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2021-12-26 18:11董星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7期
关键词:花叶病毒病株细菌性

董星辰

(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葫芦岛 125000)

0 引言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种植的作物。尤其近些年来,随着大豆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大豆种植产量得到了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多病害,对于大豆的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大豆总体产量的提升。鉴于当前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大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害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根据具体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大豆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样才能够保证大豆健康的生长,进而提高大豆的总体产量。

1 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

1.1 大豆灰斑病

针对大豆灰斑病而言,通常又被称之为明蛙眼病,如果大豆患有灰斑病,则大豆的叶片、幼苗等都有可能被其侵染,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叶片为灰斑病主要侵染的对象。由于病粒萌发的幼苗,其叶子主要呈现出半圆形和圆形褐色病斑,并且病斑中央呈现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当天气较为潮湿的情况下,叶片的背处病斑的中间部位会密生霉层。重发时的状态为病斑合并在一定,并且大豆的叶片会出现枯死脱落现象。茎斑特点为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特点为呈圆形或椭圆形,籽粒病斑比较明显。与叶斑一样呈圆形蛙眼状。轻病粒只表现为褐色小点。

1.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对于当前这种病害来讲,大豆叶片、叶柄、豆荚等都是其侵染的目标,而叶片为主要的危害对象。当叶片受到细菌性斑点病所侵染时,病斑初期为褐绿小斑点,并且呈现出半透明的水渍状,随着病情不断加重,逐渐变为黄色或者淡褐色,其中其直径扩大到3~4 mm,此时斑点颜色为红褐色至黑褐色,并且其形状较为不规则,同时斑点的边缘处具有明显黄色晕圈,并且还会溢出白色菌浓。通常情况下,老病斑中央处会出现撕裂脱落等现象,导致下部叶片出现脱落。此外,针对豆荚上的病斑而言,其主要以红褐色的小点为主,而后逐渐变成黑褐色,并且主要集中在豆荚处。对于籽粒上的病斑而言,形状不规则、褐色,上面覆盖一层细菌菌脓。

1.3 大豆花叶病毒病

针对当前这种病毒病来讲,病状变化相对较大。其病状主要体现在顶枯、叶脉坏死、黄斑花病、卷叶及沿脉疱斑等,如果患病较轻的情况下,并不会对植株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植株矮化等现象。对于病株种子而言,经常会出现斑驳、颜色与脐色不一致等现象,褐脐豆上形成褐斑,常称褐斑粒,斑纹为放射状或云纹状。由于气候及品种对种皮斑驳的形成影响很大,病株种子不一定都产生斑驳,但无病植株不能产生斑驳种子。

2 大豆叶部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大豆灰斑病

具体主要体现在:①气候条件。通常情况下,灰斑病被成为真菌性病害,尤其在25~28℃的条件下,该病菌容易生长繁殖。其中每年6月份中旬为东北地区发病期,当7月下旬温度偏高、湿度偏大的情况下,此时大豆灰斑病会较为严重。而8—9月则为种子带病率高的阶段。苗期天气低温多雨、土壤潮湿、将会加重幼苗的发病性,并且相对较为严重。从大豆开花结荚的角度来讲,当天气多雨的情况下,将会加快灰斑病的快速流行。②品种。品种抗病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灰斑病的发生流行。对于高感品种而言,其发病时间交早、有着较快的传播速度、同时会滋生大量的病斑,通常会形成大量的袍子。对于部分有着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来讲,其发病时间较晚,着生少量的病斑。③其他因素。当田间菌量较大的情况下,该病通常情况下会重发,如大豆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残体未清理彻底以及大豆连作等都会加大菌源量,低温高湿地发病率要高。

2.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针对细菌性斑点病而言,其重要在土壤表层与种子的病株体中越冬,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拮抗作物较为敏感。当土壤中的病菌组织出现腐烂的情况下,此时病菌会马上出现死亡。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湿度越大,土壤越深,则意味着病菌死亡的速度就会越快。鉴于此,病菌能够在北方土壤内的残株体内越冬,则无法在南方土壤内的株体内越冬。但是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暴风雨天气来临的时候,往往会加速细菌性斑点病的传播。

2.3 大豆花叶病毒病

具体体现在:①种子传病率。对于田间所形成的病苗,成为东北地区大豆花叶病毒病主要来源。一般情况下,普通种子传毒率低于5%,意味着不易造成危害。②气候条件。大豆花叶病病毒研究发现,其浅育期受到气温影响较大,其中最适宜温度为25℃,此时浅育期为5~6天之间。当气温为20℃的时,主要介于7~10天之间。其中发病率会随着浅育期的长短而发生变化。此外,对于蚜虫发病的角度来讲,温度与降雨会严重影响着其发生的数量等,这就会造成病害的流行,对大豆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③品种抗性。抗花叶病毒病品种发病较轻,并有着较低的发病率,对于大豆种植产量影响较小。④当植株感染花叶病的情况下,其传播率与危害程度随着感染时间早而严重,在花叶病毒病的防治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的效果,则需要严格把控好其防治的最佳时间,大豆开花期为防治的关键阶段。

3 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防治方法

3.1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在对灰斑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通常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治方法:①根据当地具体种植条件、气候类型等,有针对性的选择种植品种,尽可能的保证所选择的品种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并且要保证种子健康。②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出现重茬、迎茬等出现,必须采取科学的轮作方式。③在大豆播种之间,种植户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相应的药剂进行拌种,这样能够增强种子的抗病性。在实际的拌种过程中,可选择60%多福合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40%。④大豆花荚期,该阶段主要采用人工方式背负式喷雾器,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对水喷雾防治,7~10天后再喷1次,以控制籽粒病害。⑤清除病株残体,并带出田外,收获后及时翻耕,以减少越冬菌量。

3.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在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手段为:①选用抗病品种。各个地区在种植大豆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做好选种工作。尤其对于部分重病区域,切勿选择种植感病品种。②精选无病品种。在播种之前,种植户可选择0%福美双拌种消毒,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③在轮作方式的选择上,尽量做到与乔本科作物轮作,但需要对轮作年限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要求达到3年以上。④当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病初期,药剂为主要的防治方法,可选用12%绿乳铜乳油800倍液,或47%句H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7~10天喷1次,连喷34次。⑤搜集田间病株落叶。可将所搜集的这些落叶用作燃料。当秋季翻耕土地的情况下,此时可对病株残体进行深埋,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病源。

3.3 大豆花叶病毒病

品种选择时,选择低毒或无毒种子,增强品种的抗病能力,并且要选育抗病品种;在蚜虫发生之前,根据当地铲地的时间安排,应当及时清除掉病苗;从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病角度来看,初期主要要药物防治为主,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1.65~2.25 kg/hm3,兑水450 kg喷雾,在药物喷洒过程中,必须保证喷洒均匀,无漏喷等情况,具体喷药的时间宜控制在2次,间隔7~10天左右;在每年的7—8月期间,结合治蚜喷施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药剂。

4 结语

随着大豆种植规模化发展,其叶部病害较为多样化,其中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花叶病毒病为常见的病害。针对当前这些叶部病害的防治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各种病害的发病特点、发病时间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要根据实际的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选择具体防治方法,只有在防治过程中有针对性,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防治的效果,进而降低病害对大豆的生长影响,这样才能够保证大豆的最终产量。

猜你喜欢
花叶病毒病株细菌性
中椒1615 号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侵染萝卜的油菜花叶病毒广东分离物分子特征及其致病性分析
西瓜花叶病毒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