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 杜娟 杨延波
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升华“双高计划”建设提质培优行动,更好完成社会使命和市场需求,针对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构建高职学生专业课层次化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内涵,拓展教师自身修养,凸显大国工匠传承,坚守敬业、务实、诚信、协作、创新的基本素养,培育职业道德精神信仰,培养工匠初心不改、始终如一的使命精神。本文以《模型制作》实践课程入手,通过实训实践课程完善教学体系,融入装备制造业历史元素,引申企业文化内涵,将其实践成果推广至学科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建立《模型制作》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同享案例成果,共同打造多领域课程思政平台建设。
一、装备制造企业文化进驻高校课程建设目标
1.高校实践课程思政融入企业文化宗旨。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将育人融入到高等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教育功能,逐步推进学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围绕《模型制作》课程与学科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首先对本课程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提出进行思政改进举措,结合前沿要素对教学大纲进行细化、修改及补充,探索“课程育人”的相关案例,形成具体的导入途径方法、实验效果和后期的改进反思。
2.实践课程融入装备制造企业文化的要义。实践技能与劳动素养过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通。以专业知识为根基,让历史的明镜诚实反映历史,是通往课程思政最基本的路径。而“课程思政”的首要前提,在于课程本身的专业性。例如《模型制作》课程不仅掌握具体操作方法,还需经验技巧配合实施。可根据不同模型制作材料,精心挑选实际案例加以辅助,在实操过程中不断深化装备制造行业榜样力量引导,深化大国工匠坚守初心,始终如一的职业精神。(1)实践课程思政素养劳动化。加大体验式教学方案,推行“一对一”授课模式,利用课堂实践环节,针对学生动手实操的不稳定性,积极发挥教师主体身教模式,采取与学生双互动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引入大国工匠案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同身受,身体力行地体会工匠精神的榜样教育,有针对性地加以鼓励和疏导,为高职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实践证明,正能量“偶像”的引入将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增加专业课程的吸引力。(2)实施教学方案模块目标化。根据实际制作目标,补充前沿技术要素;完善课程标准体系;分阶段明确教学标准,引入行业企业设计标准,强化学生个体实践差异性;重构教学知识框架,有机无声融入思政元素;重点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发扬困难帮扶作风;调整考核评价标准,智能检验融合效果;分享实践体会心得,树立勇于担当责任。因此,设置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也是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
3.装备制造企业实践课程培养方略。实践制作课程导入装备制造企业文化内涵,对高职学生实操能力素养进行再深化,利用大国工匠榜样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工匠精神传承。特别是模型制作课程,更适合与目标企业进行合作,完成课程深入培养功效。企业面向社会熟知市场人才需求,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提供参考性建议。企业也有硬件设施齐全的实训场地,完全满足高校企业实践教学要求。
二、高校思政元素融入教育的工作路径
1.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保障措施。(1)经费保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软硬件资源设施不断完善齐备,也通过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等渠道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撑。(2)设施保障:高校具备良好的实训条件、充足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料资源,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配置必要的现代信息化设备,确保实践课程顺利开展。
2.思政团队协作课程教学入脑入心。课程思政的扩建,教师团队是关键。除了要找到合适的思政元素之外,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讲授出来是一门艺术、是一个难点。高校组建混编团队,瞄准教学能力、立足日常培训、力求突破难点。从理念入手,着力改变不少专业教师旧有的教育观、教学观、育人观,运用人事部门管理优势,将思政授课能力纳入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项培训,通过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将技能传授和思政育人相结合的水平。(1)树立课程标杆,精育思政共性。通过课程教学知识要点融入思政元素,并进行多维度拓展。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坚持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提升,创新意识教育蕴含隐性培养理念,课程体系与工匠传承目标相一致。使課程教学中有效融合思政育人成为显著性成果。(2)提升职业能力,坚守专业素养。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创新能力相结合,明确培养目标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重点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专业素养,通过多维度资源共享共建,落实课程专业的建设发展,突显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达到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质量的终始目标。
三、制造业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
1.质量构建,完善实践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讲好“大国工匠”故事,引领“中国传承”升华。专业课程“大国工匠”潜心传承的故事在历史文化中发展至今,与无数先辈的奋斗和执着密切关联。专业课程“工匠”故事很好讲,行企熟知,自带热点光环。咸阳机器制造学校首任校长王达成曾说:“用革命的精神办革命的学校。”真实历史榜样,思政工作畅行,“用本校任务讲身边榜样”,“用本校故事讲中国故事”,“用本校精神讲使命担当”,将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落实到具体“身边”。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建设不但没有挤占专业内容,反而成为专业课堂的点睛之笔,增加了专业课程吸引力。“大国工匠”坚守使命,故事动情感人。要选择与专业知识点契合的故事,才能作为课程思政和载体。才能更多的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抒发情怀感触。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素材融入的精华所在。将“大师”故事落脚专业知识点上,学生体会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力无私奉献,感悟为祖国和人民竭尽所能,在最美青春投身前途艰辛的奋斗之路。将专业知识与匠心思想相融合,推动课堂进展的隐形价值。正如余音绕梁,道理昭然,意远深长。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组织不同层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工作的专题研讨,引导学校各类主体、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充分领悟思政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明确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进,通过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
2.混编师资,教法混搭实践课程融合。(1)教师。教师为人师表、行为师范的作用。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带头作用,行企汇聚各方力量特长,组建课程思政“混编式”师资团队,建设课程思政的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课程思政的教学骨干。让专业教师成为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重要力量。首先,严选课程思政教师的选聘,让思政教师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其次,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意识、政治素养、政治水平方面发挥作用,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内涵层面的全覆盖。(2)教法。授业过程中,教师需把正确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递给学生,而学生是否接受老师传递的东西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进行课程思政的时候,老师不仅在讲知识,还在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课程思政同样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提质,升华教师德育水平,提高教师思政意识。(3)业务交流。大力推进思政教学团队集体研讨,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严明课堂纪律、活跃课堂气氛,开展双导师授课,通过项目化教学、情境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教学体验,发挥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企业专家的榜样作用、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4)教材。系统总结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果。组织力量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网络化资源,推动各门课程更加有温度、有触感、有质量。
3.企业案例,保证质量引领成果案例。企业是科学方法传递的主战场。科学方法论是对科学操作程序和各种研究方法的反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长久发展需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持续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依托校企党史传统,挖掘装备制造业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出发,解读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素养培养,专业课一定是主战场。作为具体案例具体分析,要精准结合专业知识,把内涵分析透彻。结合企业文化,爱国熟读史,入职定爱岗,爱岗必敬业。了解企业文化定位、目前发展现状和未来目标使命,培养学生永攀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协同质量评价部门,形成符合思政教学规律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协同教学管理部门,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形成长效机制。
四、结语
聚焦装备制造专业前沿知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激发学生爱国敬业志向。时事热点融合课程推演,鼓励学生开拓视野,找出专业兴趣点,价值观润物无声引导于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课程思政元素既发挥专业课程的特色和優势,抓住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从小处和细处入手感化、滋润学生。[项目来源: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年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SGKCSZ2020-1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