地
苗圃要翻耕冻垡,结合翻耕每667 m2苗床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00 kg。翻耕后做苗床,规格为宽1 m、高20 cm,长度视育苗量确定。苗床间留步道沟,步道沟呈倒梯形,上宽50 cm、下宽30 cm、深30 cm。春播苗圃在2 月进行精细整理,使苗床土壤细碎、疏松、平整,每667 m2苗床用细土30 kg 拌50%辛硫磷3 kg,均匀撒在苗床上,耙平后待播[1]。
1.1.3 良种选择
为提高杜仲良种推广应用率及杜仲花、叶、果、药、材兼用丰产林质量,杜仲造林应该选择经国家级林木良种审定和省级林木良种审定的优良品种,主要有华仲系列(1~12 号)、大果1 号、密叶等品种。其中,华仲1 号、华仲2 号、华仲3 号及华仲4 号的速生性好、适应性强,适合营造果药兼用丰产林,在杜仲各适生区均可栽培。华仲11 号为高产杜仲雄花良种,华仲12 号适于营造雄花、叶兼用丰产园,密叶杜仲适于营造果、叶兼用密植园,大果杜仲适于营造杜仲高产果园和果药兼用丰产林。各地应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及造林经营目的,选择合适的杜仲优良品种,为高产优质打好基础。
1.1.4 种子处理
选择优良品种的杜仲种子,播前4 d 用冷水浸泡24 h,滤出上浮种子,取下沉种子进行催芽。催芽可用水浸法,即用30 ℃温水浸泡种子48 h,每12 h 换一次水,最后一次换水时要加入适量多菌灵杀灭病菌,待种子吸水膨大后捞出即可播种。
1.1.5 播种
采用条播方法。在苗床上开播种沟,深3 cm,行距20 cm。每667 m2苗床播种量为7~10 kg 种子。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盖2 cm 厚的细土,盖一层稻草并喷水以保持土壤墒情。
1.1.6 苗期管理
种子出芽后,于傍晚或阴天揭除稻草。当幼苗长出2~4 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同时每667 m2苗床追施尿素2 kg。幼苗期苗床杂草要进行人工拔除,避免伤及幼苗根系。从第1 次追肥后30 d 起,每月除草、追肥各1 次,随幼苗生长逐渐增加追肥量至每667 m2苗床5 kg。6—8月每667 m2苗床追施尿素10 kg、过磷酸钙10 kg、氯化钾5 kg。当年最后一次追肥在立秋前进行,不施氮肥,以钾肥为主。当幼苗长出5~6 片真叶时,每667 m2苗床定苗2.5 万株[2]。
1.1.7 病虫害防治
杜仲苗期病虫害主要有立枯病、根腐病、蛴螬及小地老虎等。防治立枯病、根腐病,要在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块育苗,播种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当幼苗发生病害时,可用0.5%波尔多液、福尔马林1000 倍液、36%甲醛1000 倍液喷洒防治。防治害虫,可用毒饵诱杀,即每667 m2苗床用90%敌百虫50 g拌10 kg鲜草撒于苗木基部。
苗圃地选择及整地同播种育苗。整地时每667 m2苗圃地撒施有机肥3000 kg、复合肥150 kg。选择一年生健壮杜仲苗木作砧木,要求地径达到0.8 cm 左右。插穗可到前述优良杜仲品种的采穗圃采集,要求生长发育良好、无病虫害。嫁接前及时剪砧,保留地面以上15 cm 高即可。采用“带木质嵌芽接”或“方块芽接”方法。春季嫁接的接芽裸露,秋季嫁接的不露芽。春季嫁接的,在嫁接当年应及时剪砧、除萌和解绑,秋季嫁接的,宜在嫁接翌年树木萌动前剪砧和解绑,芽萌动后及时除萌。
选定苗圃地后,整地作床,并在苗床上铺3 cm厚砂土。于当年春夏之交育苗,地温稳定在20 ℃以上时,选择优良品种的健壮母树,剪取一年生嫩枝作为插穗,穗长5 cm,每根穗上保留3 个腋芽。剪下的插穗粗端浸入浓度为0.05 mL·L-1的萘乙酸溶液中24 h,即可扦插。扦插时,插穗尖端朝上,插入苗床3 cm,株行距5 cm。插后洒水,并搭遮阴棚。此后注意保持苗床墒情,20~30 d 后插穗即可生根。
传统的杜仲栽培模式以获得高大植株为目的药用栽培模式为主,随着对杜仲研究的深入,杜仲雄花园栽培、叶用林栽培、果园化栽培等新的栽培模式不断成熟。其中杜仲果园化高效集约栽培模式以果、叶、胶产量高,综合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比和净收益高的特点,成为杜仲栽培的主要方向。杜仲果园化栽培变革了传统的药用经营方式,引入了集约化、园艺化管理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发展了杜仲果、皮、叶和花的综合利用[3]。
杜仲为阳性树种,造林应选择日照充足、地势平缓的丘陵、山区的阳坡、半阳坡,山谷台地也较适宜杜仲生长[4]。林地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采用果园化栽培的林地要进行深耕整地,翻耕深度在30 cm 左右。耕后挖栽植穴,规格为60 cm×60 cm×60 cm,表土、心土分开堆放。每穴施农家肥10 kg、磷肥0.5 kg、腐熟饼肥1 kg。把肥料与表土充分混合后,填入穴内至2/3 深度待栽。
选择Ⅰ、Ⅱ级苗,要求苗高在0.8 m 以上,地径在1 cm以上,根系直径大于2 mm,长大于15 cm 的侧根6 条以上。苗木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失水,无冻害。造林密度一般为2 m×2 m,高密度栽植的可采用宽窄行栽植,宽行行距1.5 m,窄行行距0.5 m,株距0.5 m,每株留侧枝4 个[5]。春季造林时,起出的苗木用泥浆蘸根,放入穴中央,扶正后填入心土,轻轻提苗使根系舒展,踩实土壤,再填土至苗木原土痕处即可。使用嫁接苗的栽植深度为苗木嫁接口与地面平齐。栽后踩实,浇灌定根水。
2.3.1 间作
杜仲幼林期可与经济作物或绿肥间作,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以耕代抚。可间作花生、油菜、黄豆等。作物收获后秸秆可部分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3.2 除草追肥
每年进行2 次中耕除草,分别在4 月、8 月进行。造林当年中耕宜浅锄,以后每隔1年深翻1 次。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每年2 次。每株施腐熟有机饼肥和尿素各0.5 kg,或在每年芽体萌动前15 d 追肥1 次。幼林期每株追施氮磷钾比例为1.0 ∶1.0 ∶0.6 的复合肥450 g。施肥采用沟施法,即在杜仲树冠垂直投影两侧各挖一条宽15 cm、深15 cm 的施肥沟,施肥后覆土。
2.3.3 定干修剪
杜仲果园化栽培的适宜树形有自然开心形、疏散两层心形和主干形[6]。造林后及时定干,前两种树形定干高度为80 cm,后一种树形定干高度为100 cm。为促进杜仲生长,提高干形通直率,每年要进行修剪、抹芽。于春季幼树萌动前修剪一次,修剪掉2/3 侧枝。修剪后的剪口会在春夏季萌发很多萌条,保留一根粗壮萌条,其余除去。萌条生长过程中会萌发腋芽,要及时抹去苗木中部以下的腋芽。
2.3.4 病虫害防治
杜仲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木蠹蛾、刺蛾等。1)防治根腐病,除加强排水外,要及时拔出病株并带出林地销毁,并用5%福尔马林对树穴消毒。杜仲染病时,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 g,或1 ∶1 ∶200 波尔多液灌根,每隔7 d 灌1 次,连用3 次。防治叶枯病,可在发病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或喷洒1 ∶1 ∶100 波尔多液,每隔7 d 喷1 次,连喷3 次。2)防治木蠹蛾,可在6 月初用白涂剂涂刷树干。幼虫孵化及为害期,可用50%辛硫磷800 倍液喷洒树干,或用90%敌百虫注入虫孔灭杀。3)防治刺蛾,除人工摘除虫茧,还可在幼虫始发期喷施每毫升含0.3 亿个苏云金杆菌的药剂,或80%敌敌畏1000 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