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
(中共陇南市武都区委党校,甘肃 陇南 746000)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环节就是精准扶贫,具体内容包括发展乡村优惠旅游政策、生态环境保护,做好优化和创新工作,对农副产品的销售起到促进作用;整合资源,对乡村地区新农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和发展力度,利用合适的方法提升和优化资源,实现营销化扶贫的目标;将乡村当地经济和绿色环境相结合,实现绿色农业发展,利用惠农富农政策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落实乡村经济政策,进而带动贫困地区的农民实现脱贫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扶贫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乡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促进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这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的工作,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积极开展精准扶贫,这也是执政为民的主要职责,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提高民主性、三公性以及高效性,对西北乡村地区进行优化整治,进而提高扶贫工作效率。2)开展精准生态扶贫,也可以将改革成果进行共享,全面落实大同化举措,采取外扩式扶贫方法打破传统脱贫手段的局限性,同时整合有效资源,建立专业区域性平台,利用积极有效的新思维展开扶贫业务,不同区域之间应该互相配合、互相影响,这样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的联动发展。3)开展生态精准扶贫,最主要的就是稳扎稳打,走好基本路线,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其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导向,全面展开可持续农业建设,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避免提高经济的同时破坏自然环境。打造现代化乡村的同时,也要提高创新性、积极性和和谐性,采取透明且轻松的治理方法。4)乡村振兴战略应先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打破社会分化严重的局面,重点关注城乡一体化,从经济管理和政治政策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然后要结合西北地区乡村实际发展状况制定改革制度,积极解决农村农业发展问题,进而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1]。
乡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对农村的多角度帮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创新扶贫方式方法,结合当地发展特色来制订扶贫计划,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准扶贫可奠定乡村振兴策略的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还可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目前主要的帮扶模式有以下几种:1)改变传统思维,对脱贫意识进行优化,在扶志扶智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教育,全面落实现代化教育,避免贫困代代相传,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2)结合西北农村地区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和农业,由内到外地展开脱贫模式;3)政府、社会、企业组织之间应该共同协调配合,展开实际运作,政府专项扶贫、社会帮扶、企业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推动乡村扶贫工作的展开;4)增加新型乡镇企业的数量,促进农村地区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结合农村劳动力和当地特色农副产品,从就业帮扶、产业联动方向进行展开,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创业激情,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2]。
西北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产量虽然很大,但是并不具备后续加工的流程,即农产品仅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创新性产品较少,而且中型、大型制造企业的工作范围覆盖也较窄,产品附加效益较低。现阶段市场对消费的需求逐渐提高,主要发展高收益且稳定性较强的产业,旨在进行针对性营销。除此之外,农村养殖业和农业的供销周期都较久,如果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或者出现自然灾害,都会对经济利润的获取产生不小的影响,乡村基础建设和城市相比差很多,物流运输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在获取经济利润时缺乏稳定性[3]。
目前,西北地区农村缺少新型农产品相关人才,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综合素养,对先进的田间管理掌握得不够详细和透彻,对病虫害防治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在实际耕作时无法及时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另外,畜牧业中对动物防疫卫生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如果农民没有掌握良好的防疫卫生知识,就会导致牲畜出现死亡等问题。因此,农村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管理人员等都需要提高技术能力和指导能力,同时提高服务能力,及时解决西北农村地区中存在的问题[4]。
西北农村地区中,新型经营主体的集中程度较低、规模也不大,和乡村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之间无法进行有机结合,新型农产品的经销渠道也很难扩展,市场占有率自然无法提高。西北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无法发挥作用和价值,旅游位置的布置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产业结构有待完善,没有统一规划,因此旅游业和农产品之间没有足够融合,使西北乡村旅游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精准扶贫自然很难发挥自身作用[5]。
从西北农村地区的整体来说,其缺乏参与型市场主体,新型农业产品型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也未建立完善的良性机制。首先,激励性不强,新型经营主体最重要的就是有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包括金融政策下放、银行信贷、财政资金投入等,但是大部分新型企业都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支持和扶持。其次,缺乏持续性,新型经营主体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和政府价值取向呈正比例相关,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的导向并不是一致的,企业或者农户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市场受到打击,致使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精准扶贫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很多企业为了完成政府任务而故意增加成本、私自垫付资金、侵占流动资产,不仅导致自身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也让乡村振兴战略无法顺利开展[6]。
1)建立满足实际需求的培训体系,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根据农民的实际意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培训,还要考虑到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详细划分教育培训内容,如畜牧种植、基础教育、经营管理、农林科技等,努力建立一支符合新型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提升农民的专业素养。2)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完善贫困地区的无线网络等,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上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大力宣传,鼓励农民学会使用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农业产品,提高产品销量;还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平台建立现代培训体系,进而展开多层次的专业区域培训活动。3)不断提高创新探索能力,不断改进培训和教育机制的运作,建立针对性强的评估机制,还可以结合实际成果,找出管理模式的优势和问题,对优化机制进行持续完善[7]。
西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提高创造性十分必要,同时也要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有机结合。1)养殖业和种植业可以相结合,乡村地区的土地是农民拥有的基本资本,建立“养殖+合作社+基地”的产业模式,共同发展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改善传统的经营单一化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效率和质量,在贫困地区新型农业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2)乡村旅游业应得到全方位扩展,很多西北乡村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发掘当地民族文化底蕴,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性旅游,积极打造西北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西北乡村脱贫的脚步就会加快,推动生态模式的发展。同时,西北农村地区的特色产品和人文情怀等都可以有效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全方位区域性扩展旅游产业。大部分西北农村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可挖掘出潜在资源开发旅游,发展全域性旅游,积极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构建旅游+脱贫的生态发展模式,有效融合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和人文文化元素等,发挥旅游产业作用,带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8]。
政府应积极推出惠农富民政策,推动农村产业化的扩大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的延伸和扩展,还要鼓励大型加工制造产业、采购企业、超市等结合实际需求在乡村地区建厂发展,和当地的扶贫政策相结合,进行双向联动,以实现多方资源优化的目标。
文章主要对西北农村地区进行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乡村振兴发展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促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农村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