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平邑县人民政府平邑街道办事处,山东平邑 273300)
玉米作为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粮食作物,不但具有营养价值高、食用口感好的显著优势,还能推动农产品加工领域可持续发展。但随着人们对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传统农艺技术措施与田间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对农作物产量的实际需求。因此,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与研发农艺技术措施的重要性,根据玉米作物实际生长情况针对性地调整与改进新型技术手段,以此为玉米产量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明显差异性,如部分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而另一部分区域降雨量充足、光照强度适宜,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限制了玉米生长发育情况,个别地域的玉米产量甚至呈负增长态势,无形中打击了这些地区种植户的积极性。
在玉米生长期间,最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包括根腐病、黑粉病、黑穗病、玉米螟、灰飞虱以及甜菜夜蛾等,相关种植户若未及时根据具体的病虫害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会对玉米产量增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可能导致玉米绝收[1]。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腐霉菌密切相关,一旦玉米植株患上根腐病,其植株中胚轴和根系将出现褐色并软化,最终至完全腐烂,对其根系生长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患根腐病的玉米植株也较为矮小、叶片呈黄色、大量幼苗直接死亡,严重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升。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部分种植户对田间管理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知,并未实时监测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也未结合玉米实际生长情况进行灌溉施肥处理,致使玉米的生长和发育面临着严重阻碍。例如,部分种植户的施肥频率过低,玉米摄取的营养物质含量远未达标准,导致玉米植株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并且在玉米授粉过程中,还无法保障其授粉的均匀程度,从整体上影响玉米产量的提升。
玉米植株较为高大,光合作用会加快其水分流失速度,因此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高。但玉米吸收的水分含量一旦超标,将会导致其处于过度饱和状态,无形中加剧了玉米植株叶片的水分蒸腾效应,严重影响玉米植株对营养吸收的均衡性,最终引起玉米倒伏、早衰,间接造成玉米生产效率低下。基于此,相关种植户必须积极对玉米植株采取排涝防渍措施。1)在雨季来临时加大玉米田地的巡检力度,及时对积水过多的田间区域进行排涝处理,为玉米植株营养成分的吸收提供良好保障。2)在玉米开花的初期阶段,应根据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适当施加磷肥或精肥。3)在玉米出苗过程中,适当喷施钾肥,避免玉米植株发生早衰现象,从整体上促进玉米植株健康生长。
若玉米的种植密度过高,很可能导致植株无法充分接受到光照,进而造成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等矿物质的吸收效率降低,甚至呈现严重的空杆病状,导致玉米植株的总体生产产量降低。针对此问题,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户必须严格把控各植株的行距与间距,使玉米在透光性强、通风顺畅的环境下健康生长[2]。1)通过等行距的方式种植玉米植株时,应确保玉米植株的行距维持在60~73 cm,以此为玉米植株抽雄前叶片、根系分布的均匀稳定性奠定良好基础,真正帮助玉米植株获得充足的光照与营养成分。2)通过宽窄行的种植方式间隔玉米植株时,应将宽行距保持在83~100 cm,窄行距设置为33~50 cm,并结合玉米植株的种植密度确定株距。此外,若玉米植株种植在土壤相对肥沃的区域,还应在苗期适当喷施磷肥,同时在果穗分化期间增加施肥量,并清除玉米种植区域中的病株与弱株,从而充分满足玉米植株对营养成分的需求。
温度直接影响着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相关种植户应积极采取覆盖地膜的措施,帮助玉米植株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营养成分,从整体上提高玉米田间的地表温度,以此为玉米植株提供相对温暖舒适的生长环境[3]。对玉米植株实施覆盖地膜操作时,可重点关注晚熟品种,尤其是玉米授粉或灌浆等特殊时期。在气温条件相对较低的环境下,玉米植株进行授粉与灌浆时将会面临一定的阻碍,通过覆盖地膜的方法可以帮助玉米植株尽早出苗,以此为玉米植株后期阶段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另外,玉米在授粉过程中,普遍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而无法充分发挥最佳授粉效果,种植户可以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帮助玉米植株生长,尽可能在10:00 前完成授粉,并且人工授粉的平均频次应高于4 次,从而在推动玉米果穗生长的同时整体提升玉米产量。
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差距较大,若种植户在初期阶段未精心挑选玉米品种,很可能导致其在后期发生倒伏现象,进而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产产量。基于此,种植户在选种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抗倒伏能力良好、病虫害抵抗能力强以及颗粒饱满的优良品种。同时,种植户还应根据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倒伏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合的农艺技术防治措施,具体可从以下4方面着手对玉米植株进行管理。1)玉米幼苗的茎秆是整个根系中最脆弱的部位,必须进行重点管护,确保玉米植株间距分布的合理性,这就需要种植户结合田间实际种植情况精准把控种植密度,从源头上避免倒伏现象的发生。2)在正式种植玉米植株前,种植户应深挖玉米的耕作层,同时施加适量基肥。对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施加还需依赖种植户实施的用量和配比,以此保证玉米植株能充分吸收相应的营养物质。3)在玉米苗期内,种植户还可以通过蹲苗的方式推动玉米植株健康生长,从根本上避免幼苗产生徒长或倒伏现象,以此实现最佳增产效果。4)玉米植株抽雄期对水分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因此相关种植户应积极为玉米植株灌溉充足的水分,帮助玉米次生根向下有效延展。但在灌浆期,应尽可能减少玉米植株的灌水量,有效防止植株产生倒伏现象。
大部分农村种植户尚不具备种植玉米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和专业实操技能,在玉米植株实际种植过程中仅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进行种植,不但在农艺技术的认知方面有所欠缺,其对农作物机械设备的使用也存在各种问题和困惑,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工作效率[4]。针对这种现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建造可操作性较强的绿色玉米种植技术示范基地。这项举措既有助于种植人员和当地企业充分认识到农艺技术的作用与价值,还能亲身实践绿色农艺技术的操作要点,为日后现代农业种植机械的应用奠定良好基础。2)邀请当地优秀的种植户和企业到示范基地观察不同阶段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并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详细讲解绿色农业种植机械的操作规范要点,从根本上加强农艺技术措施的推广力度。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艺种植技术,结合玉米生长特性与当地生态环境制定科学可行的种植方案,并适当加大绿色农艺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4)高度重视注重绿色农艺技术的科研成果,积极为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与学习新型技术的平台,鼓励研究人员向同纬度地区的发达国家请教玉米种植经验,并将积累的实践经验应用到具体种植场景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真理的可行性。
提升玉米产量不仅能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满足人们对玉米的实际需求。因此,相关种植户应积极采取排涝措施、适量施加化肥,合理把控种植密度、及时清除病株,覆盖地膜、保证人工授粉频次,选择优良玉米品种、避免倒伏现象,同时借鉴与学习先进的农艺技术措施,采用合理的施肥与灌溉手段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定期巡视与监管田间中玉米的生长情况,真正为玉米产量的提升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