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梅
(舒兰市小城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舒兰 132606)
玉米瘤黑粉病也称为玉米黑粉病,在我国黄海、淮海地区、东北地区均是玉米种植面对的主要病虫害。瘤黑粉病对我国主要的玉米生产地区,例如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能够看出,2018年我国玉米病虫害出现的面积为180万m2,未出现集中发病的区域中单位面积的患病玉米为15%~20%,单位面积的减产频率为10%~15%,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种植事业发展。
玉米瘤黑粉病在其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可以传播和发生,但是感染阶段主要在玉米的抽穗环节,也就是幼嫩组织中。在玉米抽穗前的10~14天发病较为常见,在抽穗阶段的茎、叶、叶鞘、雌穗、雄穗和气生根均会受到病毒影响,病变位置的典型表现为肿瘤,病瘤的颜色在初期为银白色,有明显的光泽[1]。病瘤内部有白色汁液,生长速度迅猛,对着玉米生长阶段能够冲破苞叶而外露。在此之后,病瘤的表面颜色逐渐变暗,其中略带紫红色斑点,内部由白色转化为黑色。当病瘤中的水分降低之后,则能够看出其中包含着大量灰黑色粉末,也就是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
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苗期发病常在幼苗茎基部生瘤,病苗茎叶扭曲畸形,明显矮化,可造成植株死亡。成株期发病,叶和叶鞘上的病瘤常为黄、红、紫、灰杂色疮痂病斑,成串密生或呈粗糙的皱褶状,在叶基近中脉两侧最多,一般形成冬孢子前就干枯,所以多不生黑粉,茎上大型病瘤长生于各节的基部,多为腋芽,受侵染后病菌扩展,组织增生,突出叶鞘而成。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种子上粘附的冬孢子对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在春夏交接时间,温度与湿度对玉米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病菌滋生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在病菌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随着降水和风落在新生的玉米嫩芽上,遇到水分之后能够快速萌发,侵入玉米的生长组织内,当病瘤形成之后再次感染其他玉米[2]。
玉米地多年连作,田间积累大量冬孢子,则发病严重,玉米收获后立即翻耕,有利于降低病原菌数量和成活率,因而较不翻地发病轻。玉米瘤黑粉病并不存在休眠期,但是在萌发和传播阶段需要良好的传播环境,温度和湿度都应当保证在较为舒适得到区间。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温度、湿度、降水、施肥等工作会造成玉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或者是受到恶劣天气影响的情况下,玉米表面出现明显伤痕,也会为病菌传播穿件通道,加重病虫害发生。
在玉米收获之后,瘤黑粉病菌隐藏在秸秆、土壤中度过冬天,第二年春天,在温度适宜的阶段,约为23~26℃,残留在土壤和秸秆中的病菌则会出现二次萌生,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这两种物质在降水、大风环境下在玉米田间随意飘动,落在玉米的幼嫩组织或心叶叶旋内,加之春季里丰富降水的帮助,会出现二次萌发,由玉米的伤口入侵到组织中,生长为病瘤。在病瘤生长成熟之后破裂,随着气流变化和降水传播,继而影响单位玉米田。
在玉米抽穗前后极易遇到干旱环境,并且难以保证蓄水箱充分,造成玉米生长环境干旱,有助于病菌侵入和繁殖,在抽穗前后患病秧苗数量出现高速增长。在玉米抽穗15天之后是瘤黑粉病的高发阶段。
在春季、冬季交接阶段、夏季干旱少雨阶段,对玉米生长均是十分不利的,但是却有助于瘤黑粉病菌生长。而在以上阶段过去之后,我国绝大多数区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水天气,玉米田地间的环境十分湿润,瘤黑粉病毒萌发、浸润条件优越,玉米感染数量也会有所提升[3]。
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中出现连坐田面积增加,土壤病菌数量和种类逐渐上升现象,造成玉米感染病虫害的几率与日俱增,玉米田间发现病虫害的情况十分严重。一部分玉米种植用户为了提升玉米产量,增加了玉米播种的面积,单位土地中的玉米种植数量不断加深,秧苗之间的密度加大,田地之间的透光度较弱,影响玉米吸收阳光和养分。玉米种植密度提升,造成其生长环境中的湿度较大,为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创造了条件。并且,一部分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了计量较大的化肥,造成玉米组织柔软,为病虫害创造了天然的温床。一部分农民对田间长时间堆放的秸秆没有有效处理,其中一部分已经出现病菌感染现象,大量孢子携带者细菌在田间地头飘散,形成二次感染[4]。
随着我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中对玉米需求量不断扩展,大量农户在种植阶段过于重视玉米品种、生产量,而忽视了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造成玉米种植阶段极易出现病虫害。根据笔者在多年工作中得出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华北地区,玉米种植出现瘤黑粉病的几率为2%~4%。
4.1.1 使用先进的耕作技术。秸秆全部覆盖还田简称“秸秆全量还田”。指的是在秋季机械收割玉米之后将废弃的秸秆全部覆盖玉米种植地表,第二年春天稍作处理之后就能够直接播种,这种措施对土地养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适时进行苗期深松同时配合高效植保,秸秆全部覆盖还田是处理秸秆的最好的途径。
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技术。常规情况下的垄作距离是65 cm左右,而宽窄行交替则将其扩张为90 cm、40 cm两种。窄行玉米进行施肥时需要同时进行深松,秋收阶段需要将高差保留在40 cm。与此同时,用条带旋耕机对宽行进行旋耕,达到播种状态,窄行上秸茬自然腐烂还田。
4.1.2 选择优质的玉米品种。选择优质的玉米品种能保障玉米的稳产和高产。具体选种时,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情况和种植需求,选择能够符合区域发展的玉米种类。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耐碱性、适应能力、抗寒、抗寒、颗粒饱满、且无明显病虫害的玉米品种。
4.1.3 实施科学的种子处理。在玉米选种之后,需要进行晾晒处理、搅拌处理,以保障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以及较强的抗病虫能力[5]。晒种时,需要选择风速较小、天气晴朗的时间,晾晒时间需要保证在2~3天之间,晾晒过程中需要定时翻动种子。在搅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观察玉米种子是否存在明显的病虫害,选取针对药剂。
化学防治是指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选取适宜、有效的玉米病虫害防治农药减少病虫害,如敌敌畏、杀虫双、杀虫单等。该方法使用较多,能更好地控制病虫害。
具体来说,在播种前要使用化学方法对种子进行包衣,以更好地保护种子。在出苗之后,使用药剂,抵抗病虫害。在使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注意观察和检测,在虫害初露苗头时及时运用合理、适量的化学药物加以干预和治疗,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玉米瘤黑粉病指的是玉米的生长系统被影响,在病毒防治方面,化学防治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主要是使用200 mL粉锈宁乳剂,浓度为20%进行拌种,拌种的计量为50 kg,或者是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使用计量为1:0.5。或者也可使用玉米种衣剂包衣,在建立玉米防治措施之后进行播种,进而能够有效减少玉米出现病虫害的几率[6]。
大部分玉米虫害都是不及时防治与管理导致的。物理防治病虫害,就是指通过处理玉米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科学预防和控制虫害。为此,在正式种植玉米之前,需要详细研究区域内经常出现的玉米病虫害,以及病虫害出现的规律、天敌等,全方位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常见的病虫害如玉米蚜虫的病发具有较大的规模,经常会以黑色片状吸附在玉米叶片或者玉米茎部位,其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对玉米的正常生长影响极大。因此所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使用生物形式进行病虫害治理,向玉米地投放一些病虫的天敌,在维持良好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病虫害防治工作。其次,在玉米种植位置周围种敌物喜欢吃的有益杂草,进一步增加稻田内害虫天敌的数量。
在玉米实际栽培的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栽培技术方案,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要灵活运用栽培技术,选取科学的种植模式,更好地进行玉米栽培处理。且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病虫害的分析与预防,将控制作为辅助工作,从而保障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