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忠
(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昌邑 261315)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年所产生的粮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农业的变化不断发展,小麦的产量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依旧难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会降低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给种植小麦的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要提高农民对小麦病虫害的了解,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预防并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病率。
小麦条锈病属于锈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时间长的病害,会导致小麦的产量减少,严重时甚至可能使种植农民颗粒无收。小麦条锈病的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小麦的叶片上,感染部位成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呈条形状排列,孢子堆较小,沿小麦的叶片排列成条斑状,逐渐出现粉状物。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条件叶片过于湿润,周围的环境温度在5~15℃之间最适合条锈病孢子的发育,在气温低于0℃时会影响孢子的发育,小雨以及雾气重的天气对条锈病的孢子发育起到促进作用。条锈病的发病速度以及数量是由小麦生长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决定的,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迅速感染小麦的叶片。
白粉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属于真菌性病害的一种,也是一种发病率高的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在感染白粉病以后,小麦的叶片会出现白色的斑点,逐渐演变至白色霉斑,颜色也会渐渐转变为灰白色,叶片表面覆盖一层白粉,会随风飘散到周围,叶片会逐渐枯死,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部位,也会感染致小麦的其他部位。白粉病的产生时间是每年的4月份,气温的逐渐升高会导致白粉病的加重,从而给小麦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所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孕穗期、抽穗期以及扬花期,感染小麦赤霉病会在感染部位呈现出粉红色的霉菌层,小麦赤霉病会使小麦枯萎死亡,茎秆部位也会发生腐烂的情况,导致小麦枯萎,降低发芽率,使小麦的出粉率降低,影响小麦的价值,感染赤霉病的小麦携带毒素,人类与动物食用会导致急性中毒。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因素有很多,小麦种子带有病菌,生长环境排水不畅也会使小麦赤霉病发生。
小麦根腐病主要是由禾旋孢腔菌导致的,是一种真菌类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土壤过于干燥和潮湿的条件下,在小麦幼苗期发病率较高,小麦患病以后,感染部位会出现灰白色的菱形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出现白穗以及青死,对小麦的产量产生更大的影响,小麦根腐病可以在其根部越冬,一旦生长环境的温度过高土壤湿度增大,就会大大提高小麦的发病几率。
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早期在叶片上或基部叶鞘内外吸食汁液导致麦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后期集中在穗部刺吸汁液导致千粒穗严重下降大大影响产量和品质。
小麦红蜘蛛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性很大的害虫,一旦被侵害导致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以成虫、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并使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期麦叶变黄、麦株生长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对产量影响很大。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即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也是预防病虫害的措施之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经常发生病虫害的条件以及发生规律等因素进行分析与考虑,合理选择小麦的品种,优先选择适合种植环境、抵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将优质品种与防治病虫害的具体措施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更好地促进小麦的生长。搞好良种良法配套,不同的品种栽培特性是不一致的。一个优良的品种还要采取相应的技术以满足生长的要求,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增产能力。主要做法有:根据品种的分蘖特性和成穗率进行合理密植,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基本苗可少些,反之可多些。茎秆粗壮、叶片长宽、穗型较大、株型松散的品种,群体结构指标宜小些,反之宜大些。早生快发、抽穗早的品种,早春肥水宜相应提早;起身拔节和抽穗晚的品种,春季肥水可适当延迟。
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小麦种植上的经验在不断积累,在播种要注意还不能只播种一种小麦,要同时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播种,对种植面积进行合理规划,从而降低小麦病虫害的感染面积,增加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更要特别注意病虫害发生频率高以及受害严重的小麦种植区域,根据情况来制定单独的种植方案来进一步防治病虫害,提高当地小麦的产量与质量[1]。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种植小麦的农民需要科学的防治方案,对小麦种植的每个时间段都做好防治措施。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小麦的播种期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时期,播种期的防治工作主要针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治工作,要加大对土壤保护的力度,同时抵抗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害。在小麦的返青拔节时期,要保证土地肥沃和水分充足,也要控制田间野草的生长,在这三种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对病虫进行农药处理,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在防止过程中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小麦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逐渐提高小麦的抵抗能力。
在小麦孕穗时期,赤霉病、麦蚜等为主要的病虫害,对于麦蚜的防治可以采取保护麦芽天敌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害虫的数量,还可以使用药物来对田间的麦蚜进行消灭,在防治的过程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防治,采用杀菌剂和灭虫剂交换使用的方法来达到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在小麦的灌浆期,白粉病、麦穗蚜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病害,有关于麦穗蚜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 g或25%噻虫嗪水分散剂3 g均匀喷洒在田地里进行杀虫处理,但如果害虫与天地的比例可以达到1:130的比例则不需要进行药物防治措施[2]。
根据我国多年种植小麦的经验发现,在小麦播种之前先进行整地工作也可以进一步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在耕地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扩大土地耕种的面积,从而使土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此来保证土壤的质量,通常情况下耕种的土地要保证每三年进行一次深耕,来保证土壤的肥沃,可以使小麦的根茎在生长时扎得更深,对于提高抗病虫害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并且要保证在小麦播种之前,要保证种植小麦的土地足够平整与密实,种植的土壤也要保证细腻,在耕地的过程中要尽量耕种的深一些,会有利于小麦吸收土壤里的养分。还可以把秸秆回收利用的地方进行深耕,将田野上的秸秆进行粉碎处理,使用农业机械将秸秆埋入土地中,以此来加强种植小麦土壤的肥力,与此同时,在耕地前施有机肥5 000 kg/667m2,纯氮9 kg/667m2,P2O511.5 kg/667m2(按P2O5折算为25 kg/667m2磷酸二铵),K2O 7.5 kg/667m2,硫酸锌1 kg/667m2,缺硼的地块用硼砂0.5 kg/667m2。为土壤的肥沃增添了保障。
在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农民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用药,才能更大程度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作用,化学药剂作为防治病虫害的一大措施,使用不当就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伤害,农药残留还会污染环境,因此要根据小麦所感染的病虫害进行合理用药,争取用最少的农药量来解决病虫害的问题。最好的防虫害时机在小麦的播种期,这个时期的小麦特别容易受到金针虫、纹枯病等病虫害感染,农民在小麦的秋波时期可以通过羟锈宁、多病宁、纹霉净三种药剂来进行配药,要注意掌控药剂的比例关系,分别是15%、25%、33%,最后在拌种的过程中按照0.3%的用量来进行添加,最后将种子进行播种,这种防治手段对于小麦病虫害有着极高的防治效果。安全是农药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在防治期间要注意不要盲目用药,要根据科学的配方来进行农药的使用,了解病虫害的防治内容,根据小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高效的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并根据农药的使用安全期来合理的采收小麦[3]。
为了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就要在小麦耕种时,了解小麦主要常见的病虫害,在种植小麦时,认真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品种,选择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利用科学手段来进行施肥,针对不同病虫害的产生原因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性手段,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做好防护工作,以此来减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率,提升小麦的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