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是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1],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深度变革,“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总病根”[2],乡村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清晰体现,也是制约全社会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彻底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社会差距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是乡村振兴中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要素,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性作用,明确指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近年来,《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最直接的政策指引和法律保障。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在高端涉农人才引进、农民技能提升、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各类人才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依靠力量。受各种因素影响,乡村人才数量不足、流失严重、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着乡村振兴总目标、总要求的实现。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的农村人才队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充足的劳动力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人力资源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农民依靠集体经济获得充足的生活保障,支撑着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渐走向崩溃和解体,独立的农户种植和个体经营成为农民生存的主要依赖方式,这种单一、分散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高速的社会发展节奏,更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解决农村就业难题的重要方式。由此,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劳动力转移现象,偏远落后地区呈现出劳动力占比逐年下降的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的出现,老人、妇女、儿童成为留守农村的主要群体,引发了农村社会治理危,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质量和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选择主动拥抱城市成为当前农村青年群体的一种趋势。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从49.7%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63.89%,平均每年超过1 600万乡村人口流失。城镇化进程代表着产业的调整、资源的分配等向着城市倾斜,城乡社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这对农村青年群体产生重要影响。从文化情感因素看,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形成伴随着农村社会在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日益解体,传统道德教化和乡土情节约束力逐渐减弱,青年群体对农村社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依赖严重弱化,大量农村青年群体难以抵挡现代化的城市社会诱惑,纷纷选择定居城市;从经济社会因素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落后,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农村发展机会较少,背井离乡成为农村青壮年群体寻求更好生存出路的无奈选择,这也是退役军人、农村大学生、专业技能人才等优秀人才不愿回归乡村的重要因素。
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性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充足的社会专业型人才对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种政策引领下大量专业技能人才流向基层一线,但受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保障、晋升机制等影响,基层工作人员流失严重,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更愿意选择“走出去”,农村难以留人、留人难以持久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行政村、自然村内部,村级党组织涣散、党员身份意识淡泊、年轻党员发展落后、村干部不作为现象明显,群众动员和组织能力降低,基层群众自治的民主政治优势难以充分展现。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农业高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推广人才等明显短缺,呈现出群体规模较小、储备不足、成果转化不够的特点,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并且随着乡村产业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集体规模不断扩大,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呈现,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逐渐成为一种稀有资源。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直接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实施需要大量外部人才提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但乡村振兴目标的最终实现和可持续发展仍然依赖于农民自身生存发展能力,而这与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有莫大关系。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还难以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受时代条件限制,农村中老年群体大多没有接受过高水平的知识教育,整体学历水平较低,且具有较高学历水平的人员在城镇化进程中往往已流向城市,留守人口思想观念落后,科技素养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综合质量和效益低下。有学者提出,小生产与大市场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在传统行业的多,在新兴产业的少;在公有制单位的人多,在基层一线的人少;做实体产业的人多,懂经营管理的人少。整体来讲,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是当前制约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前进的坚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党组织的引领和推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3],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做出了明确要求,并寄予厚望。一方面,要发挥党的领导权威和组织优势,聚焦乡村事业长期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引领全社会优秀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协调社会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动员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汇聚起乡村人才振兴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把方向、管大局、谋出路的核心作用,结合自身特点谋划出产业兴旺的路子,搭建起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本领的平台。
2)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践证明,农村治理有效、经济发展较好、农民生活富裕的地方往往都有好的带头人,而好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往往也是农民的“主心骨”和乡村致富带头人。经过实践锻炼、群众认可的优秀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往往能够成为带动农村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3)激发党员活力。一是加大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规范村级党组织组织生活开展,唤醒老党员身份意识、组织意识、模范带头意识;二是大力发展年轻党员,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锤炼年轻党员,为基层党组织培养充足的后备队伍;三是引领农村党员积极发挥作用,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给党员分配适当的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村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农民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现代市场经营管理模式、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要让“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养。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快速发展。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并存,将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4]高附加值种植产业、林下产业、农业园林、休闲农庄、文旅产业等逐渐兴起,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思路。农村电商、新零售、新直播等新业态从跟本上改变着市场经营模式。提升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革,抢抓社会发展机遇,是实现农民自我“造血”的不二法门。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民培训教育力度,推进农民培训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一是创新创业观念培育。广大农民不敢为、不知为、不愿为是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重要主观因素,当前,乡村已经成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项目引领和资金技术支持,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浪潮,抢抓发展机遇,对进一步激活农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村经济大有裨益。二是科技文化素养培育。要加强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知识储备优势,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大大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培育。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市场经营、社会治理方式,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力度,使农民在充分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抢占农业农村发展信息化的制高点。
城市人才储备充足、人才类型全面、科学技术水平先进,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撑。有学者按照人才来源将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分为内生型和嵌入型两大类型。其中,嵌入型人才是主要在行政介入或市场因素吸引下深入农村的人才,该类人才主要包含“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外聘专业人士、市场导向型投资者等”[5]。嵌入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物质、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支持,对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主要以嵌入型人才为主。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人才是嵌入型人才引进的首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各方面乡村扶持政策的施行,诸如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教师等大量青年才俊流向基层,其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工作富有激情,为沉寂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破解人员流失难题,保持公共服务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稳定。对此,要加大对基层工作者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生活保障、奖励激励机制,使优秀的公共服务人才能够沉下心来,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对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保障人才在城乡充分流动、推动教育、医疗、管理等方面人才向农村倾斜等方面提供了法制保障。
现代农业体系构建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项目为带动,以产业和项目汇聚、培养人才,推动涉农专家、学者向农村转移,吸引高科技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尤其要加强对高端人才队伍的引进力度。高端人才队伍在涉农技术储备、项目研发、成果转化、资金吸引、市场占有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特色产业项目的培育和带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端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队伍,对特色项目培育、抢抓市场先机意义重大。
乡村人才振兴仅仅依靠外部人才引进是远远不够的,本土的人们涉及乡村振兴的各行各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在能动作用发挥、获得身份认同、得到群众支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的振兴及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化本土人才回流。
1)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双向流动。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振兴离不开劳动力的支撑,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扩大农民就业规模,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避免出现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老龄化和乡村“空心化”倾向,以满足乡村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有助于其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积累资本和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因此,推动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十分必要,但必须以满足乡村振兴需要为前提。
2)遏止农村青年群体持续大量流失。农村青年群体流失更多是因为对城镇现代生活方式的向往,其与劳动力群体相比,离开农村的主观意愿更为强烈,此类群体一旦流失往往伴随着举家脱离农村的现实过程,且回流农村的可能性很低。遏止青年群体持续流失需要在加大乡土情结培育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质量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尽可能缩小城乡社会差距。同时,乡村振兴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代表着乡村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大变革,蕴含着广大青年实现梦想的大量机遇,吸引着有志青年在此激扬青春,挥洒汗水,有所作为。
3)畅通新乡贤作用发挥渠道。近年来,乡贤在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发挥的作用重新回归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探索乡村振兴及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新乡贤以浓厚的乡土情节为支撑,在回馈乡村社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服务意识、公共意识和参与精神,能够为推动当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按照新乡贤主要作用发挥的不同将新乡贤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以专家学者为主的知识型、以返乡商人和致富能手为主的经济型、以退休干部和退伍军人为主的政策型、以道德模范为主的品德型。此类人才有的直接回归农村故里,亲身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有的则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提供物质资金支持。在现实实践中,各地也纷纷将畅通新乡贤反哺故里的渠道,引导故土企业家、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服务乡村建设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种思路。
人才振兴虽然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人才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方面共同发力。既要搭建起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又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既要千方百计引才聚才,又要能够在乡村留才用才;既要充分借助高校、企业等外部资源优势,又要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既要畅通便捷的人才引进渠道,更要着眼长远,进行各类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