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飞
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论意义和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时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成果。由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党领导人民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工业化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但存在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式工业化和中国式工业化、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区分。围绕着这些抉择,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之所以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西方列强,就是因为西方列强处于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阶段,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和封建社会阶段。作为工业化成果的工业文明是一种中性力量,是领先于农业文明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是领先于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但是,资本主义的文明创造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建立在“羊吃人”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通过经济榨取和军事侵略等方式把一切民族都卷入工业文明,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因此,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道路。我们坚持重点和全面的统一,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力求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坚持秩序和活力的统一,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力求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我们坚持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不断实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力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明确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构成。
为了顺应现代化发展浪潮和避免传统工业化弊端,我们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向良性互动,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条件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以跨越式发展的方式系统吸收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一切精华,推动文明形态持续演进。显然,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方面和基本规定,要求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文明要素的系统构成,指明了文明形态的演进方向,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一个自然发生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自觉创造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开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启和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指南。
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坚持以物为本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坚持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方方面面,我国现代化既坚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坚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党坚持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必须将人的现代化上升为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来实现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以人民为中心内在地要求实现各种文明要素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这样就明确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按照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我国现代化必须成为人民群众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的伟大事业。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保证共有提供了经济基础。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了共建和共治。我们始终坚持全面共享,坚持让全体人民共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坚持保障全体人民在各方面的正当权益。这表明,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制度依托。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的重要主题。西方现代化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我国现代化必须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突出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其核心内涵。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与经济财富、社会财富的统一,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的途径。实践表明,绿色化和生态化能够实现统一。绿色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又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这样就指明了现代化发展的永续方向。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为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此前提下,我们始终坚持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统一,始终坚持发展全过程民主。这种民主最具广泛性、真实性、有效性,超越了资本主义民主,推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制度体系是政治发展道路的体现和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分层次、多领域的结构体系。我们坚持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政治制度和体制统一起来。同时,我们坚持把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制度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制度体系适应和促进现代化,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完善了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我们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治理保障。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其中的最大优势,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例如,我们党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出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中央环保督察等党内制度和法规,完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这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的重要特色和显著优势。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也是我国的显著制度优势。正是因为具有这一显著制度优势,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下,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文明成果和根本制度保障。
人的发展需要身心平衡,社会发展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大力推进文化现代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力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支撑。
我们坚持以综合创新的方式实现文化现代化,努力将古往今来的一切优秀文化要素融会贯通,以生成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文明。这主要涉及中华文明、西方文明、马克思主义三种资源,但首要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关于文明问题的科学理论。从文明基础来看,文明是由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成果,工人阶级是文明发展的实践主体。从文明形态来看,按照技术进步尺度,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在技术社会形态上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发展阶段。在资本文明二重性激化的社会矛盾的基础上,人类最终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新文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文明要素来看,按照社会结构领域划分,文明系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构成的整体。在总体上,文明是一个整体的进步过程。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通各种文明资源。
就中国文化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天人合一”“中和位育”“民胞物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先进理念,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资源,可以增强我们对抗西方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必然会在交流互鉴的基础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历史”的发展会导致“世界的文学”的产生。我们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大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适宜的国际文化环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可见,我们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理论指引、制度保障和精神力量,具有普遍的发展观和文明论的双重意义和双重价值,不仅昭示着现代化的普遍未来,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来看待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坚持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觉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