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峰 袁柏林 徐佳静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不仅关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与工作,而且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众社会心态,不断加强社会心态服务体系建设。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身心健康素质”的概念,并将其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共同作为社会进步指标的主要内容,以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社会心态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它反映了特定时期内人们的信仰追求、精神状态和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方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离不开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关于社会心态的定义,学界从众多角度给予了阐释,普遍认为社会心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或某些特定群体中,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的要素总和。纵观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可以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指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城镇化建设中对自身及周围社会所持有的社会态度、情感体验及认知等心理状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的心理基础和重要条件。
进入新时代,通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状况,笔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与老一代农民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区别,总体上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态。但是在部分领域的新生代农民工则存在一些消极和不健康的社会心态,甚至存在一些比较极端的社会心态。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典型的社会心态问题包括三种: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感觉和心理状态。在我国社会变革中,社会利益格局变化与阶层变化十分明显,尤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领域的待遇悬殊使得社会成员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就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受制度因素影响,他们在就业、收入、住房和社保等方面与市民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因而,他们更容易产生被剥夺感,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状况。鉴于由社会结构所形成的用工制度、社保制度等壁垒一时难以打破的因素影响,这种相对剥夺感便愈发强烈,最终会让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一种反城市心态。社会差异感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城乡差异具有现实客观性,进城前的新生代农民工以村民为参照群体,很难意识到这种差异,进城后他们的参照群体变为市民,此时便有了差异感。
社会距离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之一。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受到心理资本的影响,拥有积极心理资本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更为自信、乐观,更愿意与市民保持一致和协调。另外,相关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明确表示不想改变农民身份的只是少数,而想改变农民身份的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想改变农民身份是因为这一身份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公平。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感觉到如今农民的作用在减弱,或者可以说是农民身份的制度性意义在削弱。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作出巨大贡献,然而未能得到相应的待遇。在与市民的参照对比中,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距离感、社会差异与排斥感和相对剥夺感,他们的心理问题方面不容忽视。追根溯源,可以将上述心态问题的产生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提供保障。从目前状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极少能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面临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娱乐难以及维护自身权益难“七难”问题。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获得归属感低的原因之一。很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没有归属感,从来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家,认为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而已。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虽然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城市并没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必要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障与他们的期望值相比,差距还相当悬殊。伴随着诸多硬性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中的多处碰壁,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失去了现实可能性,从而让他们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影响他们的社会心态,导致他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行为选择出现偏差。况且,我国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尚未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也尚未建立。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并且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他们需要支付比城市居民更多的成本。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处境是经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农民工群体在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相应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却跟不上,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仅未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反而让他们的身份处在一个尴尬的边缘地带,即所谓的“二元”身份困境。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是农民身份,但是他们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乡村社会中处于边缘的位置。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有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稳定的高收入工作,他们的身份仍然是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有了和老一代农民工不一样的社会认同,他们是一群既无法融入城市又难以回归农村的“没有根”的人群。身份的困境,归属于尊重需求的缺失,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心理忧郁、失落、自我怀疑等种种不良情绪,易导致他们有暴力、报复等偏激行为倾向。
《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到了全体农民工总数的11.1%,这部分人群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学历,权利意识也较强,与老一代农民工的逆来顺受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抗争,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借助新媒体平台等维护自身的权益。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手段有了极大提高。因维权引发的冲突和矛盾增多,使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的压力加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农村的繁重劳动经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面对困难往往缺乏信心、选择逃避或者另谋职业,导致他们社会心态不稳定,焦虑感较强,进而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易产生消极的社会心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渴望建立几个初级和次级的关系网络资源,从而在城市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一定的情感支持。但现实社会缺乏这种网络,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一种心理寂寞感。同时,社会相应的疏导机构不完善,使他们的消极心理无法得到有效宣泄。物质上得不到满足、精神上种种压力又无法得到释放,让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情绪不断爆发。
新时代,我国社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后现代主义思潮等西方价值观的浸染程度加深,超前消费、拜金主义、求名逐利现象泛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具有更高追求的一代,他们非常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保障机制不完善等现实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诱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的产生。由此,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要构筑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公众利益表达在国家社会治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利益表达机制表达自身诉求,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履行的职责。因此,健全话语表达、心声倾诉与意见反馈渠道能够更好地让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公众的思想状态、心理状态与利益诉求。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强。不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其他方面的需求也逐渐被激发出来,呈现出物质利益诉求与政治诉求、物质利益诉求与权利诉求相交织的态势。新生代农民工权利诉求表达机制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更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有关社会治理方面的政策,构筑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有效畅通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
第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特定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来帮助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培育他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干预活动,改善他们的社会心态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融洽度。比如,建立农民工援助服务机构,解决农民工实实在在的难题,让他们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第三,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对新媒体的青睐明显超过七十年代的农民工。然而,新媒体环境下所营造的城市生活景象具有一定的虚幻性与理想化特点,这很容易误导年轻打工者的个人价值取向,并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认知偏差。因此,政府需加大对诸如QQ、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监管与引导力度,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力度,从而净化网络,极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环境。同时,电视、电影、抖音等音像作品是人们生活娱乐中所不可缺少的媒介,相关部门也应鼓励和支持体现社会正能量、歌颂美好品德的作品创作。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自尊心较强的群体,他们多数不愿意被称作农民工或者打工仔,而偏向于别人称呼自己为外来务工人员或者新兴市民。事实上,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力量的觉醒。应该说,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日益表现出尊重的姿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无论是老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城市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贡献很大。不过,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城市居民对自己不够尊重。这种社会心态如果无法得到消除,就容易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易导致他们消极怠工或者以更加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因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抓住新生代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他们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又要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坚持用新发展理念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利益表达时面临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