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态势的变化向度与应对策略
——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

2021-12-27 16:39王永贵廖鹏辉
理论探讨 2021年1期
关键词:领域时代

◎王永贵,廖鹏辉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基地,南京210023

意识形态领域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关乎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是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从国际大局和我国发展的全局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9。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制度创新步入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正在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同时,着眼于治国理政全局,习近平准确把脉意识形态安全发展新态势,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认识、新思想和新论断,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恢宏的战略眼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其中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不断提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一、战略定位:科学认识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多维表征

主流意识形态以其思想力量影响甚至主导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曾深刻揭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能否有力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既关涉到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103。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清晰标识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设定。

(一)方向目标维度: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

“一个主权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该国的立国之基,一个政党特别是一个执政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该党的立党之本,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该社会的制度之魂”[4]。在“两个大局”的战略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意味着要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进一步强调和指明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181。就国家维度的意识形态安全而言,根本标志在于能够保证我国在发展道路、领导核心和政治制度等关涉社会主义“旗帜”和“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上不动摇。从发展道路上说,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5]247。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必须回答好“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时代之问,这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所在。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67这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从领导核心来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7]。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抓住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从根本上维护总体国家安全。从政治制度上说,要明确治国理政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布局,突出强调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明确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最显著优势。要实现制度稳定、国家安全,就必须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目标任务中。

(二)主体安全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所谓意识形态安全,即意味着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能够健康发展、稳定存在,并且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能够有力地应对意识形态斗争和侵害,规避思想文化领域混乱的状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8]当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157。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当前,我国思想意识领域呈现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局面,这既是客观现实,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键要明确意识形态领域应有的思想秩序和舆论导向,既要保障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也要保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使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富有生机和活力。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保证思想意识领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那种将意识形态建设封闭起来的做法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并不是要否认意识形态斗争或者以简单的方式对其他思想文化予以禁止和进行打击,而是要坦然应对,要在思想的交流交锋中检视自身、提高自我,使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彰显出愈来愈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然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持守一元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马克思曾言:“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9]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都要竭力维护其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安全。就我国具体情况来说,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天经地义”、毫不输理的,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此外,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也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引着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正确前进方向,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改革就会迷失方向,思想基础就会动摇。因此,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必然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实践效果维度: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凝聚力和引领力既是意识形态整体力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维度,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被消解或丧失殆尽,将直接削弱社会向心力的根基,影响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稳定局面。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来说,其实践效果本质上就是要有效地提升意识形态整体力量和发挥其强大功能,意识形态的安全状态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和进行维护的。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1的宏大命题,在擘画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任务的同时,也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践方向,这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着眼于提升意识形态的内在凝聚力,“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10],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有力作用,更好地筑牢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追求既是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内在体现,也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表征。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聚焦于筑牢精神之基,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要实现国家和社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由主流意识形态所确定的、能够形成最大公约数的价值体系及核心来支撑和维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安全,也就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从而构筑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观防线。真正实现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也要努力提升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在社会思想认识更加多样多变的境况下,主流意识形态要更为有力地应对冲击,引领多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为了在‘尊重、包容’与‘扩大、增进’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唯一的途径是用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来‘引领’社会思潮”[11]。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在与时俱进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通过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来维持主导性地位。当然,在思想领域也存在否定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对此如果不能作出有理有力的抵制和回应,就必然使错误思潮的影响蔓延四散,最终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甚至造成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对于触及底线的错误思潮必须主动驳斥,强势回击,有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时代动向:深刻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态势的变化向度

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态势,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前提。“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12]。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在与国际形势和社会转型的链接中不断发展变化。在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意识形态领域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意识形态的安全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深刻洞察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变动和未来走向,分析和总结意识形态安全态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概括起来就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一)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和功效的丰富性

着眼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3]18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客观上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入风险叠加期和战略关键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面临的多重复杂挑战既是改革中存量问题的集中爆发,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反映。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更为深刻,外延也更宽泛,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

首先,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保证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引导非主流思想的发展趋势,起到纠偏功效;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拒斥错误的社会思潮,澄清意识形态谬误;主流意识形态还能够起到社会“黏合剂”的作用,能够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所以说,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可以正常发挥,是意识形态安全极为重要的方面。其次,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6]68。从而稳固社会基础和执政基础,提升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最后,谋求和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13]。放眼世界,制度和道路的论争愈演愈烈,话语权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维度。在新时代,要有力地扩展中国在国际场域的话语版图,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时代,我国不仅强调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而且注重理念的创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道义性的价值主张,并且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理念和行动上助力话语权的谋求和提升,占据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从而有效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赞同。

(二)全面审视意识形态安全空间场域的宽广性

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场域发挥作用的。只有全面审视意识形态安全的时空变化及特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意识形态的作用空间不仅仅是传统场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彻底地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开辟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不仅使网络空间的时空领域得以延伸扩展,而且使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互影响力持续加深,网络空间的发展达到了空前宽广、空前活跃的阶段,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

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是传统空间安全和新兴空间安全的统一。网络技术在扩展人们交往空间的同时,也开辟和拓展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场域。因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绝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场域安全,也要维护新兴的虚拟空间的安全,也就是说要维护立体多维的意识形态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5]151。这充分体现了对意识形态安全态势的战略判断。“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5]151。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下,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影响着意识形态的安全版图。意识形态领域的很多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使得意识形态安全态势更加复杂难测。从空间主体来看,“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悄然而至,客观上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便利,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风险。人民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主体愈发多元复杂,在此背景下,舆论走向势必更加难以掌握和引导。从空间内容来看,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对于信息内容的生成主体和传播主体没有过多设限,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失范的话语内容极易弥散蔓延,由此威胁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生态建设。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具有个体化、去结构化和再中心化等特征,无疑冲击了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引导能力,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的威胁。因此,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时空境况中,“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6]84。同时,网上网下不分家,网络的发展也影响现实社会。“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5]182-183。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总体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三)科学研判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因素的复杂性

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安全的多种影响因素,有利于分析意识形态安全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6]84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压力同样如此,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外要素比以往都更为复杂和深刻。从内部因素看,意识形态安全环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关联。“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14]。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越是向前推进,遇见的艰难险阻越会只多不少。在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显现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活跃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部因素必然更加复杂多样。

在新时代,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外部因素也比以往都更为严峻、复杂和广泛。一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6]442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一方面,和平和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国际格局发展演变具有复杂性,国际秩序之争具有长期性,而国际形势曲折、斗争、变革的发展态势,也从客观上增加了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不确定因素。二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方式的变化因素。在和平与合作的国际氛围中,斗争的方式从对抗走向渗透,从显性进攻变为隐性消解,从军事角逐变为文化较量等。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政治改革、经济援助、外交施压、军事胁迫和海外传教等方面”[15],构成了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压态势,其手段更为隐蔽、多样,影响更为深刻。客观而言,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东弱,再加上国际国内依然存在“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国际舆论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三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攻势更为猛烈。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的步子越大、走得越快,西方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就越明显。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侵扰愈演愈烈,其手段更加隐蔽,观点也更具欺骗性,例如借局部问题挑动社会对立、以技术幻觉掩盖颠覆意图、用话语霸权抹黑中国形象等,这些都侵蚀着人们的认知世界,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屏障,无疑会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威胁。

三、应对方略: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意识形态作为信仰之源、文化之魂,维护其安全的意义重大。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在意识形态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5]140-141新的历史境遇下,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和斗争依然复杂严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论断,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要义和变化向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努力探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构建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从而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树立科学思维,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应对效度

“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5]244。国际战略形势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迫切需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新性。这要求我们在应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态势上,必须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防范风险、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新时代更好地守护意识形态安全。

在新时代,应对意识形态安全态势的新变化,一是要秉持战略思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在战略全局中科学分析意识形态安全态势,既要及时感知内部涌动的各种矛盾问题,也要时刻关注国际场域的发展动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深刻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非稳定因素,准确把握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和趋势,还要按照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思路系统布局,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在破解难题中寻求战略突破,把握主动权,保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态势。二是要坚持辩证思维,科学把握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几对关系。要正确把握好“危”与“机”的关系,前进道路并非坦途,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紊乱因素此起彼伏,特别是“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多。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要善于从“危”中汲取经验教训,化被动为主动,聚焦重点领域,解决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棘手难题,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巩固国家的安全基石。要正确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既要清醒认知和正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勇于革除弊病,也要在自省和反思中谋篇布局,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实现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积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正确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既要明晰大局,着眼于整体系统和事业全局,注重顶层设计,也要落细落实落小,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三是要树立底线思维。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格局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意识形态领域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们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安全形势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增强忧患意识和行动自觉,科学划定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底线,在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和发展方向等触及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也要主动作为,敢于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唯有将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防御网织牢织密,才能规避风险挑战,有效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状态。

(二)加强理论武装,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引领高度

只要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博弈和较量没有终结,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未有穷期。所以,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必将长期存在,并且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点,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时代语境下,必须注重强基固本,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聚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力量,从而达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这也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之举。

重视理论武装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把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统一起来,在理论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武装,是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彰显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增进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在伟大征程上能够凝聚前进动力,实现伟大目标。

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必须着眼于关键群体。首先,要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政领导干部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之一,西方势力试图通过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从而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分崩离析。“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信奉极端市场化、全面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甚至个别人将市场万能论变成了一种宗教崇拜,并在实践中积极推进,正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直接结果”[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17]因此,要坚持将理论武装作为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途径,坚持不懈地提升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和政治站位,使之胸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民立场和强烈的革命精神,有力地抵御外部的思想侵袭和价值渗透。其次,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高度重视对广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维护政治安全时就提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5]187。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现实和未来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定青年学生的思想定力和信仰追求,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在进步,社会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强化对广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善于用新手段与新方式传达理论的高度和厚度,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

(三)强化阵地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力度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是守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堡垒,只有意识形态阵地建得好,战斗才能打得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才能守得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牢牢守护好意识形态阵地,在思想舆论领域保证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牢固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为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要守正创新,加强阵地建设和阵地管理,大力提升意识形态阵地的防御能力,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固根基。

在领导力量上,“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5]181。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力量,既能够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方向不偏,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战线凝聚而成的强大防御力量,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进入新时代,面临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严峻挑战,我们要更好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既要绷紧党管意识形态这根弦,也要压实责任,强化阵地意识,解决好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问题。

在发力方向上,要瞄准重点领域,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舆论在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地位更凸显,对国家治理和政治安全影响深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网络治理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构建清朗的网络舆论生态。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对思想问题及时引导,根据现实形势需要,在把握时、度、效的基础上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讲究策略方法,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统一,坚持技术支撑和内容建设相统一,坚持提升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相统一,并且要以网络空间的治理实效提升治国理政的底气,维护网上网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在队伍建设上,要下功夫打造一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敢于斗争,就是面对风险挑战能够迎难而上,增强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敢于进行意识形态交锋和较量。敢于胜利,就是要能打胜仗,不断提高思想宣传、舆论引导等能力,能够真正维护好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在全面开放的时代格局中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对外宣传能力也尤为重要。为此,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有效疏解负面舆论,扩大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国际影响,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

(四)完善制度机制,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强度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要依靠思维能力的支撑、科学理论的引领和思想阵地的建设,而且亟须从制度设计着手,形成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机制,确保和提升工作效率和治理强度,使意识形态安全真正得以实现。尤其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暴露,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斗争和挑战越来越复杂,更加需要以制度之力防范和排除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问题,拒斥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存在的各种弊病,为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切实保证。新形势下,构建和完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机制,要着眼于预判预警、应对处置、效果评价等环节,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长效性。

1.在意识形态安全的预判预警环节方面,要建立健全全面及时感知风险挑战的治理机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这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要基于理念和技术,塑造具有精准性和前瞻性的实践机制,构建关于全面感知和科学分析敏感事件、重大舆情、外部渗透等的监控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和预警研判机制,在理念方面凸显动态、综合的防范理念,在技术方面强调大数据挖掘分析,打通线上线下数据壁垒,运用各方面掌握的数据资源,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业已出现和潜伏于内的紊乱因素和干扰因素,从而机巧应对,掌握主动,提前进行战略布局。

2.立足于应对处置环节,在安全维护和风险应对上强化实践机制的科学性和协同性。科学性要求在安全治理上坚持依法治理,推进阵地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防止风险蔓延。协同性强调“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18],积极争取各方力量,正确处理好各主体间的协同和互动,加强协同作战,共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3.瞄准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设定,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实践效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构建规范化的效果评价机制,既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现实要求,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保证。为此,必须科学把脉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坚持整体性、导向性和可行性等原则,避免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流于形式,以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进行客观评价,准确反映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过程和实践效果,拒斥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宽、松、软、乱”的现象,严格排查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漏洞,进而促进意识形态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效维护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为实现“中国之治”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猜你喜欢
领域时代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