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多能性拓展干细胞技术获突破
日前,由内蒙古赛科星家畜种业与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生物遗传学家李喜和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找到不依赖外源基因的牛多能性拓展新型干细胞的诱导关键技术并揭示了其生物学特性。
研究证明,新获取的拓展多能新型牛干细胞遗传特性稳定,可通过细胞核移植重新构建克隆胚胎,由其诱导再生出次代牛新型干细胞基因编辑效率可达22.9%,这对于干细胞家畜生物育种与临床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研究人员已采用该项新技术建立了TOP遗传品质的种质奶牛干细胞系统,并在伊利集团牧场开展奶牛生物育种开发应用。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新钥匙”找到
日前,华中农业大学玉米团队联合国内相关团队运用基因组大数据、机器学习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开发出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新钥匙”。
研究团队以我国育种中常用的24个玉米骨干材料,用10多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玉米人工合成CUBIC群体。专家表示,通过数学模型决策鉴定杂种优势基因、寻找性状改良基因的最优组合模式,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优异变异,有望精准实现育种材料的千里选一、万里选一,将极大降低育种成本、加速育种进程。
大豆雄性不育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近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联合国内优势科研机构,成功克隆了科學界孜孜以求50年而不获的大豆雄性不育基因公式,为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研究为提高大豆雄性不育ms1轮回选择群体的育种效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导入雄性不育性状、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技术减少土壤农药污染
农药对于治理农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但持续降雨天气不利于农药防治病害。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制备出一种高粘附性的纳米凝胶材料,能够有效控制雨水条件下农药有效成分的流失,减少土壤农药污染。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孙现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备出纳米尺寸的水凝胶。采用纳米凝胶技术制备的农药喷施操作简便,在连续阴雨天气下能够降低雨水冲刷所致药物流失比例,提高药物的使用效率,减少土壤环境污染。此外,凝胶材料安全无害、可降解,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药使用的安全性,为新型绿色农药制剂的开发和多功能农药的应用提供新策略。
Bt工程菌助力害虫绿色防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杀虫剂创制与应用创新团队与生物公司联合研制的Bt工程菌G033A可湿性粉剂,可以同时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特别是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展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害虫的绿色防控和化学药物的合理减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表示,在当前农业害虫危害越发严重以及人们对于高质量绿色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形势下,G033A工程菌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G033A工程菌作为一种高技术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将在国内外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害虫中发挥重要作用。
木薯单体型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获揭示
近日,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和品资所联合福建农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13家单位,绘制了木薯栽培品种SC205(华南205)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和单体型基因组图谱,揭示了等位基因表达分化规律及其对木薯重要性状的影响,以及基因组高杂合的进化驱动力等重要科学问题,为木薯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该研究深化了对木薯双等位基因变异遗传基础的理解,为利用双等位基因创新木薯和其他高杂合作物育种策略提供了新见解。
中国热科院便携式电动割胶刀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日,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牵头完成的“4GXJ系列便携式电动割胶装备”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成果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装备结构设计具有创新性,性能优良可靠,割胶效果优于行业标准要求,是世界割胶工具的重要变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4GXJ系列便携式电动割胶刀采用对称切割刀片和特殊拱桥型限位导向器,能够根据胶工割胶习惯和生产需要,进行新开割线、水线,高低线、阴阳刀割胶和推割或拉割,实现了割胶深度和耗皮厚度精准控制,减少耗皮量,延长橡胶树生产寿命。
我国科学家发现非洲猪瘟基因Ⅱ型自然变异流行株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称,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在开展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监测及病原学研究中发现,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了非洲猪瘟基因Ⅱ型自然变异流行株,但该病毒流行株呈低致死率。
研究发现,我国田间至少存在4种以上的低致死率非洲猪瘟基因Ⅱ型自然变异株。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可能已在田间猪群中流行,造成持续的感染、慢性病程甚至死亡,给非洲猪瘟早期诊断带来很大障碍,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带来全新的挑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尽快制定和采取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