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延安时期的马海德。小图为马海德的护照。
“我父亲马海德出生于美国,1933年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为了考察中国正在流行的东方热带病,他和几名同学一起来到了上海。”周幼马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父亲原本计划只在中国停留一年,然而,当他看到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他决定留下来帮助中国人。后来,他在延安接触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深受他们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又加入了中国国籍。”
马海德从美国来到上海后,很快结识了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进步人士,又在他们的介绍下认识了宋庆龄。宋庆龄对马海德说:“我知道你是要求进步的,希望你能在中国多做些事。”于是,马海德受邀参加了外国人组织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作为共产国际一员的宋庆龄也常常把中共上海地下党的接头和开会地点安排在马海德的诊所里,并通过他购买大量的医药器材送往苏区。
1936年初,宋庆龄邀请马海德去家里做客,告诉他,国民党对陕北的中共革命根据地实施了严格封锁,阻止边区消息传到外界,毛泽东想邀请一个“诚实的西方新闻工作者”访问苏区,把所见所闻告诉全世界;还想请“一个训练有素的西医”来帮助苏区的医疗工作。听了宋庆龄的介绍,马海德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去苏区帮助红军。5月28日,中共驻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冯雪峰向中央发回一份报告,写道:“前次要进来之外国医生坚决要来,现在已送来……另一个叫斯诺的美国记者亦来,此人系来参观,三月后即要出来,此二人均十分热情并十分可靠,尤其是医生。他买了三四百元的药带来……收到此信后,即刻请派人到延安接两个外国人,他们六月三日动身,估计六月十三四日一定可到延安。”
6月初,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马海德坐火车前往西安,由东北军一路护送前往陕北。7月8日一早,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从安塞来到红军前沿司令部驻地白家坪,迎接马海德一行。马海德曾回忆初次和周恩来见面的场景:“这是一个具有非凡魅力的领袖,在他身上有一种惊人的吸引力。他生动活泼的谈话可以为你拨开云雾,使你更加清晰地看到新中国的美丽曙光。”几天后,他们一起到达党中央的驻地保安,毛泽东当晚到他们的住处看望并举行了欢迎晚会。
1934年,马海德在上海的诊所里。
周恩来和马海德在延安。
毛泽东和马海德在延安。
毛泽东多次会见马海德和斯诺,向他们介绍中国共产党,并委托马海德考察根据地的医疗事业发展情况。
马海德仔细考察了苏区大大小小的医疗卫生单位,试着用自己刚学得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跟医生、护士、伤病员交谈,耐心听取他们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为了方便结识群众,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马海德”。很快,他用英文写了一份考察报告《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不但详细记述了苏区各医疗机构的状况,还就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医疗条件、药品器械、医务服务等提出了发展建议。
1936年9月,胡宗南部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央要求马海德和斯诺這两位美国朋友尽快离开苏区。斯诺离开后,开始《西行漫记》的写作,而马海德则选择留下,他说:“我不走了,我要留下和你们在一起。在红军里有很多事需要我来做,我要参加红军!”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任命马海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顾问,军龄从1936年7月算起。从此,马海德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真正的一员。
为了能更快地融入共产党和当地百姓,马海德努力学习中文,他不仅学会了普通话,还能说几句方言。作为外国友人,马海德用英文撰写了大量文章来宣传共产党,并为共产党争取到了很多海外支援,不少海外人士给延安的托儿所寄来了婴幼儿用品和玩具。
10月初,马海德和翻译黄华随陈赓的部队到达甘肃,迎接前来会师的红四方面军,并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马海德曾对周幼马讲述过这段历史,他说:“宁夏到甘肃约10天路程,为了不被敌机扫射轰炸,只能夜间行军。甘宁地区已下雪结冰,行军路途有很多的黄河小支流,老乡管那条路叫‘六十里路脚不干’。大家过冰河时都光着脚,冰一踩就碎,下边是冰水,冰水下边还是冰,那叫一个钻心的凉。过河后大家相互把脚放在对方的怀里取暖,不一会儿脚上破的小口子流出的血就染红了衣服。一晚上要过几次河,几天都得这样……真痛啊!”
在革命的历练中,马海德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1937年3月,他回到延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让吴亮平、陈昌浩做马海德的入党介绍人。这之后,在延安,人们总能看到这个穿着八路军军装,住在窑洞里,吃着小米饭、大白菜、土豆和辣椒的外国人忙着出诊。由于苏区的医生比较少,伤病员多,马海德从来没有清闲过。他为毛泽东担任过保健医生,为王稼祥治疗过伤病。当时,毛泽东的身体落下了很多病根,时不时感到腿疼,马海德知道后,就教给毛泽东一套锻炼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邓颖超因工作繁忙而导致肺结核复发,由于缺医少药,每天发烧、咳嗽。马海德为邓颖超仔细检查病情后,临时采取了一个土办法,让她每天在户外院子里支一张行军床,躺在上面晒太阳,进行日光浴治疗。几个月后,病情果然得到了控制。
马海德(右)、周苏菲(中)、阿洛夫(苏联医生)在延安。
周苏菲怀抱1岁的儿子周幼马。
马海德在延安时工作过的国际和平医院。
马海德在延安治疗过的军民不计其数。有一次,一位同志被毒虫咬伤,马海德就用嘴对着伤口,一口一口把毒液吸了出来。
马海德为边区的医疗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参与建立了8所中心医院、24所分院,拥有上万张病床。他提出在延安筹建制药厂,就地取材,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缓解了边区药品短缺的困难。1944年,宋庆龄赠送给马海德一张肖像照,并在背面亲笔题字:向你对我们国际和平医院所作的贡献致以真挚的感谢。
在延安,马海德邂逅了从上海来的文艺工作者周苏菲。1939年,周苏菲因积极宣传反内战,入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地下党组织为保护她的安全,将她送到延安,进入鲁艺学习。刚到陕北的周苏菲水土不服,得了重感冒,发着高烧,就去找医生看病。在医务室里,周苏菲遇见了马海德,她回忆说:“他穿着旧灰布军装,打着绑腿,胡子拉碴,但很帅气,除了高鼻子大眼睛之外,和那些久经沙场的红军战士没什么两样。”
马海德对周苏菲一见钟情,很快展开了对她的追求,常常约她一起聊天、散步。“我倆漫步在延河之畔,北风袭来,颇有些寒意,然而他依然欢跃地说个不停。从他的身世到他献身中国革命的抱负,谈得热烈而又真挚,我被他深深地感动了。听着听着,我的思绪跟着他的谈话走向黎巴嫩,走向美国,走向上海,又走向从上海到陕北的征途。此刻我才仿佛感到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他,觉得同他靠得那么近,他也愈来愈激动,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向我倾诉了埋藏在心底已久的爱慕之情。”周苏菲说。
马海德、周苏菲与儿子、女儿在一起。
周幼马近照。
“为了能和我妈妈时常见面,爸爸还担任了鲁艺的校医。”周幼马说。互相吸引的马海德和周苏菲很快相恋了,然而,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反对。很多人劝说周苏菲不要找一个外国人,认为马海德不可靠。但周苏菲觉得,马海德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他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为什么不能相爱呢?
1940年3月,马海德和周苏菲在边区政府办事处登记结婚,从此,结成一对情深意重的革命伴侣。
1943年,马海德和周苏菲的儿子周幼马出生。周幼马记得,小时候,他们的家就住在毛泽东家附近。一天中午,马海德拿着相机带周幼马和周苏菲到毛主席家的院子里和李讷玩。“李讷见我爸爸的打火机很新鲜,说想要看一看,妈妈就递给了她。我当时年纪小,不懂事,见李讷拿了打火机,就不高兴地哭了起来,结果吵到了正在午休的毛主席。毛主席听见哭声,赶快出来看是怎么回事,他和妈妈、李讷一起哄我。”周幼马说。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我中原军区,内战爆发。1947年,蒋介石正式向陕北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做出了撤离陕北的决定。
行军途中,为了跟上大部队,小孩子们都被装在筐里,由骡子一边一个驮着。周幼马回忆说:“我妈妈当时牵着一匹骡子,两边驮着我和杨尚昆的儿子杨绍明。那真是好‘摇篮’啊,白天行军,我在筐子里摇啊摇啊,很容易就睡着了。一次醒来突然看到路边有一头驴站着,但是驴肚子里的肠子血丝糊糊流到地上,应该是刚遭遇过空袭,路边盖着席子的是被炸死的人,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撤退路上是很危险的。”
解放战争胜利后,马海德一家随中央来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盛典。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并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
此后,马海德在中国大展宏图,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主要从事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他的足迹遍布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为消灭性病和麻风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直至1988年病逝。
2020年,马海德诞辰110周年之际,“此生无憾为中华——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文物图片展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周幼马参观了展览,他感慨道:“在延安,我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事。他曾经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载。这里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也是咱们‘延安娃’。这次回来,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延安是我的爸爸妈妈最热爱的地方,他们在那里相识并结婚,还有了我。我爸爸在遗嘱里说,他死以后,要我们把他的骨灰撒在延河里,以实现‘生在异国,魂归延安’的愿望。”周幼马说,“从参加红军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建设,父亲一直默默地参与其中,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
马海德(1910年—1988年),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美国,1933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上海,后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