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北京 10001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共存。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不遇的疫情重塑世界贸易格局,制造业回归、产业链重塑成为各国应对重大公共事件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手段,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着眼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机遇和风险并存,所以把握发展趋势,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十四五”期间磷复肥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纵观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十四五”时期将是磷复肥行业新一轮变革的发力期,面对新趋势、新挑战、新机遇的共同作用,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我国磷复肥行业发展经验,深刻分析国内农业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变化,找准新定位、培育新优势、采取新举措、创建新模式,对于引导磷复肥行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国磷复肥行业围绕发展目标,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质量提升、安全环保、创新发展以及对外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磷复肥产能、产量在“十三五”期间均达到顶峰,居世界首位。2019年我国磷肥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39.4%,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5%,复合肥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十三五”期间,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四大产磷省磷肥产量占比提升了7.0个百分点,前10名磷肥企业产量占比提升了7.9 个百分点,磷肥企业向资源地集中,复合肥企业向消费终端延伸,产业布局架构基本完成。
结构性调整取得成效。中低品位磷矿利用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氟、硅、碘回收利用技术,新型肥料生产技术等取得长足进展,专利技术层出不穷,原料结构得到改善,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提升,磷复肥产品中新型肥料占比提升至20%左右。
服务转型升级取得成效,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外合作项目,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转型升级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创建了适应不同农业需要的农化服务模式。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磷回收率达到96%以上,磷矿伴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磷铵生产综合能耗达到先进值水平的企业产能占比提升到20%以上,复合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达到先进值水平的企业占比30%以上,复合肥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绿色生产成为行业共识。
“十三五”期间,我国磷肥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呈连续下降趋势,2019 年磷肥产能降至P2O52 240 万t,年均递减3.1%,产量为P2O51 610万t,年均递减3.5%,表观消费量为P2O51 100万t,年均递减3.8%,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下降速度呈现倒置状态,磷复肥行业仍然处于产能过剩的局面。从产能利用率来看,近几年我国磷肥产能利用率仍然低于世界磷肥平均产能利用率约10 个百分点,资源浪费仍然严重。“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种植结构调整、施肥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推广、高效肥料产品占比增加、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规模扩大,磷复肥表观消费量将会持续下降,市场供大于求形势将会进一步凸显。
我国肥料产品结构与终端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据统计,2018 年全国生产的肥料产品共54 409种,其只有25%满足区域土壤作物需求,产品结构及施肥结构与农作物、土壤需求匹配度仍然较低。通用肥仍居主导地位,养分过剩与不足矛盾仍然突出,对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农作物品质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
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和硫资源回收仍受一定的技术制约,优质磷矿石供应偏紧,硫资源对外依存度仍在50%左右。
行业组织结构仍有调整空间。截至2019 年,全国磷肥企业有200 多家,规模以上150 多家;复混肥企业3 000 多家,规模以上800 多家。“十三五”期间,云南、贵州两省已相继成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综合性磷化工企业集团,但中小规模企业众多,资源、产能、产量、成本优化配置与高水平研发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组织结构仍有较大调整空间。
“十三五”期间,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比例虽然提高了10 个百分点,但离零排放仍有非常大的距离,低成本磷石膏净化技术与以磷石膏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技术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制约了磷石膏下游产品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磷矿选矿尾矿仍以堆存为主,缺乏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综合利用任重道远,成为磷复肥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促进了规模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利润的片面追求导致企业资源投入比例失衡,多数磷肥企业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到1%,远低于创新型企业科研投入水平,忽视了对产品的基础性研发投入,偏重于肥料的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缺失,影响了高效绿色新产品的开发利用,产品链高端缺位,削弱了创新产品对绿色农业的引导作用,行业被动发展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善。
我国农化服务从作为企业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手段逐渐演化而来,自始至终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以推动产品销售为目的,带有很深的“产品销售工具”烙印,这也就决定了农化服务的局限性。同时农化服务也缺少与相关产业的协作和高效协同,限制了从农业全链条、全方位来为农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视野。特别是面对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现状、农村劳动力减少与老龄化的局面以及愈加紧张的资源环境容量等突出问题,农化服务的功能范围越显不足,模式创新亟待突破,农化服务价值链的提升迫在眉睫。
从国内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实现经济发展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的关键机遇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将会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新模式。“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愿望会更加迫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压力会更加突出,农业的需求结构还会持续调整,减肥增效与调整化肥施用结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推进绿色生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建立与我国农业现状相适应的农化服务模式,仍将是“十四五”期间行业的工作重点。
从国际来看,2020 年年初的疫情使得国际形势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再平衡时期,传统国际贸易规则加速重构,国际国内“黑天鹅”、“灰犀牛”交织的局面不会改变,不确定性将会促使各国加强对农业或农产品政策的调整力度,从而影响全球肥料贸易。同时,我国磷复肥产品出口主要目标市场为众多亚非拉国家,这些出口目标国经济结构不稳健,况且也在加快复合肥料本土化进程,我们既要面对北非、中东等优势资源地低成本产品以及发达国家的中高端肥料,又要面对目标市场本土肥料产能增加的多重竞争,给磷复肥出口造成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
2020 年的疫情给社会各个层面造成深刻的影响,面对未来国际国内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更深层次矛盾,站在战略层面思考适合当下、着眼未来的行业发展思路,确立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提质增效、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使磷复肥行业适应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才能提升磷复肥行业整体竞争力,推动磷复肥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4.1.1 规模目标
综合考虑国内农业需求、资源环境压力、肥料质量提升与施肥技术进步、有机肥增施、国际磷肥产能增加等因素,到2025 年磷肥产能优化调整到P2O52 000万t以下,复合肥总产量控制在4 800万t以内。
4.1.2 结构调整目标
在原料结构调整方面,考虑磷肥产能的优化、有色冶炼金属企业的发展、硫回收产量增加以及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进步等因素,硫资源对外依存度下降3 ~5 个百分点;考虑磷矿选矿技术与低品位磷矿直接利用技术进展,磷矿入选品位下降2个百分点,磷矿资源保障度进一步提高。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提高磷利用率是磷复肥行业“十四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发展新型高效磷肥是必由之路。目前高品质磷铵、增值磷肥等发展迅速,到2025 年新型磷肥市场占比将提升10 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农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设施农业扩大,配方肥、水溶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会进一步普及,提升农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能力和改善土壤质量的绿色功能性肥料会更受青睐,新型肥料市场占比将提高20个百分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稳定供应链和产业链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推动“矿肥结合、矿化结合、肥化结合、酸化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更多的大型企业集团,拓展产业链,实现由产品提供商向方案提供商、由生产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型升级是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4.1.3 绿色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由于国家持续的环保高压政策,企业环保设施与工艺技术得到了本质的提升,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强化管理和工艺技术的优化提升将成为“十四五”期间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考虑国家即将制定2030年碳排放达峰方案、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推动实施、磷复肥行业废气排放标准修订、“三磷”治理与地方环保政策的进一步强化,至2025 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将提高20个百分点,磷矿共伴生资源利用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磷肥生产综合能耗达到先进水平的企业产能占比增加10个百分点,复合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全部达到《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及计算办法》中的先进值水平;磷肥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复合肥尾气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10%以上,生产废水力争实现零排放。
从行业现状、行业所处的阶段以及发展趋势来看,磷复肥行业要达到“十四五”发展目标有难度,更有压力,需科学筹划,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措施。为确保目标达成,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2.1 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
(1)优化原料结构,保障资源供应能力。通过研发新型选矿技术,提升选矿效率,加大直接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产品的技术途径开发;积极拓展与冶炼、天然气、硫回收企业的合作,加快磷石膏制硫酸工艺的创新改进及应用,拓展硫资源的供给渠道,适度发展硝酸分解磷矿生产工艺,减少对硫资源的依赖,确保硫磷资源供给能力。
(2)着眼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链价值提升,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磷利用率为目标,减少通用肥品种占比。一是大力发展增值磷肥、配方肥、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以及含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等的新型复合肥料;二是加快具有土壤改良作用的复合肥料以及可提升农作物品质的功能性复合肥料的生产研发,如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含中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料等;三是提高施用效率,降低施用成本,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进程、设施农业与水肥一体化的发展,开发适应规模化农业种植模式的各类磷复肥产品;四是注重开发满足肥料使用中关键性需求的产品,如适用于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等的肥料品种,满足绿色农业发展需要;五是具有磷矿等资源性优势的企业,要依托优势打造精细磷化工高端产品,加大氟资源深加工力度,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例。
(3)着眼于增强抗风险能力与发挥规模化优势,加强产业间协作,推动产业融合,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推动磷复肥与上游磷矿开采、下游磷肥细分产品和加工施用以及精细磷酸盐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产品、技术与资本股权合作,推进产品生产、销售、农化服务为一体的上下游产业融合;鼓励大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强强联合成立大型、综合性、跨行业集团,发挥资源与品牌优势,拓展服务领域,稳定供应链和产业链,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也要鼓励中小型企业做深做强某一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争当隐形冠军。
4.2.2 强化技术创新
在磷矿资源利用方面,要研发新型选矿工艺及技术装备,如选择性高、专属性强、环境友好的高效浮选药剂,高效的联合选矿技术,提高选矿质量,降低选矿成本;注重开发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直接生产肥料产品技术,拓展中低品位磷矿利用途径。
在磷石膏等的综合利用方面,要加快开发磷石膏低成本净化技术,低成本生产硫酸、硫酸铵、硫酸钾等化工原料技术,磷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氟、硅等回收利用率的技术。
在产品提升方面,要进一步研发湿法磷酸深度净化技术,以净化磷酸为原料生产精细化、高值化、功能化、专用化磷化工产品技术,氟、硅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技术,绿色环保的缓控释包膜材料技术,肥料的精准控制释放技术,磷素及中微量元素的防固定技术,掺混肥(BB 肥)的防离析技术等;深入研究肥料增效机制与作物吸收机制,推动绿色肥料助剂在肥料中的使用,充分发挥养分元素的潜在功效,实现减肥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跨行业、跨学科合作研发,如肥料与农药、助剂、农机、农作物等的协同研发等,重视与化学、材料等学科的创新融合,建立起行业、学科间高效协同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凝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形成有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的人力、财物投入,建立容错机制,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2.3 进一步节能降耗减排,提升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水平
一是通过创新工艺、设备改造、信息与自动化应用,实现清洁生产,进一步节能减排;二是研发、推广高效先进的污染物处理工艺与装备技术,进一步减少“三废”排放;三是加大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力度,提升磷矿全资源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快新型绿色高效磷复肥的研发使用,提升肥料利用率;五是做好农化服务,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减少肥料养分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4.2.4 狠抓安全生产
一是加大在安全方面的资源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围绕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等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二是全面推进责任关怀,深入实施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污染防治、员工健康安全、储运、工艺安全、产品安全监管六大准则,全面提升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强化落实安全责任制。
4.2.5 建立起适合我国农业需求的农化服务模式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必然趋势,但农业又面临从业人员减少、老龄化这一客观现象,磷复肥行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越来越多的服务职能,要进一步延伸服务领域,与农业投入品、种植技术、农机装备、农业金融、粮食收储、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建立有效协作平台,推动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在肥料供应、生产、销售、施用、服务过程中互通共享与应用,实现肥料生产与使用无缝衔接,打造既适应于农业现状又着眼于农业未来发展的农化服务模式。
“十四五”期间,磷复肥行业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面对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行业新发展模式探索,尤其需要国家必要的政策保障与支持。
磷复肥行业正处在由量向质转变的过程,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迅速,建议加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流程规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加大对行业科研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行业基础性创新研究和农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对绿色新型肥料的生产使用,给予一定补贴或税收优惠,促进行业创新发展。
加大对磷石膏、磷尾矿等综合利用项目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等,扩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享受减免税收的范围。鼓励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投资、信贷、土地出让和政府采购等,促进企业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鼓励行业间融合,拓展产业广度与深度。一是促进磷肥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二是加强与磷石膏综合利用相关产业的协同,打开政策利用通道,消除政策壁垒;三是加强与农机、农药、粮食收储、加工等行业的协同合作,发展适合农业现状的农化服务模式;四是继续支持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走向国际肥料市场和资源腹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促进肥料产业与信息化、数字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强化产业体系的数字化管理。整合我国肥料、耕地资源及土壤、农机、农产品种植、畜牧和养殖等行业基础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快发展步伐,降低发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