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影响分析

2021-12-26 19:27:42李亚雄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农户经营

李亚雄

(兴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兴和 013650)

0 引言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得土地在农业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动力,扩大农村经济活动生产范围,确保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1 土地流转概述

1.1 含义

农村土地流转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是指导农业农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制度,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其基本内涵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保证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变更的基础上,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进行合理转让,转让过程中,要以国家法律和地方相关土地法规为标杆,采取依法、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将农村土地进行转让,转让对象分为其他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二者通过对土地的生产、经营及使用,提高农村社会土地实际利用效率,以此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

1.2 根本特征

农村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期间,根据农村土地生产经营现状以及土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结合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要求,逐步贯彻并落实土地生产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工作,并针对土地流转的具体形式,分析土地流转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 形式多种多样。农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过程中,因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存在差异,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开展期间,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在不断转变,逐渐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现土地出租、土地转包、成立土地生产经营合作社等现象,丰富土地流转工作形式,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增加农户及农村土地生产组织的经济收入。

1.2.2 规范过程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工作制度的实行,当代农村在进行土地流转期间,为维护良好的土地流转工作秩序,农村推动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制度,不断优化土地流转手段和具体工作流程,强化土地流转工作相关规定,落实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包括土地租金标准、土地租金支付等工作在内的土地流转工作内容,指导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工作,同时,部分农村采取成立土地流转工作中转站的方式,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根据农户及农业生产组织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土地流转工作说明,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化、制度化、规范化。

1.2.3 社会服务到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行期间,在国家和政府农业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开始出现新型的土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部分农业生产者将现代化新技术应用于土地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大对农业生产活动经营管理力度,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村土地生产范围,全面提升农村土地的实际使用效率。此外,农村在开展土地流转相关工作过程中,积极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形成完整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培养与投入,巩固土地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落实全面且周到的社会服务,逐步解决农村社会的“三农”问题[1]。

1.3 基本形式

当前农村社会在进行土地流转活动期间,利用不同的流转形式来提升农村土地的使用活力,以此获取丰厚的经济利润,对不同地区农村土地改革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将农村常见的土地流转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1.3.1 土地转包。土地转包是指农户将其承包的土地及其附着物进行转包,转包对象为当地的农户或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组织,避免出现土地闲置的现象,有效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1.3.2 土地交换。土地交换是指农户与其他农户之间出于自愿发生的土地流转交换行为,双方本着自愿交换的原则,得到对方土地的生产经营权,双方进行土地互换后,要及时与土地所有方取得联系,变更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1.3.3 股份合作。股份合作是指农户在自身权力范围内,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作为股份,投入到农村土地生产合作社或农村土地生产企业中,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集中化管理和利用,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平性,土地承包方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相应的股份红利报酬。

2 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相关工作,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推动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程,就目前大部分农村土地生产经营状况而言,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使得农村使用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出现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形成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的农业土地生产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促使建立土地健康流转、规范生产经营的农业格局,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户或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2.1 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农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的方式,充分调动农村土地的生产活力,有利于强化农村社会对农村土地经营活动的管理,深化农户对土地的使用和经营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现代化,推动形成新型农业发展格局。

2.2 对农业社会的影响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土地的经济功能,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农村土地生产经营活动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土地出现闲置现象,加之传统的农业种植经济类型脆弱,农业基础薄弱,缺乏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才指导,极大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旨在通过将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的方式,促进土地向农村社会有需要的农户及经济组织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比例,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功能。

2.3 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农村进行土地流转工作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进程,通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生产活动由传统的农田农耕方式转为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明确农业生产分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4 对农业市场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能够发挥农业生产的市场效应,农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充分调动和激发农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发展动力,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引入,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社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提升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的地位[3]。

2.5 对农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影响

农村实行土地流转制度期间,农户将土地进行转包,相比农户自行经营会产生更加巨大的生产经营优势,能够提高农村土地经营工作中生产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农业社会的长足发展。一方面,农户自身对土地生产活动不积极,导致农村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将土地外包出去,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农户将土地流转给相关企业经营,有利于形成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减轻农业生产种植人员的工作压力,确保农业生产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农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对农业生产规模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现代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现农村土地一体化管理和经营模式,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加速农业社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活动效率,增加农村经济收入,进而推动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生产结构转型,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3 结语

农村社会在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和执行期间,仍然存在土地流转制度难以推行的现象,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关部门和农村生产管理部门要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加快形成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现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农户经营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业知识(2022年9期)2022-10-13 08:25:26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0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7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