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刚
目前,乡村振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支撑是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亟须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入乡人员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人,每年新增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在100万人左右,在乡创业人员累计超过3100万人,以创业带动产业振兴的效果日益显现。
鼓励劳动者返乡入乡创业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创业融资难、营商环境差、项目选择难、创业用地难等问题,制约了返乡入乡劳动者的创业意愿。政府如何设计一个鼓励返乡创业的长效机制,让有意愿回农村创业的返乡入乡劳动者回得去、留得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笔者认为,鼓励返乡入乡人员创业需要坚持如下的基本原则、持久的长效机制和精准的政策支持。
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形成同级部门间的有效协同、上下级政府的互促联动、中央和地方政策协同推进的局面,提高返乡入乡创业者回农村创业的积极性。把鼓励返乡入乡创业与乡村产业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将返乡入乡创业纳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的大格局中。
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农业农村的市场准入门槛,破除制约返乡入乡创业的制度障碍。健全工作机制,市、县、乡三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建立返乡入乡创业的部门协调机制,建立鼓励返乡入乡创业的政策台账,落细落实扶持政策,确保政策落地生根,惠及返乡入乡创业人员。
实施“党建+返乡入乡创业”,建立党员领导干部与返乡入乡创业企业的有效对接制度。充分发挥乡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动态掌握返乡入乡劳动者的创业意向,积极帮助他们化解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进一步提升返乡入乡人员的创业效能。宣传推介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的先进经验,推广一批返乡入乡创业的典型案例,遴选一批创新性强、适用面广的优质返乡入乡创业示范项目。
政府搭建创业平台。以返乡入乡创业主体需求为导向,优化创业创新的软硬件环境。县域层面设立返乡入乡创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创业服务平台的协调作用,以创业平台为载体聚集各项要素资源,为返乡入乡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
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模式,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构建主导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运用PPP模式参与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培育农村信息中介服务市场,健全以农产品物流为支撑节点的物流网络流通体系,为返乡入乡创业者提供广覆盖、低成本的物流信息网络。
扩大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大智移云物区”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灵活便捷的在线培训,实行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区域内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提升返乡入乡人员的创业创新能力。重点从返乡入乡创业的成功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遴选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队伍,开设创业成功经验研讨会和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在创业政策运用、市场拓展和管理运营等方面为返乡入乡创业者提供指导。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用于返乡入乡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设。设立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基金,分期分批给予创业补贴。落实减免税费政策,返乡入乡人员所创企业盈利后应缴纳的所得税可减半征收,或者是在3~5年内免税,降低返乡入乡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成本。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尝试推广“互联网+返乡创业+信贷”“政府+银行+保险”等融资模式,对返乡创业园区进行综合授信,建立绿色信贷通道。创新抵押物的品种和范围,加快完成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农房等农村不动产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扩大抵押范围,允许以大型农机具、应收账款等为标的物进行抵(质)押贷款。
完善已有返乡入乡创业园的服务功能。立足本地的优势特色产业,搭建众创空间平台,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多位一体、上下游产业有效衔接的创业链条。拓展整合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电子商务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大中专院校等整合匹配现代产业要素,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配套搞好信息共享、创业指导、科技研发、金融保险、政策咨询等服务,提升返乡入乡创业园的公共服务水平。
鼓励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崛起之路。要让返乡创业形成持续的长效机制,尚需各方面形成合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融资、用地、财政税收等政策礼包,让返乡入乡创业者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另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使返乡入乡创业企业能够融入农村的大市场,这样才能久久为功、施之长远。只有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不断向农村集聚,才能为乡村振兴赋能,为产业振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