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涛,王永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中的突出位置,作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坚决克服在思想、工作、领导、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不良作风,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为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总结好百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不仅可以加深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而且对于新时代更好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作风,是党在领导、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性质、宗旨和理想信念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上讲,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应该知行合一,具有优良的作风,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然而,在实践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党在作风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发生脱离群众的偏向。相应地,在作风建设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作风建设的永恒主题。
历史实践表明,党内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本上是因为宗旨意识淡薄,没有树牢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能站稳人民立场,违背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利益,都是脱离群众的表现。革命战争年代,党内存在的主要是思想作风问题,如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党八股等,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违背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脱离了群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使党面临着新的考验,“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加了[1]214,党内的作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如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以及生活上的铺张浪费、享乐主义、干部特殊化等,这些都是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恢复和发扬了过去的优良作风,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商品交换原则开始渗透到党内,党的作风方面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包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
正是因为作风问题都集中表现为脱离群众,因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2]革命战争年代,在1927年后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局部执政的经验中就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身无私利可图,应当注意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给人民以实际的物质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延安整风运动中,1943年6月,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实践角度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899。1945年,党的七大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和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提出必须清除尾巴主义、自流主义、命令主义、冒险主义、关门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倾向,深入群众之中。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是党的优良作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整风整党运动都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重要内容。1956年9月,党的八大强调了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还把群众路线写进了党章。八大指出:党的一切主张的实现必须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实现,要建立、巩固并扩大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的密切联系,加强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克服“大跃进”中出现的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1961年,党中央大力倡导开展调查研究。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批评了脱离群众的种种不良风气,重申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刘少奇代表中央作的报告,把违反群众路线作为发生错误的重要原因,强调要“实行群众路线,就要在群众中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4]403,还尖锐地批评了把群众运动当作群众路线唯一方式的做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各方面的拨乱反正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脱离群众的干部特殊化问题,党的优良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早在1977年7月,邓小平就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5]45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强调“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6]57。正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基层群众实践中的创新做法集中起来,逐步试点推开,并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后推向全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把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盛衰兴亡的高度,要求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再教育。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重要内容,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并确定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四个大兴”,其中第一个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破题,明确提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7]。这一认识,深刻把握了作风建设的重点,也是对党的作风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反对“四风”为抓手,着重整治群众反映强烈以及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正是由于抓住了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推动解决了各种表现突出的作风问题,党风焕然一新,好作风在新时代不断弘扬。
历史实践表明,优良作风的形成,需要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这样才能推动全党践行党的优良作风。建党以来,正是由于始终注重抓好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使党倡导的优良作风在全党得到发扬,从而以切实行动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特别注重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作风建设。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首先的重点对象是高中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1941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成立由300名高级干部组成的中央学习组,其成分以中央、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区党委或省委之委员,八路军新四军各主要负责人等为范围,由毛泽东亲自担任组长;延安及以外地区,军队至师、军区、纵队,地方至区党委或省委,均设立高级学习组,学习组设组长、副组长及学习秘书各一人,延安及各地高级学习组归中央学习组管理指导,这有力地推动了全党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批评干部特殊化的不良作风,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保持优良作风,并多次亲自指挥高级干部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1951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一封信上作出批示,要求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查明某些中央机关干部用公家小汽车接送子女上学的问题。[8]6001952年6月14日,针对干部子弟学校,毛泽东批示要求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不得再分等级,要与人民子弟学校合一。[9]471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会见越南外宾时对高级干部保健工作提出批评,认为高级干部衣食住行照顾的太好,出门乘车也不走路,这是高级干部生病的原因,必须进行改革。[10]367根据毛泽东的要求,7月29日,卫生部党组向党中央作出检讨报告,提出要取消专职保健医生、保健护士的制度,取消存在于高干保健工作中的特殊化做法。8月10日,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批注:“保健局应当取消”、“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10]383并且,毛泽东还身体力行,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多次拒绝亲朋好友的托请帮忙,带头减工资,为全党树立了榜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发挥高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反对干部特殊化,发扬党的优良作风。[11]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作报告,专门讲了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问题,批评干部特殊化,强调整顿党风,先要从高级干部整起,“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5]229-230。时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也指出:在端正党风中,“做表率首先从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和国务院的各位同志做起”[12]303。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着力突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重点,无论是“三讲”教育,还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党的十六大后,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强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勤政为民,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中央政治局又从习近平总书记做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作表率,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带头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推动全党践行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13]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章党纪党规,使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历史实践表明,党内的问题往往都会表现在外在的作风上,最容易被发现,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群众基础。而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往往容易反弹。毛泽东曾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3]1096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着重从表现突出的作风问题入手,既要经常性地集中整治作风上的突出问题,同时又要治本,从表面问题深入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注重发挥制度的作用,严明党的纪律,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以制度的刚性和纪律的约束持久推进作风建设。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照搬苏联革命经验,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没有形成自己的指导思想。相应地,在思想作风上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不懂得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领导作风上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家长制、一言堂,不能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组织上的不正之风表现为宗派主义;等等。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较早发现了党内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次提出批评。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直指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如没有对某个问题进行调查就“瞎说一顿”、“一到就宣布政见”、盲目执行上级指示等,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注重调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到了1941年,考虑到党内仍然存在突出的作风问题,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通过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集中力量进行整风,直接推动了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可以说,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党内集中整治作风问题的历史先河,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意义。
此后,每在关键时刻,特别是党内作风问题突出时,都会开展整风或整党运动。改革开放后,党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教育、主题教育等,定期对党的作风进行“大扫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中,还运用到了专项整治的方法。例如,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把重点聚焦到“四风”问题上,专项整治办公用房超标、多占住房、“会所中的歪风”、“吃空饷”、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等突出问题。在2019年下半年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把专项整治作为重要抓手,坚决整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层层加重基层负担等突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集中整治或专项整治,重点突出,切口小,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各方力量整治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法。
除了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外,还须建立健全保持优良作风的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再发展到1929年1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成立纪律检查组,专门监督检查纪律的执行。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强调要“严格地执行纪律”[14]90。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重申“四个服从”的纪律,强调“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15]528。解放战争时期,为克服部分地方存在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制定了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并多次强调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全国执政条件下制度的重要性。1956年2月14日,毛泽东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研究解决制度问题。”[16]4724月,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17]19为纠正“大跃进”中的不良作风,1961年1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的“三大纪律”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实行民主集中制;“八项注意”是:同劳动同食堂,待人和气,办事公道,买卖公平,如实反映情况,提高政治水平,工作要同群众商量,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8]150-151然而,由于没有解决好制度问题,又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党的优良作风“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5]330。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制度问题,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走出了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建设的作风建设新路子,大大提高了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化水平。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5]333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准则,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准搞特权。为进一步反对干部生活特殊化,根据邓小平关于对干部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的要求,党中央先后于1979年11月、1983年5月21日和1984年6月3日,出台相关规定,对高级干部、新任副部长、副省长以上干部和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具体规定。对于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违纪问题,如外事活动中铺张浪费现象、领导干部经商办企和兼职、汽车配备等,及时作出决定和规定。1997年,中共中央印发实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明确了对各类违背党的优良作风的违纪行为的处分规定。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着力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19]88通过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廉洁自律准则、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两次修订纪律处分条例,细化群众工作纪律的有关规定,还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都作出具体规定,加强监督检查、执纪问责,强化制度执行,不断推进作风建设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历史经验表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发扬整风精神,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正视问题、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勇气和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克服缺点,以斗争求团结,勇于自我革命,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时代性和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成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和纯洁党风的“净化器”,及时有效克服党内存在的作风问题。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使党内生活紧密围绕党的政治任务开展。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曾多次批评党内生活中不讲政治的倾向,强调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4]84,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政治性,加强政治训练和政治分析,提高党内政治水平;党内批评也要突出政治,防止把注意力放在个人缺点上,以致忘记党的政治任务;会议既要政治化,又要实际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提出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0]293。然而,这一目标没有完全实现。1957年后,在整风运动后期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政治生活开始不正常,党逐步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左”的错误开始发展,以致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恢复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政治引领,让党员干部经常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进一步增强了政治免疫力。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使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式方法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党员队伍的变化。革命战争年代,考虑到党员中农民占多数、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毛泽东曾提出要按照对象的不同,分别进行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内教育的效果。同时,还提出把政治学习和知识、业务的学习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执政,1950年4月,中共中央作出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以更好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改革开放后,党适应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积极运用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智慧党建”,创新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创新。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开展作风建设。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一条就规定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明确要定期召开会议。1941年,为纠正党内存在的个人英雄主义、无组织状态等错误倾向,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明确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组织纪律性等。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党的八大强调要加强集体领导和扩大党内民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出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修改党章等,正式形成了党的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过“双重组织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出台的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支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使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防止和克服了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的倾向。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整风运动,克服了党内的不良作风,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曾指出:整风“是思想斗争”,凡是“党内的事情,都要用整风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17]354,正是由于“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3]1096,整风运动才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在历次整风整党运动、党内集中学习实践活动中,都十分注重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开展思想交锋、揭短亮丑,统一意志、增进团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头用好这一有力武器,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要大胆、经常地使用,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自觉和责任,要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坚决防止和克服一团和气、评功摆好、明哲保身的倾向。同时,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规律,防止发生过去政治运动中出现的无限上纲上线、乱扣“帽子”的过火斗争倾向。
历史经验表明,党的作风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党在思想、组织等方面问题的外在反映。相应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施治,从表现突出的作风问题入手,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全面、深入地推进,使其融入到党的思想、组织、反腐倡廉、纪律、制度等各项建设当中,在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整体推进,形成合力。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夯实作风建设之根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作风建设的质量和方向。在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总是以党的政治属性为标准,衡量党在作风上的得失,并以政治上的先进引领优良作风的形成和保持。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把政治上巩固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坚决纠正军队、政权建设中忽视政治、不讲政治的错误倾向,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求军队不仅要打仗,还要完成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建立政权等政治任务,政权建设中也要做好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生活,为党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党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着力克服官僚主义等工作作风问题。改革开放后,面对社会、利益、思想分化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党风问题事关生死存亡,纠正不正之风“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21]164。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理论教育和理论武装,筑牢思想防线。早在1929年12月,针对红四军党内的不良习气,如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纪律松弛、极端民主等,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要通过教育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主要是通过学习党的文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思想上的反省和启发,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以此达到克服不良作风之目的。此后,在历次整风整党、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都把思想教育、学习文件摆在首位,并贯穿全过程,以思想反省和觉悟的提高克服作风问题。对此,毛泽东指出:“今后应当继续这种工作”,“更大地展开党内的思想教育”。[3]1094同时,延安时期,党还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等,开展学习运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进行了全国执政条件下的第一次整风运动,同样首先是学习党的文件,掌握各方面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政策观点,以此来检查工作中的命令主义、官僚主义。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指出:“必须用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官僚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17]116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邓小平主张各级党委要集中精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化教育的基础作用,在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凡新进入领导班子的成员须经过党校学习,建立健全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增强宗旨观念、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加强党性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组织保障。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在农村、军队、工厂、矿山、学校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嵌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为党的群众工作和密切联系群众奠定了组织基础。抗战时期,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需要,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要求大量的、十百倍地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使发展党员成为各级党组织经常的重要工作,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解放战争时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整理,通过组织上的纯洁实现作风的改进。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进行整党运动,明确共产党员的八项标准,努力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逐步把新社会阶层纳入党员发展的范围,在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基层党组织,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制定实施党支部工作条例,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
此外,还把党的作风建设融入到党的纪律、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中。在党的纪律建设中,把各种违背党优良作风的行为都纳入到纪律处分中。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三大纪律”,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并不断修订完善的纪律处分条例,都对违反党的优良作风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分规定。而现行的纪律处分条例,是在总结党的纪律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很多处分规定都是历史的沉淀,对各种违反党的优良作风的行为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违反政治纪律的处分,涵盖了宗派主义、团团伙伙等;违反组织纪律的处分,涵盖了自由主义、用人不正之风等;违反廉洁纪律的处分,涵盖了干部特权、特殊化等;违反群众纪律的处分,涵盖了侵害群众利益等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违反工作纪律的处分,涵盖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违反生活纪律的处分,涵盖了铺张浪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在党的制度建设中,对党员、干部、党组织的行为作出规范,以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坚持教育、监督和制度并重,把关口前移,抓早抓小,防止作风问题发展为腐败问题,实现正风肃纪反腐的统筹推进。由此,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系统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