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宇
(中山善栽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中山 528400)
秸秆还田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与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以及土壤环境的改善等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对秸秆还田的实施要点与方向进行进一步探究,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
掌握秸秆还田形式有利于节约农业工作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对后续土壤改良的稳步开展也有推进作用,是提高农作物生长水平的基础环节。如直接还田形式就经常被应用的土壤环境改良中,因为其人工成本少且作业形式简单等特点受到了很多农户的认可与应用。而间接还田形式具有较强的降解性质,对提高农作物生长速率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氨化技术对秸秆原料进行处理后能降低其中的纤维素,这样土壤就能更充分的吸收其中营养元素,实现土壤肥力提升的同时助力农作物的高质生产。
土壤的物理性状主要体现在农作物养分的吸收情况和根部的生长情况上,当土壤的物理性状较强时,内部环境中的组织结构、含水量以及团聚体都能超过正常要求,能为农作物提供优质的生产环境。而将秸秆还田应用到农业工作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土壤的物理性状。如土壤中的微团聚体量就能在秸秆还田的应用下有所减少,而大型和中型的团聚体量则能有所增加,这样土壤肥力和水稳定性就能根据团聚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土壤结构的强化。但是,秸秆还田不是对每个季节下土壤的物理性状都有正面影响,如春季期间处于湿润地区的土壤环境就很难通过秸秆还田来改善其物理性状,而干旱地区下的土壤则可以在秸秆还田下维持水分,为需水量较大的农作物提供可靠的水力支撑。
土壤的化学性状则体现在肥力上,是供应农作物各项元素的重要载体。科学利用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矿化物质不仅能得到有效分解,碳含量也能逐渐趋于平衡状态,帮助土壤提升其内部的化学性状。由于化学作用下,秸秆还田的分解作用会随着矿物质的减少而出现弱化现象,所以农户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土壤环境以及土壤肥力等控制好秸秆还田的用量与时间。除此之外,农户还可以通过秸秆还田与化肥结合应用的形式来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磷元素和钾元素,保证土壤的酸碱性符合所选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因为有些农作物在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钾肥,但部分农户会因前期准备不充分或经济条件受限等而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投入足够的钾肥肥料,所以可以借助秸秆还田方式来顶替钾肥。这样不仅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又降低了农户的成本消耗。
土壤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对反应土壤内部环境状态以及肥力特征等有很大作用。当微生物群落因自然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受到破坏时,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也会受到间接影响,使得农作物在活性性质不高的土壤环境下难以进行良性生长,降低了其后期的品质和产量。将秸秆还田应用到土壤微生物环境的维护中,一来能提高土壤中酶类物质和菌类物质的数量,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提供保障,二来则能增加碳、氮元素的含量,实现肥料与土壤的充分融合。但有些农作物单靠秸秆还田所改良的土壤微生物环境还是会在生长上受到一定阻碍,所以要在肥料和菌剂的配合应用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活性物质的价值。当然,农户要在专业微生物检测团队的协助下制定妥善的秸秆还田方案,以免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和性能。
农作物的发育和生长需要大量营养物质或肥料的支持,但辅助物料的过度消耗和使用不仅会增加农户的经济压力与负担,有时还会影响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因此,很多农户会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来实现经济成本的节约,并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更自然的培育条件。小麦和水稻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对土壤环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还对肥料的使用有很多条件限制。如水稻、小麦在生长期间都需要有足够的氮元素作为支持,针对大面积的稻田和麦田,氮肥的大量使用会给农户带来成本上的困扰,但是通过秸秆还田技术除了能起到良好氮素补充作用,同时还能实现废弃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优质小麦和水稻的高效生产。另外,部分地区的冬小麦会在秸秆还田下得到更有效的生长,是增加农作物自身干物质含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秸秆还田的应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促进作用,也是提升农作物质量的有力武器,需要农户根据农业种植规律与种植目的等选择合适的秸秆原料。根据相关农业案例显示,有些农户会选择玉米秸秆作为秸秆还田的原料,并在不同播种期针对单独秸秆还田作业,以及秸秆还田与肥料配合作业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仅用秸秆还田来开展的农业活动,其农作物后期产量要高于化学肥料参与下的农作物产量,提升量最高可达30%以上。不仅如此,有些农作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也会因秸秆还田的影响而有所增加,对提高作物整体产量有很大帮助。由于不同形式下的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应用特点,如粉碎且氨化后的秸秆材料在利用价值上就高于普通处理后的秸秆原料,再加上适量硫酸钙的混合使用,更能展现出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效果。
要想让秸秆还田在农业工作的开展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与价值,为农作物的稳定生长提供保障,那么农户就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中入手。第一,农户要对秸秆还田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如恶劣气候、地质灾害或病虫害等来制定出妥善的应急预案,以免降低秸秆还田的落实效果。第二,农户要将因地制宜理念与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机结合,除了要在作业前做好所在地的土壤环境勘察工作,还要对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管护要点等有所明确,以免秸秆还田时选择了错误的原材料,或没有按照规定的用量来进行培育处理,影响了作物的产量。第三,农户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秸秆还田方式,如对秸秆原料有较高要求的农业工作,就可以采用间接还田方式。
因为农业工作会受区域环境内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生物条件等的影响而展现出不同性质的作业活动,使秸秆还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为了提高秸秆还田的实施效果,避免人力及物力资源和过度消耗,很多农户会通过使用配套技术来强化秸秆还田整体水平,如施肥技术的配合应用就能有效提高秸秆还田在不利环境下的利用价值。部分平原地区在进行冬小麦种植作业时,农户会将氮肥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进行配套应用,一来是为了缓解冬小麦氮元素的需求压力,二来则是为了提高秸秆资源与肥料的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农户要根据秸秆还田的实施情况对氮肥的投放量有所把控,通常控制在投入200 kg/hm2的氮肥来配合秸秆还田技术,具体数量还要根据农作物氮含量的需求决定。
有些农业工作者会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秸秆还田的实施与研究中,而忽视了后期效果评价的重要性,使得秸秆还田的应用水平一直得不到宏观上的提升,给农户增添了无形的负担。所以针对秸秆还田效果评价内容,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中提高重视。首先,要基于秸秆还田来对农艺及栽培技术的应用进行效果评价。如在同一种农作物上使用不同的栽培技术后,要对农作物的品质进行效果评价,从而为日后的培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根据秸秆还田的动态监管信息可以为效果评价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参照,以此来提高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为秸秆还田方案的改良提供正向引导。最后,在效果评价期间,农户可以及时发现培育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和实施难点,来为秸秆还田与培育技术、施肥技术以及灌溉技术等的协调应用进行及时调整,防止农业经济损失问题的出现。
在国家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下,很多地区的农户在开展农业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对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与落实提高了重视,还会对该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形式等进行了充分学习,以此来发挥技术手段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对于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和阻碍因素等,农户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及防控方案,从而为农作物质量与产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相信在未来发展中,更多高效的土壤改良技术会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管理中,为农业领域的良性发展注入宝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