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盘到“超算”的千年一跃

2021-12-27 16:53王雷
当代工人·精品C 2021年5期
关键词:先辈人用超级计算机

王雷

20世紀60年代的西北戈壁滩上,一处营地的教室里,黑板上写满了一组繁琐的方程式。一位教师模样的中年人对着台下说:“这组方程式,美国人用了6年,英国人用了5年,苏联人用了8年,我们没有8年的时间,两年都没有。我们没有计算机,就是用算盘打,也要把它打出来。”

于是,偌大的房间内,上百人同步打起算盘,“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此起彼伏。负责守卫的小战士不明就里,他好奇地问:“连长,他们在干什么?”连长回答:“他们在干革命!”

这是电影《横空出世》中的一幕,描述了当年先辈们用智慧与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横空出世”。影片中这段“算盘舞”至今仍被广大影迷津津乐道,大家在对先辈们艰苦卓绝无悔奉献无限钦佩的同时,也在一次又一次地惋惜,我们科学工具的巨大落后。用算盘来对抗计算机,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较量,犹如长夜中赶路的行人,虽然列车已远去,但依然笃定相信,曙光必将降临,终点定将穿越。

缺少超级及巨型计算机,这是一种无法言状的痛,也是制约中国工业追赶世界先进的瓶颈之一。当年我们因为缺少超级计算机,不得不将勘探得到的石油矿藏数据送到国外处理,且费用相当昂贵。至于天气预报、生命科学的基因分析、核业、军事、航天工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无不因为缺少大型计算机而受到制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78年,在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郑重表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为了在石油勘探、天气预报、工程物理、地震数据处理等方面满足中国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我国于同年启动了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于当时技术基础、生产工艺等都与先进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困难重重。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当时已满60岁,他立下军令状:“就是豁出我这条老命,也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巨型机搞出来!”1983年,研发团队突破关键技术、完成整体设计,把整机系统的250万个焊点一个个焊起来,“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最终研制成功,中国也由此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巨型机的国家。

万事开头难。巨型计算机实现了从无到有,仿佛是一针刺激中国工业的强心剂,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传奇一旦登场,便是盛装舞步。9年后“银河-II”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我国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并行巨型计算机的空白。2003年,10万亿次“曙光4000 A”超级计算机落户上海超算中心,我国超算由此迈入了10万亿次俱乐部。2008年,“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突破百万亿次大关,时隔一年后,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在国防科大诞生。2010年,升级后的“天河一号”以千兆次超级算力在全球TOP 500超级大型计算机排行榜中成功登顶……

站在2010年的时间点侧耳倾听,似乎传来了一阵阵悦耳的算盘声音,这是中国超级计算机一路走来的清脆回响,这正是中国工业崛起的脉搏节奏。我国超级计算机在不知疲倦地飞速发展,银河、神威、曙光、浪潮等多驾马车并列齐驱,纷纷来到世界前沿。

猜你喜欢
先辈人用超级计算机
维京人用水晶“太阳石”发现了美洲?
超级计算机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天空低了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超级计算机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美国制造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每秒100亿亿次 中国超级计算机
一棵树
继承先辈精神 不负时代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