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武清供电分公司 赵北涛 郭洪昌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资源、生产要素愈加密集,公共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各类灾害、事故频频发生,对区域协同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新型电力系统是充分保障能源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安全性电力系统,交直流混联的大电网结构日趋复杂,间歇性、波动性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规模快速扩大,新型电力电子设备应用比例大幅提升,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特性。
加强跨行业、跨地区联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是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大实践,也是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按照一体化、一盘棋的要求,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应急资源优势,按照“服务大局、互补互助、共建共赢”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推进政企联动、应急预案协同编制、监测预警协同配合、应急队伍协同支援、应急物资优化整合、应急信息互通共享、培训演练联训联演,全力构建“预警共知、处置共济、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应急体系新格局,推动应急协同联动机制由单一行业向跨行业融合转变,由事件驱动型向风险驱动型转变,由经验定性决策向科学定量决策转变,实现区域联防联控以及联合处置,有效应对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极端天气和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为京津冀区域电网安全运行和经济协同发展保驾护航。
建立以“协同环境优化—协同风险防控—应急主体协同”为框架,以提升应急能力为基础,以科技兴安为保障的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机制。
正如一颗种子的开花发芽离不开肥沃丰厚的土壤,跨区域应急联动协同机制的运行也少不了一个良好的生态作为支撑。全面贯彻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部署,打造建立联系紧密、反应快速、运作高效的区域一体化应急体系。秉承“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思路,突破原有的行业、职能和地域的界限,组建弹性的应急协同体系,推进跨地域应急协同能力建设。
合理划分应急战区
为确保应急资源精准配置,依据人口分布、保障等级、交通网络、灾害类型等要素划分为多个应急战区,确定各分区的应急保障核心区域以及交通网络骨架。应急指挥中心、抢修中心、信息中心、物资基地等重要应急协同设施围绕区域核心进行建设,应急协同相关工作基于应急协同战区的规划来开展和进行。
构建与跨区域联动相适应的软硬件环境
“硬”环境的建设主要在战区基础上开展应急协同,以有利于应急抢险队伍的跨区域联动、有利于应急救援物资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应急抢修装备跨区域转运的“三个有利于”为基本目标。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按照“优势互补,动态优化”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区域核心建设以大数据为载体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抢修中心等关键应急设施,区域其他地市建设抢修分中心、物资保障站等设施。区域核心的关键设施起到中枢和指挥作用,与其他地市相关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其他设施起到补充和配合作用。
“软”环境建设以“高效联动、信息互通”为主要思路,突破固有职能界限,组建弹性的应急联动指挥机构,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促进区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构建区域化应急工作信息互通模块,做到三方视频会议、有线通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京津冀区域应急资源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建立定期应急会商机制,系统分析区域面临的安全风险形势和工作任务,实现平台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处置。
构建应急体系的根本目的是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源头就对风险进行管控,措施做在“事前”而不是“事发”,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应急能力建设由“事件驱动型”向“风险驱动型”转变,由经验定性决策向科学定量决策转变,形成“跨域联动、双向互动、科学研判、协同保障”的应急协同管理体系,彰显“1+1>2”的协同成效。
构建“三全”立体监控体系,确保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从本质上增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前哨。按照“全流程、全天候、全区域”的“三全”工作要求,充分利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巡线无人机、安全风险管控中心和依托现代应急指挥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常态化深入开展风险监控。筑牢传统人工监控体系,按照设备“零缺陷、无隐患”的工作要求,全面统筹运检资源调配,强化重点变电站运维监控,落实特高压输电线路属地运维责任。加强特高压线路、重要通道、枢纽站线和重要用户供电设备特巡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隐患,确保设备状态可控在控。发挥先进科技作用,为“三全”立体监控体系赋能。依托专职应急值班队伍与新一代应急指挥系统,整合优化各类风险预警信息,不间断开展自然灾害、电网运行、社会突发事件、新闻舆情、疫情防控等信息监控,重点关注电网运行风险、高铁地铁停运、需电力支援的社会突发事件等敏感信息,利用系统自动提示和辅助研判功能,实现各类信息的全面掌握。
综合评估风险态势,科学实施等级预警
突发事件处理时间一般很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估预警程序进行适当简化。落实事发单位与应急指挥中心联通制度和信息互通体系,构建“1+N”指挥机制。信息是风险监控和预警分级的前提,风险监控和预警分级是指挥行动的基础,形成反应灵敏、运转顺畅的应急指挥系统,是全面提升应急协同能力重要保障。由应急指挥中心对风险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加强与指挥部和政府部门的对接和沟通,确保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各类风险信息、综合研判报告。通过综合预测风险态势、评估风险等级,结合风险发展的态势,实施科学的风险分类分级,为指挥者、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与应对策略。风险监测、预警响应启动后,开展设备特巡特护、隐患排查治理、队伍提前布防,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启动跨区域联动应急响应,并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跨行业:政府主导,协调统一
跨行业应急协同必须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主导,形成区域跨行业应急协同模型。面对电力突发事件时,形成应急管理部门主导,电力公司配合,其他行业响应的“1+1+N”应急协同模式。
快速恢复供电在突发灾害中至关重要。在政府部门主导下,与交通部门、消防部门、通信公司签署协调联动协议,保证在突发事件下能够做到协调指挥、快速响应、资源共享、精准调配,推动跨行业应急合作和联动处置,共同推动应急联动发展。针对跨行业、跨部门间知识结构差异明显、专业性强的特点,总结提炼出“职能+技能+责任”跨行业联动应急协同培训管理模式。
跨区域:整合资源,统一谋划
综合考虑“地域相邻、环境相近、交通便利、灾害相似、优势互补”等因素,选择与国网北京、冀北、河北电力建立协作关系,签署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加强在风险监测、预警响应、应急响应等阶段的协同联动、支援互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对电网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在区域联系紧密并且在单区域最大应急能力之外时,跨区域资源调度的优势更加凸显,根据风险评估及预警信息,建立跨区域应急协同决策流程。当突发事件达到一定规模,超出了单区域应急反应能力的极限时,协同应急救援能够有效补充应急救援力量及后勤供给。当突发事件发生在区域边界或被包围区域等特殊位置时,邻近区域进行协同应急救援往往效率更高。在此基础上,跨区域应急协同也要遵循时间距离最短原则和调度限制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考虑增援地区的执勤备战需要,调度量遵循一定限制比例,以防止本区域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满足最低处置需要,从而达到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效果。
跨体制:破除壁垒,合力推进
在电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应急协同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必须破除现有体制之间壁垒,大力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加入,倡导“自救、互救、共救、公救”的理念,加强与各级政府、专业机构、重要行业企业的沟通联络,完善政企、警企、军企深化合作机制,形成社会联动、区域协作、多方协调的应急联动工作格局。与应急装备制造企业沟通,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签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合作协议,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从协议单位抽调大型抢险器械投入抢险工作。与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应急救援组织联系,邀请消防救援队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救援能力。
优化完善应急能力评估机制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推动“事后应急”向“事前常备”转变。健全了京津冀应急能力评估机制,对照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有关标准要求,制定应急能力评估规范和实施细则,认真分析梳理各类风险和本单位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现状,邀请相关部门、单位、专家对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做到取长补短。同时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夯实基础,确保能及时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建立覆盖全面的预案体系
强化应急预案的跨区域协同,建立京津冀三地联合应急预案,明确了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应急协调职责、预警发布和行动流程、应急处置互相支援条件、应急队伍省界待命机制、应急资源跨区调配流程等内容。
组建健全精干的应急队伍
全面加强应急基干队伍建设,实现应急抢险队伍的纵横联动。纵向是上下级单位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联合处置机制,采取事件分层分级领导,预案关联启动的联动机制,各级按照职责参与突发事件的联合指挥和处置。横向联动包含企业内部、系统内单位、社会单位之间的联动。应急队伍按照“分层管理、分级应对、平战结合、专业搭配、装备专业”的原则开展建设。从制度建设、装备建设、应急演练等方面不断完善,确保在应急状态下能高效应对抢修任务。
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建设
改变单纯依靠原始的手段进行通信或信息搜集,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联动指挥处置平台作为支撑。以专业化抢修和跨区域应急救援需要为出发点,配置应急发电车、救援无人机、移动卫星电话、移动照明灯塔、移动车载水净化设备、充电方舱、全自动立杆机、移动箱变车、5S应急抢修车等大型抢修救援装备和个人防护器材。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应急装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财政支持政策。
强化应急培训、演练机制
实战是检验预案有效性的最好标准,按照应急协同联动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从实战性演练、装备展示、交流座谈等三个层次开展,合作完成现场指挥部搭建、应急救援、应急照明、物资运输、线路抢修、重要用户保电等演练内容。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适时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协作点建设,建立应急基干分队轮训制度,以应急实操技能培训和提升为重点,丰富培训的手段和方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和现场处置工作。
建设现代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以智能电网、应急装备和救援队伍为基础,以结构化应急预案为核心,在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基础上融合生产、营销、调度、基建等业务系统信息,充分挖掘数据迭代效果。统筹各专业优势资源,打破数据壁垒,加强集成贯通,实现电网运行、设备状态、物资调配、电网GIS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确保突发事件情况下应急处置实时化、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推动公司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
建设应急通信系统
充分考虑灾害状态下公网中断的情况,加强个人单兵装备和应急通信车等各类通信装备配备,利用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的特点,快速部署特高频无线自组网系统,确保应急现场无线和有线通信网络覆盖,实现应急现场与后方应急指挥中心通信有效互联。同时依托应急指挥中心和安全风险管控中心,利用无线视频终端,及时获取现场实时信息,进行综合研判,为快速高效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指导。
通过区域一体化应急体系建设,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跨区域保电支援、灾害应急救援和跨行业保障等工作。优化应急响应流程,提升应急体系运转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在迎峰度冬、迎峰度夏、重大灾害性天气等特殊时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大大缩短了停电时间,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在能源电力领域率先打造“协议共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结果共赢”跨地域协同发展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