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昆
摘要: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小学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面对法治新课程、新教材,教学质量受到了国家和基层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做一线教师对道法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我们要明确课程的性质,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教材本质特征,做到心里有课程标准,心中有学生。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尝试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以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我联系社会生活给教材补充时事新闻,指导分析法治问题;关注学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学法用法。努力指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让法律为学生幸福而美好的人生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法治教育;法治教学方法;法治护航
小学法治教育属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对小学生法律素养层面的教育,而非法律专业知识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总体上要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为重点。
法治教育,是观念形态的教育,而小学生大都是形象思维多于逻辑思维;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接受法治教育观念的意识。课堂教学只有教学,我们做到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关注社会时事新闻去寻找到教学的突破点;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培养法治观念
有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样,如果平时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那么课堂效率事半功倍。有趣的学习体验可以让法治教育不仅进教室、进教材、还会进学生头脑。课堂教学我设计趣味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去体验、去好奇,这是一种进化学习机制,促使学生通过兴趣探索获取知识。
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逻辑性强、过于抽象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法律内涵。养成法治意识。如:道法课《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学生都和花草打过交道,和花草树木有过合影,发生过故事。但由于年龄特征,学生对花草树木多停留在表面上的感性认识,真正仔细观察,认真探究的不多。他们喜欢花草的美,却未必懂得呵护花草。对于花草存在的潜在危险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另外他们虽然愿意亲近大自然同自然界有一定共在感,但真正通过自身劳动来绿化家园的少之又少。为了指导学生爱护树木,我合理利用媒体资源将原本一些抽象、不易感知的内容以声、视、图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课中我用教学视频呈现琅琊山上古树损坏这一教学视频,观看视频后我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损坏古树的行为如何,学生交流汇报的时候指导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损害古树触犯了《国家文物保护法》,人人都应该爱护和保护文物。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法》爱护花草。我还设计有趣的体验活动,是让学生眼、用耳、用自身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心理学家将人的体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体验、另一种是间接体验。这一课中,就有设计这两类有趣体验活动。比如: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摸一摸新鲜玫瑰花的花刺坚硬刺痛,闻一闻香水百合花的花香就是属于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对事物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赏花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从而达到学会与自然界的花草和谐相处。课中,我还让学生观赏各种花儿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觉花儿草儿的美丽从而让学生获得对花草的间接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小学生文明习惯和法治教育重要性,所以教学通过有趣的体验活动理解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爱护社会资源养成良好习惯。
在心理学家看来,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动力,只有人们本身对一些事情感兴趣才能更好的去做这件事,才能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相反如果人们对一件事情提不起来兴趣,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这件事情的完成率。所以思政课堂我们要巧用学生兴趣点,培养学生形成法治观念。
二、关注社会时事新闻 寻找教学突破
道德与法治是与社会热点息息相关的,每天我们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热点。 这些社会热点或多或少都与道德和法治有一定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一关系,从社会热点新闻着手,帮助学生解读教学内容。
课前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展示我与法律同行的时政新闻。学生课前收集时政的新闻,让他们进行“一周时政”汇报。学生可从身边的法律时政信息着手,收集并整理有关时政信息,在课堂上与小伙伴一起分享。
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人民代表为人民》第三课《我们是场外“代表”》,需要了解公民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内容和方式;懂得参政议政是公民应有的权力,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能有意愿并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树立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责任意识。课堂上选择有争议的社会新闻,训练学生来发声。我选取了一位公民因为银行机器漏洞取走十七万的新闻事件,让学生交流被判无期徒刑的合理还是不合理。学生通过自由辩论来学习为社会现象发声。
在教学《信的旅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自觉遵守通信规则的意识和行为,我先出示了一个小新闻:“小明是个集邮爱好者,一天他发现同桌的桌面上有一封信,是从外国寄来的。这时课室里没有其他同学,他就赶紧把邮票撕了下来,接着若无其事地到室外活动。”然后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小明的行为对不对?学生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违法行为。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明辨是非,在此基础上我拓展延伸,指導
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有关规定:每个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得隐匿、毁弃或者非法拆看他人的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的权利。通过案例分析,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侵犯了公民通信自由的权利,情节严重,构成了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这样的案例分析,对学生起到了警示警戒作用,使学生的法治观念得到提高,增强了法治意识。
法治课堂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才会使我们的思政课堂质效并举,更“有底气,长灵气”。
三、关注生活的需求点 养成守法行为
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法治教学目的是解决学生人生活世界的问题,让学生过高质量生活。在课堂中,我们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帮助学生养成法治行为。
在道德与法制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二课时中《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一课中,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达成懂得宽容是仁爱重要的表现,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古代,我国一直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个”。虽我们强调构建和谐仁爱的社会关系,然而我发现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而且据有关调查学生在校园欺凌后50%的学生在遭受欺凌后并没有告诉家长、老师和同学。他们因为害怕同伴排斥渴求依附于强势群体,即使合法权利受到损害也要放弃自我而做出顺应。为了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生活实际的需要,我先学生引入《将心比心》经典视频故事感受美德,帮助学生认同用仁爱之心对待同学的观点。又请学生表演孔子以仁待人的情景剧,为学生搭建发现自我、审视自我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儒家仁爱文化。知道仁爱不仅是美德的体现,也是一种优秀的人格修养。除了仁爱教育,我还给学生补充了2016年我国出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告诉学生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指定了专门的法律,以跟有效的方法保障未成年人。提出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和行为方式。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我把全部的教育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则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在法治教学中我我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需要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我因学定教,帮助学生养成法治行为。
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小学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面对法治新课程、新教材,教学质量受到了国家和基层社会的高度重視和普遍关注。做一线教师对道法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我们要明确课程的性质,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教材本质特征,做到心里有课程标准,心中有学生。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尝试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以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我联系社会生活给教材补充时事新闻,指导分析法治问题;关注学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学法用法。努力指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让法律为学生幸福而美好的人生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罗生全.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教育之道[J].中国德育,2018(0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