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2021-12-27 00:45
当代工人·精品C 2021年4期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2009年3月18日,一位老人静静走完93年人生历程。他一生中有68年与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紧紧相依,他就是吴大观,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之一。

吴大观受命于国家困难之时,航空发动机研制一切从零起步。他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在沈阳筹备组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在毫无设计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完成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发动机研制并试飞成功。他一生的奋斗历程,也和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许多个“第一”联系在一起:组建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机构,领导研制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型号,创建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主持建立第一套有效的航空发动机研制规章制度,建立第一支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队伍,主持编制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通用规范……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探索了发展道路。他择一事、终一生,国为重、家为轻,用爱党爱国的不渝之心,铸就了护卫祖国蓝天的“中国心”。

永远争先进攀高峰的矿山工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迅速发展钢铁生产,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在北京门头沟背煤的马万水被选中,成为新中国的煤矿工人。“煤黑子”翻身得解放,马万水用铁锤、钢钎,带领工友14次创造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废墟上,树起一面高扬的旗帜。

1949年9月,龙烟铁矿掘进五组成立,马万水任组长。在他的带领下,小组创造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新纪录,并被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马万水带领小组于1951年再创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1953年总结多个先进经验,并在全矿推广……从此,马万水小组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因常年劳累过度,38岁的马万水于1961年病逝,但他“永争先进、攀高峰”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创造全国煤炭掘进纪录

1916年,马六孩出生于山西一个贫苦家庭,祖父、父亲都是煤矿工人,他8岁开始下煤窑。1949年大同解放,马六孩家从山坡土洞搬入宽敞的煤矿职工宿舍,儿子进入小学读书,马六孩立志报效祖国。

为新中国的建设,马六孩与同组工人创造了日掘136厘米的好成绩,相当于生产定额的2倍多。他们还改用硝放炮,为国家降低成本25%。1951年6月,他率领的快速掘进组突破月进300米大关,创造全国掘进最高纪录。以后的10年中,马六孩及其快速掘进小组先后创造多套先进操作技术,取得月进1300多米的惊人成绩,还推广和创造了54项先进经验,并培养出大量技术工人。从33岁为新中国挖煤,到1998年因病去世,马六孩和他的掘进小组成为全国煤矿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就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的感人故事。它问世以来,不仅在我国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7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

1917年,吴运铎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工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國共产党。1941年皖南事变后,敌人层层封锁,军工生产困难重重,他想方设法带领同志们为前方部队制造急需的枪炮弹药。在一次修复炮弹时,雷管爆炸,他左手被炸掉4个指头,左腿膝盖被炸开,左眼晶体被炸破,几近失明,昏迷不醒10余天。但他始终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成功研制出射程达540余米的枪榴弹和攻打碉堡的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重要贡献。

面对凶险的枪炮研制工作,吴运铎也曾有过害怕。他在自传中回忆,一次面对摸不清底细的炸弹时,两条腿不知不觉地从弹坑里往外走,这种举动让他感到十分羞愧。“活着就要完成任务,死了就算革命到底。”字里行间是舍生忘死的信念与决心。

“时间的主人”

20世纪50年代,一部名为《时间的主人》的新闻纪录片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纪录片主人公争分夺秒忘我投身于技术创新的事迹,让所有期盼祖国强大起来的中国人感到振奋。这位主人公就是哈尔滨车辆厂工人苏广铭。

1913年,苏广铭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的一个贫困家庭,1926年来到哈尔滨。一开始,他在日本人经营的车辆厂做学徒,那时,他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却吃不上一顿饱饭,只能靠发霉的玉米面充饥,还经常遭到殴打……这些记忆让他坚定了为新中国的富强而努力的决心。

1954年,哈尔滨市委根据当时情况,提出要大力推广先进经验,逐步引导技术革新运动深入发展。全市开展以学习与推进苏联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掀起了学技术、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潮。苏广铭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五”期间,他利用2年3个月完成5年的工作量;“二五”期间,他提前4年半完成5年工作量;他发明了“玉米铣刀”“错齿片铣刀”。1965年,他创下4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足智多谋的技术能手,被誉为“时间的主人”。

伟大的“铁人精神”

他带领着钻井队,一年钻井进尺7.1万米,拿下全国最新纪录,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这一年,中国一举甩掉“贫油”帽子,“王铁人”也传开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充满着力量。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征程中,依靠的是人的力量与天大的困难殊死的较量。1959年,王进喜出席全国群英会,他看见北京街头因缺油而背上煤气包行驶的汽车,从内心里感到歉疚。听说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他“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提出申请参加大庆石油会战,这才有了“铁人”王进喜的传奇。1963年底,位于东北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完成探明和建设,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使大庆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4年,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工业学大庆”的口号。

从伐木能手到植树英雄

马永顺将自己的命运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书写着无怨无悔的林业情。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黑龙江林区成了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资基地。艰苦的条件下,马永顺在一个采伐期就伐木1200立方米,创造当时全国手工作业伐木最高纪录。马永顺还善于钻研,他总结创造出的工作方法,成为当时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材。1959年,马永顺参加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周恩来总理说:“你们林业工人要多造林,造好林,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这成了他为之奋斗的目标。打那时起,在伐木的同时,马永顺提出采育结合,保护林中幼树不受伤害,并在春季利用工余时间植树造林,带领祖孙三代植树5万多棵,成为远近闻名的植树英雄。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1959年,全国群英会在北京举行,代表中,一个憨厚朴实的大个子显得很紧张,两只手一直攥着衣裤,他就是清洁工人时传祥。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从山东老家要饭到北京,给“粪霸”当淘粪工。新中国成立后,从一个受人压迫剥削的“粪花子”成为一名清洁工人,时传祥感到无比幸福。他把这种幸福感化作无穷的力量,投入到环卫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中。工作的十七八年里,时传祥无冬无夏地、挨家挨户地给北京群众淘粪扫污;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稍有空闲就到处问问闻闻、走走看看。

新中国给了时传祥做人的尊严,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一个通俗的道理:“淘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是一项十分光荣的劳动。”他竭尽全力带领环卫工人为市民服务,还提出“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口号,赢得社会各界尊重。

田桂英: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1950年3月8日,田桂英驾驶着“三八”号机车组,从大连开往旅顺,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被誉为“人民铁道上的创举”。

倪志福:钻头大王 1953年10月,时为北京永定机械厂的青年钳工倪志福创制了一种新型钻头,生产效率和使用寿命均大幅提高,被称为“倪志福钻头”。

赵梦桃: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她总结创造出的细纱“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让“技术变成集体财富”落地成真。时至今日,以她名字命名的赵梦桃小组,仍是纺织行业响当当的全国先进班组。

尉凤英:“毛主席的好工人”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完成技术革新107项,曾13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被譽为“毛主席的好工人”。

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鞍钢机修总厂工作期间,王崇伦改进了机加工车床8种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其中新型工具胎即“万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王崇伦因此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猜你喜欢
航空发动机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FM-CDR和航空无线电导航ILS,VOR的兼容分析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新一代MTU2000发动机系列
航空漫画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
发动机的怠速停止技术i-stop
新型1.5L-Eco-Boost发动机
间冷回热发动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