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瑞添段丽君
【提要】习近平健康中国论述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我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源于习近平自身丰富的从政经历,反映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健康中国论述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定位、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标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功能、强化法治的保障等;习近平健康中国论述有重要理论意义,是实践的重要遵循;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党对医药卫生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巨大优势、强化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从而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深入理解习近平健康中国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掌握其基本内容,明确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关键着力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健康中国战略深刻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合,包括社会的维度;资本主义有不可克服的社会矛盾和制度局限,也体现在人的各种异化;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未来社会建设一定有丰富的社会建设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结果必然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无产者贫困的积累,劳苦大众的过劳、贫困和疾病,只有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健康中国战略,接续于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程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肩负起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的卫生工作方针,成功地送走了“瘟神”,迅速改善了人民健康水平。根据“把医疗的重点放在农村”的工作要求,我们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了全覆盖的农民合作医疗制度,一群行走在田间地头、偏僻山村的“赤脚医生”队伍,保证了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1996年,国家又提出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的卫生工作方针,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卫生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出发,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保障地位,切实承继了党的“人民至上”理念。
习近平健康中国战略与他长期心系群众的从政经历紧密相关。在陕北知青岁月里,他带领村民打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尝试一种改善村民环境卫生和生态环境的新方式;在福建宁德,他创见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库,是钱库,是粮库”的“三库”理念。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在听取了村支书的情况介绍后,他当场说:“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这样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任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4]2016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国家在卫生健康方面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对健康中国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设定了健康中国建设路线图和施工方案。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习近平健康中国战略确立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在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之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必然提出全面、多样、个性化的要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5]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国家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中国是一个系统严密的战略设计,是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遵循。在习近平的设计中,“以人民为中心”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价值定位,“以预防为主”是基本工作方针,全方位全周期是人民健康的保障标准;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功能,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路径;与全面依法治国相联系,强化法治是对人民健康的保障。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关切,时刻保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新时代健康观,将维护人民安全健康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7]党和国家坚持把保证人民健康融入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筑牢公共卫生防线,织密疾病防控网;基本医疗保障网覆盖全民,让百姓看病就医方便可及;大力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工作,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使人民全方位享受健康发展成果;不断壮大公立医疗机构实力,明确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物质基础。
对待生命的态度,检验着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追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当中,为了挽救每条生命,不问代价,不计成本。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诠释,充分彰显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十分强调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他说:“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8]疾病的预防涉及两个方面:从个人层面来看,要加强健康知识学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民要“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9]。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消除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这些“民心之痛、民生之患”[10];二是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全民主动防病意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三是要更好地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
打造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防线,是习近平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目标。他指出:“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11]
全方位,就是要从生理健康扩展到心理健康、环境健康,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既包括躯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良好。“形神共养”是中国古代的养生智慧,所谓是“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习近平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12]同时,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服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取得了重大成效。
全周期健康服务,就是要从婴儿出生的前后期至老年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各种持续的健康服务,涵盖预防、救治、康复、养老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不同的年龄段对健康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婴幼儿主要是要关注和预防儿童常见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青少年要特别关注他们的青春期身心健康;成年人的关注重点是预防职业病的危害和加强自身的锻炼;老年人则要着重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等。针对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3]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动力。习近平亲自部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4]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既是一道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更是一道重大民生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功地创设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建立全民参保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保已覆盖全民,2019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35 407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职工医保、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报销水平提高到60%以上;构建起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减轻了参保居民、城乡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使有限的医保资金实现了使用效率最大化。
健全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在人民健康上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平时是人民健康的观察哨、守门员,当重大疫情出现则成为工程兵和突击队,到了战疫开打双担当着情报中心和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在深刻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亲自部署要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5]
习近平高度赞誉祖国的传统瑰宝。他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6]首先,中医药学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和精诚”等核心观念,无一不是源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其次,中医药学几千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与繁荣昌盛,并不断影响历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身心修养。今天,中医药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使其焕发了时代魅力。屠呦呦从中医药中寻找灵感,利用现代科技提炼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从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中医药植根基层,具有“简、便、效、廉”独特优势,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习近平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要求中医药遵循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中医药发展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17]。他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18]。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习近平在多次会议部署和调研中提及中医药,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进一步坚定了国人对中医药的自信。
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卫生健康法律制度体系,提升卫生健康依法治理水平,以严格的法治手段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之义。他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习近平强调,“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坚持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19]
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结合2013年非典疫情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要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0]
面对重大疫情,更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2020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要求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执法司法力度,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导,找准精准发力点,有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中国的建设,关键在党。要加快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共管、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大健康管理体制,形成真正的大健康工作格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党对医药卫生工作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巩固和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是对这一命题最新最好的注解。在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面前,是习近平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临一线;党中央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担负起一方的领导责任;无数共产党员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事实充分证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就不会有铸就世界性成功范例的荣光。
健康是最普惠的民生。健康中国,就是要做到不分民族、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实现人民健康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健康服务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共建是共享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共建就没有高质量的共享。
要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在习近平看来,全民健身,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深情嘱托:“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1]只有人人重视健康,当好自身的“健康守门人”,才能实现全民的健康。习近平要求全民都要有健康意识,提高防病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他十分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健康问题,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22],他寄语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希望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与大健康紧密相联系的是“大卫生”理念。习近平要求持续开展城乡爱国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要在农村来一场“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要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建设活动。
人民是战胜重大疫情的决定性力量。面对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果断决策,全国人民迅速响应,“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23]疫区群众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困难,封城宅家,宁可自己受煎熬也不让病毒继续扩散;全国人民放弃春节的欢聚,最大限度减少聚集;各地群众尽其所有,支援疫区人民,凝聚成了共渡时艰的民族合力;最美逆行者“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与毒魔抢夺生命。正是“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24]
习近平在总结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经验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研发部署,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科研水平、技术能力、平台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习近平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25]
要瞄准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实行新型举国体制的攻关。习近平特别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在新冠肺炎防控的紧要关头,习近平要求我们,加快科技研发攻关,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加强传染源、传播致病机理等理论研究,为复工复产复课和夺取新冠肺炎防控斗争的最终胜利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习近平提出,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要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这些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26]
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7],促进人类健康福祉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在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健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多个场合提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要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和谈判,完善国家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尤其是要大力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健康事业及产业发展。
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面对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呼吁各国要加强同世卫组织沟通交流,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国际合作。2020年5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郑重宣布,中国大力加强与联合国、世卫组织的合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援,将中国研发成功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习近平向全世界发出呼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8]
注释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66页。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9页。
[3]>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8_12_13_483084.shtml<
[4][6][7][22][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3页;第370页;第370页;第372页;第272~273页。
[5][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8页;第38页。
[8]《习近平2020年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2月15日。
[9]>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4/02/nw.D110000renmrb_20200402_2-01.htm<
[1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1/31/c_112 4054331.htm<
[11][12][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8页;第120页;第99页。
[15]>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2/15/nw.D110000renmrb_20200215_1-01.htm<
[16]>http://cpc.people.com.cn/n1/2019/1026/c64094-314 21709.html<
[17]《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
[18]《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成就》(上册),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36页。
[19]>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04/c64094-289 96580.html<
[20]>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2/15/nw.D110000renmrb_20200215_2-01.htm<
[21]>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3-09/01/nbs.D 110000gmrb_01.htm<
[23][24]>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1/01/nw.D110000gmrb_20210101_1-01.htm<
[26]>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3/03/nbs.D 110000gmrb_01.htm<
[27]>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9-06/12/nw.D1 10000gmrb_20190612_1-01.htm<
[28]>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519/c64094-317 1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