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波蔚 王晶晶 骆曼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国内学者对“获得感”的研究因此而兴起,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获得感”含义和从“获得感”出发的发展模式转变的探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让贫困人口有更多获得感”。由此,有学者指出获得感可作为检验脱贫成效的重要标准[1-2]。很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禀赋,因此旅游扶贫开发也成为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后脱时代,旅游产业仍是不少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乡村旅游扶贫中,农户既是扶贫对象,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作为重要主体的农户,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其获得感是怎样形成的,获得感水平如何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利于客观评价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成效,检验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普惠性,同时也可为地区产业发展实践提供宝贵借鉴。
对于获得感的内涵,张品认为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长久维持的满足感[3]。万师提出获得感是主客观愿望实现的真实体验[4]。吕小康则认为等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基本权益的普惠性的主观体验[5]。辛秀芹提出获得感是基于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获得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6]。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知,获得感是指有所“获得”后产生的主观感知和感受,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客观获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精神得到;二是主观感受与体验,强调的是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感受。本文将旅游扶贫过程中农户参与的获得感界定为:农户在参与致力于提升自身经济收入的旅游经营相关活动过程中,经由物质条件改善、能力提升及人际互动等所得到的积极心理体验和主观满意度。
针对农户相关获得感的研究,近期也有学者展开探讨:郑黎阳等指出订单农业参与行为能否提升参与主体的经济获得感是评价订单农业发展普惠性的重要指标,其使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农户数据,利用倾向值匹配法检验了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对参与主体收入及经济获得感的影响[7]。李丹从农户获得感现状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农户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获得感现状,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农户获得感的可行性建议[8]。王瑜等在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倾向值匹配法评估了电商参与对农户经济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商参与对样本农户横向现实和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9]。李婷婷等从林农获得感的内涵出发,应用熵值法构建林改全过程的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研比较了林农对“均股均利、均山到户”两种林权改革模式的获得感水平,找出了影响林农获得感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两种典型林改模式的农户获得感均不高,差异不显著[10]。杨杰等从农户收益合理性感知、农户决策自主性感知、农户风险承压感知、农户合作互动情感感知、农户合作关系稳定一致性感知等五个维度出发,探讨各模式下的农户获得感[11]。邱怡慧等运用AHP法构建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获得感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到农户获得感测评结果,结果表明: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获得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12]。文献回顾发现,基于农户视角的获得感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农户参与的获得感研究更为鲜见,探讨这一获得感的形成机理,可为提高旅游扶贫的普惠性、增强农户参与的获得感提供启示。
文献综述发现,目前针对旅游扶贫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现的相关研究很少,对其进行探讨有利于获得感提升路径的设计及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政策制定。为了解乡村旅游扶贫中农户参与的获得感形成机理,课题组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娄底市新化县开展调研。新化县曾为国家级贫困县,县内多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调研选取在该县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调研重在了解农户获得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调研通过入户走访、与农户访谈的形式进行。
根据交互决定理论,农户的获得感受到外部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外部社会情境因素对脱贫增收行为起到基础性作用,而内在个体因素对脱贫增收行为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在此通过调研明确外部社会情境因素、内在因素等的具体影响因素内容。调研时主要通过访谈来集农户参与的获得感影响因素。结合访谈结果可知,影响获得感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地理和文化环境和扶贫政策制度,内生因素有农户及家庭因素,比如人口学特征、个体价值观、家庭经济基础(是否为贫困户)、受教育程度、子女人数、健康状况、期望等。因此通过构建“社会情境-家庭(个体)-行为”三要素互动模型,明确农户“客观获得”的生成过程。
经前文文献回顾可知,获得感是贫困对象根据自己的客观获得,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所生成的主观满足感。在此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提出了获得感的生成机理,即参与农户在特定的地理社会文化环境、家庭和个体认知因素的互动作用中,经由政府主导的旅游扶贫政策的输入,通过自己的实际脱贫行动,产生客观获得及脱贫信心,进而将自己与他人的获得情况及自己之前的生活状况进行比较,若这一比较结果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值,则由此产生实质的获得感,反之,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具体如图1。
在后脱贫时代,农村地区旅游开发对于巩固脱贫成效仍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规划开发,可为农村地区全面振兴提供动力支持。本文通过调研,明确了乡村旅游扶贫中参与农户的获得感影响因素,基于交互决定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比较认知理论构建了乡村旅游扶贫中参与农户的获得感的形成机理。这一机理的构建可为提升旅游扶贫中农户的获得感提供方向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