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面积分布于凉山彝区的“黑克”进入彝人的视野,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日常生活,相对于“非常”而言,是指一种“时间意义上不断重复的实践”; 在人类学视域下,日常生活是与神圣生活相对的存在,是感官能够直接经验到的社会现实, 是涵盖普通人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生活制度。“日常之用”指的就是人们感官能经验到的、可重复的使用。“黑克”在彝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食用和药用两个方面。对“黑克”的食用体现出“黑克”与彝人饮食生活的关系,对于“黑克”的食用,从过去到今天的变化折射出彝人饮食内容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对“黑克”的药用反映了彝人传统的疾病观念、医疗手段与民间对医药的使用状况。这两方面都是彝人地方性知识中生存智慧的体现。
关键词:“黑克”;食物;药物;日常之用
第一节 作为食物的“黑克”
一、彝人的日常饮食
凉山彝人的日常饮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盛大的、以补充肉类、蛋白质为主的节日饮食,一类是较为简单的非节日饮食。节日饮食主要体现在彝族最为隆重的两个节日——彝族年和火把节中,彝族年的肉食以过年猪为主,火把节则必然杀鸡吃鸡。 在非节日饮食中,彝人一般以土豆、荞麦、玉米、大米、燕麦等为主食,辅以酸菜汤等汤菜。 彝人尚酒,喜好饮酒,饮用的酒有啤酒、白酒、杆杆酒、甜酒、水酒等 。此外,热情好客的彝族人在接待客人时会杀鸡、杀猪甚或杀羊、杀牛,以食物来款待客人;而在仪式过程中,也往往会屠宰牺牲,在仪式之后煮熟,大家分而食之。在彝人社会,“黑克”既出现在节日饮食中,也出现在非节日饮食中。
二、“黑克”的食用
“黑克”的食用可分为人的食用和动物的食用。在传统生活中,过去物资匮乏,食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很稀少,“黑克”对彝人来说,是一种常吃的食物。人们一般食用“黑克”的嫩芽,即“黑克布惹”(因为长长的“黑克”会变硬,不便于咀嚼和吞咽),春天长出来的“黑克布惹”大概只有几厘米长,彝人将其摘下,連着茎、叶一起食用:
“黑克布惹”食用方法一:
原料:“黑克布惹”少许,荞麦粉适量
做法:第一步:将“黑克布惹”切成小块;
第二步:把切块的“黑克布惹”放入荞麦粉中;
第三步:少量加水至面粉中,将“黑克布惹”与荞麦粉和匀,揉成面团;
第四步:将面团压扁,装入容器;
第五步:在锅中倒入冷水,将容器放在锅中,待馍馍蒸熟即可食用。
备选方案一:
第四步:将面团直接放入冷水,煮熟食用。
备选方案二:
第四步:将面团置于柴火上,烤熟食用。
“黑克布惹”食用方法二:
原料:玉米粉适量
配料:“黑克布惹”叶子少许
做法:第一步:少量多次往玉米粉中加水,将玉米面搅拌至半干状态;
第二步:将玉米面揉成团,压扁,放入容器中;
第三步:在锅中倒入冷水,将容器放在锅中,将玉米馍馍蒸熟;
第四步:将“黑克布惹”的叶子与玉米馍馍一同食用。
“黑克布惹”食用方法三:
原料:大米、土豆
配料:辣椒面少许,盐少许,“黑克布惹”少许
做法:第一步:将大米和土豆分别煮熟;
第二步:将辣椒面和盐洒在主食上;
第三步:加入“黑克布惹”一起食用。
第三种食用方法适合人们下地劳作或放牧时采用,野外摘下的“黑克布惹”既无需切,也无需洗,可以直接咬着吃。据彝人说:“‘黑克布惹’有一点点苦,但味道不错。”就着“黑克布惹”的叶子和玉米馍馍一起吃,还能尝出一种特别的香味。
在有些彝人家中,还有按时令食用“黑克布惹”的讲究。在甘洛调研时,有彝人告诉我,他们会在四、五月份布谷鸟啼叫的时节吃加入“黑克”尖端较嫩的部分的饼,这样能保一年平安顺利。
在今天,越来越少的人会吃“黑克布惹”,因为取用不那么方便,城里的彝人又比乡下的更少吃“黑克布惹”,而今,吃“黑克阿啦”的人较多。2020年寒假期间,一位彝族朋友发来一张照片,是他和家人在家中吃火锅的场景,其中有一道菜品就是“黑克阿啦”。“黑克阿啦”除了用来烫火锅,也可以炒着吃。当然,炒菜并不是彝族传统的做法,而是比较晚近才兴起的,应该是受四川汉族饮食内容的影响。彝族朋友还在甘洛县城的菜市场询问彝族卖家和汉族卖家,彝族卖家说“黑克阿啦”吃了可以辟邪驱鬼;汉族卖家称“黑克阿啦”为“土青蒿”,说是自己家里种的,吃了能强身健体。
“苦蒿”由于太苦,彝人一般不食用,有的人则会将其作为饲料,拿来喂猪。
作为食物的“黑克”主要是“黑克布惹”和“黑克阿啦”。“黑克布惹”在彝人的生活食用中,经历了时间的变化,渐渐淡出许多彝人的“菜单”之中,被较为固定地留存于保留“菜单”——特定时段食用,这也与“黑克”的生长习性有关(春天初发),其自然属性经由彝人的食用选择,获得一种节期仪式般的社会属性。而“黑克阿啦”——汉族人所熟知的茼蒿,彝人对其食用方式(烫火锅、炒菜)的选择,看得出来也深受汉族饮食习惯的影响。这也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日益增多的民族交流所带来的彝人饮食内容的变化。
第二节 作为药物的“黑克”
一、彝人的医药概况
在凉山彝族地区,目前的医疗状况为现代主流医学与彝族传统医学并存。现代主流医学在凉山彝族地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专业层面医疗机构的设置,如卫生院和乡村医疗站的建设;一些彝族民众也会自行购买和使用西医针药进行治疗。大众层面,彝人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相当的自我治疗的经验,生病时第一时间是在家中治疗,对于药物的运用包含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一般家支内的长者都会简单的法术、咒语,而这样的治疗也仅限于家支内部,且其传承是针对家支中少部分成员。民间层面,民间医生和巫医依然存在,巫医主要指毕摩和苏尼,他们利用仪式和巫术对病人进行治疗。
彝人的传统治疗与其疾病观念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风云雷电……超自然界中的鬼、神、祖先、灵魂缺失、仇人诅咒、夫妻岁位相碰、命位中天生带的一些不祥因素等” ,都能是使人生病的原因。在过去,彝人生病时会找毕摩、苏尼进行占算,以找到致病原因,进行仪式治疗。即便是在传统彝族社会,毕摩也会使用酒、草药等对病人进行治疗,或有一些民间土方有关于药物的使用;更不用说在现代医学渗入彝族社会的今天,由此看来,彝人的治疗机制依然是“神药并用”的。 对“黑克”的使用就是神药并用的体现。
二、“黑克”的药用
“黑克”在彝人生活中是常用的药物,具有药用价值,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即可用于单方,又可用于复方;既具有医学治疗的价值,也兼有巫术治疗的意义。
“黑克”的外用有如下案例:
病症一:皮肤创伤(如砍伤、烧伤或烫伤)出血
单方:新鲜的“黑克”嫩芽少许
使用方法:将“黑克”捣碎,把汁液涂抹于创面上
疗效:止血
病症二:牙疼
单方:“黑克嘟支”(“毒”“黑克”)
使用方法:把“黑克嘟支”捣碎,敷在腮帮子上
疗效:消肿镇痛
病症三:蚊虫叮咬
复方:“黑克”,苦麻菜(音)
使用方法:将“黑克”与“苦麻菜”(音)一同舂细,敷在皮肤上
疗效:止痒消炎
病症四:皮肤生疮
复方:“黑克”,牵牛光(音)
使用方法:将“黑克”与牵牛光(音)熬煮成水,用此药水洗澡
病症五:风湿病
复方:“黑克”,十五种草药(具体不详)
使用方法:端午节时把“黑克”同其他草药煮水洗澡
病症六:背部皮肤感染
复方:“黑克”叶片,酒
使用方法:用“黑克”的葉子搓背,一边搓背,一边喷酒,待皮肤搓出小点后,用针将小点挑出
疗效:消炎解毒
病症七:较为严重的身体不适
单方:“黑克布惹”
用具:柴火,铁架,铁锅,蒸子
使用条件:其他治疗方法不奏效
使用方法:毕摩在野外搭起架子,下面生火,上面放大铁锅和清水,再放上一个蒸子,然后把‘黑克布惹’放在里面,让病人坐到蒸子上去蒸,蒸出汗再下来
“黑克”的内服有如下案例:
病症一:发烧
单方:“黑克”
使用方法:将“黑克”捣碎或磨出汁液,加水服用
疗效:退烧
病症二:过敏性紫癜
单方:“黑克”
使用方法:采集新鲜“黑克”,晒干泡水,一天喝三次
疗效:皮肤症状消失
在人类学者唐钱华对凉山彝族医疗机制的研究中,提到彝人对“赫克”土草(即“黑克”)的使用,在这里,“黑克”是彝人预防瘟疫、霍乱、麻疹等疾病所使用的药物,这个疾病预防工作有一个专门的仪式,叫“则木仪式”,在这项仪式中,“黑克”就着荞麦饼食用,被放入集体的聚餐中。这和前文提到的作为食物的“黑克”部分内容相似,或许前文所写在彝人布谷鸟啼叫的时节吃加入“黑克”的馍馍,就是则木仪式的简化和遗留。
小结
从“黑克”作为食物的日常之用来看,“黑克”最基础的作用就是作为食物进行充饥,增加彝人饮食的类别,补充膳食纤维;进一步地,“黑克”除了惯常的食用,还有特定时间节点“布谷鸟啼叫”的时候食用,在万物复苏、大地回暖的春天食用“黑克”,保一年平安无病、顺顺利利,“黑克”具有了高出食物作用的特殊含义,这既与“黑克”作为食物的功能分不开,实际上也因为“黑克”的药物作用,而在这里,“黑克”作为灵物的角色也初现端倪。彝人将食物茼蒿称为“黑克阿啦”(假“黑克”),似乎也与茼蒿不属于菊科蒿属植物暗合,但它仍是彝人对“黑克”分类下的一种。或许相比于其他四种“黑克”而言,受饮食习惯的影响(汉族人常食茼蒿),“黑克阿啦”反而更经常被食用。
而作为药物的“黑克”在彝族人的“土方子”里得到的各种各样的运用,实实在在地治愈着彝人的一些病痛。在彝人的疾病观念里,生病的根源是灵魂出现问题,或是灵魂走失了,更常见的情况是被鬼侵扰了。而灵魂不灭的观念致使彝人的医疗、草药不仅用在活人身上,也用于医治亡者,通过毕摩的念经和仪式,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受病痛的折磨或鬼怪的侵扰,这在毕摩仪式中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付来友.日常生活孕育出的神圣性——一项关于“微文物”的人类学研究[J].思想战线,2019,45(05):34.
2:付来友.日常生活孕育出的神圣性——一项关于“微文物”的人类学研究[J].思想战线,2019,45(05):35.
3:王美英.凉山彝族传统饮食习俗与文化表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5):57.
4:孙田佳,罗良伟.凉山彝族传统饮食习俗的饮食人类学解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2):289.
5:孙田佳,罗良伟.凉山彝族传统饮食习俗的饮食人类学解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2):289.
6:刘小幸著. 彝族医疗保健 一个观察巫术与科学的窗口.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04:88-139.
7:唐钱华.文化认同与凉山彝族医疗抉择机制的人类学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01):76.
8:刘小幸著. 彝族医疗保健 一个观察巫术与科学的窗口.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04:107.
张婉霏,女,1994.8.22,汉族,四川省成都市,硕士研究生,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8级,研究方向:多民族文化遗产与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