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平 刘莎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并明确规定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和全新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和总结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孩子感知到的、相对稳定的教养观念、态度及行为模式的集合。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和问题行为等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父母拒绝会对子女产生消极且持续的影响,被拒绝的儿童不仅表现出更多的抽烟,酗酒,吸毒以及反社会行为等行为问题,同时也更加容易出现抑郁,焦虑,低自尊等心理问题[2]。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但是过度保护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熟。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充满了肯定、爱心和鼓励,能够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上的安全感,从而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
(2)家庭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依据家庭所拥有经济、社会关系、政治和文化资本进行的社会阶层划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会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心理以及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这种影响始于出生之前,并持续到成年[3]。研究发现,贫困家庭青少年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等一些轻度心理问题[4]。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会经历更多不良生活事件,更多的暴露在危险和暴力环境中。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青少年还会表现出更悲观、低自尊,面对环境会缺少控制感,充满敌意,表现出攻击行为,同伴关系糟糕[5]。
(3)家庭结构
有研究认为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是负面且持久的,即使子女成年后这种影响仍存在。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和强迫、偏执等问题行为。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子女会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单亲妈妈抚育的子女具有更好的情绪调控能力[6]。除此以外, “隔代教育,丧偶式教育”等不良教育条件也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校因素
(1)学业压力
学业负担、学业压力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高的学业压力不但与焦虑、抑郁等显著相关,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和攻击行为也有较高的预测作用。对学业压力的不同应对方式会对学生身心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相比于消极应对的学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会获得更好的成绩[7]。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满足亲密感、安全感等社会性需要的重要来源,也是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同伴依恋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相关[8],好的同伴关系会给青少年带来亲密感和安全感,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会使青少年产生被孤立感,长期的孤独感容易引起负性情绪,出现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9]。此外,当前我国乃至全球的校园欺凌现象都十分严峻,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些专家认为,改善同伴关系,增进欺凌和被欺凌学生之间的理解,让欺凌学生深刻体会欺凌行为对同学们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伤害,是防治校园欺凌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社会因素
(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拥有的、来自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可以为个体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正向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提高自尊与自我效能感[10]。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消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缺少社会支持不仅会导致一系列的情绪问题,还会降低共情能力,导致不道德行为或道德推脱的产生。
(2)网络成瘾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脑科学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导致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11]。网络成瘾者的认知控制能力会受到损害,因此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且,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与精神障碍可能存在双向关联[12]。一方面,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更多的通过网络来缓解自己的症状;另一方面,网络成瘾会进一步放大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加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二)对策与建议
(1)重视心理辅导,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首先学校、老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鼓励老师多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师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老师的专业水平;第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2)积极展开净网行动,开启青少年模式。中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好奇并且缺乏自控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进而出现不良行为,如偷家里的钱打赏主播,模仿暴力游戏等。积极展开净网行动,开启青少年模式可以减少中小学生与不良信息接触。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塑造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要适度,应给他们单独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此外,家长应当给予子女更多的积极关注与鼓励。
(4)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如医疗系统、社区服务等。将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严密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管系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Abubakar, A. , Vijver, F. , Suryani, A. O. , Handayani, P. , & Pandia, W. S. . (2015).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urban indones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Family Studies. [2]Khaleque, A. . (2013). Perceived parental warmth,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personality disposition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2(2), 297-306.
[3]張卫, 李董平, & 谢志杰. (2007). 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 104-112.
[4]王雪梅, & 陈奇. 贫困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2(4), 6.
[5]徐夫真. 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师范大学).
[6]田国秀, & 胡蝶. (2013). 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媒体形象:偏见与纠正. 人文杂志, 000(004), 117-123.
[7]Mantzicopoulos, P. . (1990). Coping with school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employ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coping strategi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7(2), 138-143.
[8]连帅磊, 孙晓军, 田媛, 闫景蕾, 牛更枫, & 童媛添. (2016). 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的影响: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5), 1116-1122.
[9]王明忠, 付聪, & 周宗奎. (2015). "大五"人格、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05), 53-58.
[10]冯志远, 万鹏宇, 黄琴, 黄霞妮, 徐明津, & 杨新国.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网络欺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32(1), 5.
[11]Zhou, Y. , Lin, F. C. , Du, Y. S. , Qin, L. D. , Zhao, Z. M. , & Xu, J. R. , et al. (2011). Gray matter abnormaliti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a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79(1), 92-95.
[12]付伟男, & 郝加虎. (2019).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精神障碍研究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 040(004), 63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