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璇
从愣头青到严谨小伙儿
清晨,阳光直射进玻璃窗,把镜中的王启俊照得熠熠生辉。他下意识地整理好一身高级灰工装,镜前一站,从容、自信,散发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独特气质。
42岁的王启俊是辽宁方大集团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3分厂左卡系列乙酰兼酒石酸盐兼富马产品班操作班长,负责生产的左卡系列产品是国内医药界的拳头产品,更是全国最早获得药品批号的左卡系列产品,代表了中国医药领域左卡系列产品的最高水平。这样高质量、高水准,自然离不开研发者、制造者十年如一日的严谨工作态度。
王启俊可不是个天生严谨的人。回想起20年前刚入厂时的情景,他把自己逗笑了:“那时我20岁出头儿,是个愣头青,无知者无畏,干什么事都不会细想太多。”王启俊刚转正不久,就被分配到了VB1(维生素B1)车间,主要工作是用三条腿的ss800传动设备进行原料分离。不曾想,第一次使用离心机,就被上了一课。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师傅刘凤武交待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启动离心机。刘凤武交代完,便忙着干活去了。看着这个三条腿的家伙,王启俊不以为然:“这叫啥任务?打開开关,下料不就完了。”说着,便起动了开关。
“咣当、咣当、咣当……”不到5秒,离心机就发出了异响,王启俊本能地后退了几步,惊慌失措下,料下得愈发不均匀,离心机的异响更大了。情急之下,王启俊深踩一脚,抱死刹车,眼前的离心机像个坡脚的舞者一般颠了几下,随后一股刺鼻的浓烟升腾,弥漫开来。
“毛小子,你就这样开离心机啊!启动前要盘车知道不?下料要分批均匀,刹车要缓慢点儿刹,这些要领你都就饭吃了?”正当王启俊大脑一片混乱时,一个洪亮的声音让他瞬间清醒。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师傅刘凤武。面对眼前这个毛头小子,刘凤武没有严厉责怪,而是手把手重新讲起了开启离心机的技术要领。刘凤武告诉他,离心机异动的后果非常严重,牵拉会导致电线撕裂、打火,火花容易点燃分离出的原料酶,瞬间引发火灾。
这次事故,王启俊至今难忘:“都说我工作认真、严谨,其实都是从这件事后才逐渐养成的。”从那以后,王启俊凡事认真,不敢丝毫怠慢,喜欢刨根问底,很快就成了车间里最年轻的班组长。
执着的“刨根”精神让王启俊练就了与众不同的本领。工友们都说:“他不仅像孙猴子一样火眼金睛,而且还是个‘顺风耳’。”其实,王启俊哪有什么特异功能,只不过是他经年累月养成了诸事小心严谨的习惯而已。至于“顺风耳”的称呼,还是缘于那次经过大轮减速运转设备时,凭借耳力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那天,王启俊像往常一样走进车间,“啪啪、啪啪……”此起彼伏的闷响声引起了他的警觉。“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他很陌生。他脑中开始了快速搜索,发现缺的正是那大轮减速角带的“沙沙”声。他三步并做两步跑到设备前,一只有力的大手把大轮旁的工人向后拽了个趔趄。“快离开,角带甩出来劲儿大着呢,会打伤你。”他不顾危险,冲过转动的大轮,第一时间关停了设备。
大轮停止转动,耽误生产那是大事。王启俊迅速更换新角带,恢复了生产。他发现,这只险酿大祸的“角带”是旧角上打了新补丁。新、旧角带同时工作,导致运行频率和节奏不一致,才出现松动甩带现象。“谁这么会过呀?还打补丁。”王启俊的不责备,反而让这名小青工内疚,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从这以后,“做好每一个操作细节”深深刻在了班组成员的心里。
亲历了两次事故,王启俊做事越发严谨,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会提前预案,硬生生把自己从愣头青逼成了严谨小伙儿。
人在“左卡”
如果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选择的人生轨迹便会截然不同。即便在12年后,回忆起那次最艰难的选择,王启俊依然恍如昨日,“由于经营方向转变,东北制药停产了VB1产品,我工作了10年的八车间解体了。”王启俊眼眶红了,2008年的那个春夏之交,他实难释然。
何去何从?那段日子,王启俊寝食难安。“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妈知道你把八车间当家,舍不得。”母亲的话,戳到了王启俊内心最敏感的地方,“我该怎么办?师傅给我指了两条路,一是到别的药厂闯一闯,二是争取调到厂里最牛的左卡系列产品线。”王启俊向母亲哭诉。
王启俊的母亲和姐姐都是东北制药生产线的操作工,1988年,母亲下乡返城被分配到了东北制药。那时,由于父亲是农村户口,没有固定工作,一家老小都指着母亲的工资过日子。母亲工作中表现十分出色,福利分房让一家人在郭家小区小两居的新楼里,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这种深植于内心的东药情怀还缘于小时候一段姐姐患重感冒的记忆——“几片小小的头孢,竟然奇迹般地治好了姐姐的病。”母亲告诉他:“中国头孢第一人就出自东北制药,中国第一个头孢类产品就诞生在东北制药。”这些记忆像种子,在王启俊的心里生根发芽。20年前,他坚定地选择读东药技校;20年后,他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东药。
生产左卡系列产品并不容易,王启俊要从头学起。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八车间里最年轻的班长,只是一名从零开始的新手。左卡产品市场销路好,订单多时,生产线上要不分昼夜地加紧生产。这样的工作节奏让早已习惯上长白班的王启俊很不适应。“倒不是夜班难熬,而是上一休二,空闲时间我不知道该干什么。”
师傅王连科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这么年轻,干吗不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从那以后,休息日里,王启俊总是钻到图书馆和书店,钻研制药技术、查看国际领先的制药工艺。他记得在东药技校时,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理论指导实践。”为了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一有时间,他就跑到厂里观察操作工的药品制备技术——反应剂如何滴加,化学反应还原的时间把握……
“师傅”马胜林
王启俊在观察中特别关注异常现象,有时他提出的问题,连老师傅们都无法解答,王连科只好把他推荐给工艺员马胜林。在药品制备前,工艺科要进行多次小型试验,研究解决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马胜林在工艺科是数一数二的牛人,也是左卡系列药品的百事通。
“我是服了你了,我每天中午就20分钟休息时间,你也要占用。”虽然嘴上抱怨,但几次接触下来,马胜林对王启俊很有好感。“原料酶怎样滴加更准确?”“反应速度过快冒烟导致看不见反应过程液体成色怎么办?”马胜林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试验结果和技术要领倾囊相授。在他的指导下,王启俊成长飞快,很快就成了独挑系列产品大梁的骨干。这一年,他仅36岁。
不久后,王启俊再次担起班长重任。怎样为企业节约创效?怎样提高产量?成了他每天不得不反复思考的问题。左卡尼汀某系列产品是粉末状产品,生产中时常出现粉末外溢、冒烟呛人的情况。如果改变产品性状,也许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你小子有想法,咱们可以请示领导试一试。”王启俊的这个大胆想法得到了马胜林的认同,向上级请示后,竟被默许了。马胜林尝试了小型试验,发现把粉末变颗粒的方向可行。当生产线下线第一批颗粒状晶体原料时,最让人意外的收获是,产品性状的改变竟同时提升了产品投入与产出率。
这次尝试让王启俊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2016年,他所带领的班组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2020年,一枚闪着金光的省五一劳动奖章更是对他创新精神的最大褒奖。王启俊激动地说:“比起获奖,左卡尼汀及系列产品总产量完成年度商业计划的107.84%,这个数字更让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为东北制药人争得了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