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丙勤
【摘要】教學情境能给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产生探索、发现所学知识的动力。当然,这是以创设的情境科学合理为基础和前提的。本文综合考虑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的相关原则,就创设冲突情境、悬念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史料情境、应用情境的艺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得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178—02
初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要理解、掌握初中数学知识,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的最初阶段,与理解所学知识要求的思维能力水平不相匹配。要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应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尽量接近真实,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漫无边际。通常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起原有的生活经验,助力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是针对性原则。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随意和盲目。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关注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创设方式。
三是趣味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能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境导学、以境促学、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趣味性,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四是科学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特点,还要注意创设情境的目的,使创设的教学情境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目的,从而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笔者认为,要体现科学性,还要做到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合理性、方法上的创新性和活动上的可行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创设冲突情境。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人的认知也是如此。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会发现有些旧知随着条件的转换,和将要学习的新知之间互相存在矛盾。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感知矛盾,将他们置身于“愤悱状态”,无疑于扣动了他们的心弦,有利于他们探究积极性的调动。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对学生的创造意识起着触发催化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判定定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和“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两边和其中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这一问题情境调动起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主动思考、讨论,经过一番波折,将前面的两个命题结合起来考虑,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此教学,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升华了对知识点的认识,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初中数学知识点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调动,助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知识,进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分析、讨论所学知识,进而获得正确的认识,提升所需技能。
例如,学习完平行四边行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后,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位老人给他的四个儿子分地,他沿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的地分开,分别给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可是兄弟四人都认为自己的地少,请同学们来判断这种分法是否公平。”看到这个和生活实际贴近的生活情境,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然而在具体计算时,学生却无从下手。“可能相等。”“怎么可能相等呢?”……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情境中用到的知识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相对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相邻的两个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因而四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实践证明,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创设史料情境。数学知识源远流长,它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是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古典数学趣题,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1],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透彻了解;同时让学生体悟到科学家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教学中,采用图片的形式创设了这样的史料情境: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录在我国著名的数学著作《周算经》中,我国称勾股定理为“商高定理”相传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也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看似浪费时间的情境,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创设应用情境。应用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而学生所学只有在应用实践中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完知识后,为学生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间接经历实践过程,并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提升。
比如,教学完“勾股定理判断”讲解完例题后,笔者创设了这样的应用情境:爸爸想修建一个长方形的羊圈,为了美观,要让四个角为90度,你能帮帮爸爸吗?本想学生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但是学生回答是用三角板的两个直角边作直角。从课堂到实际生活,是由理论到实践,是一个飞跃,难怪许多学生不知所措。笔者再次提问能用今天的判断定理吗?通过引导,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线,剪好长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直角三角形并画出直角。实践证明,应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使得所学知识被原有知识结构同化,进而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生活经验的调动,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得数学教学更优化。但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盲目、随意为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使之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