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战略决策,其重点任务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十四五”是中国经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五年[1]。
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长三角发展格局中,无锡既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江苏省委对无锡也提出“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示范和领跑者”的目标定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无锡行动方案》(锡委发〔2019〕76号)和《无锡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文件。无锡在落实国家战略时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高地、人才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作为创新的主力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2]。”《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国家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与教育的结合[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归属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其地位同等重要[4]。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职业教育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是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5]。
开展科技创新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能够充分调动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主动性,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科研力量,有利于教师队伍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从而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功能,有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开展科技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融入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项目,将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无锡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现代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是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无锡历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无锡市委市政府也为无锡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人才、土地、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截至2019年底,无锡市共有高职院校10所,其中,“双高计划”学校2所,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3所,目前无锡市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覆盖16个专业大类,涉及45个专业类别,基本覆盖了全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6]。多年来,无锡的高职院校为无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充分体现了服务无锡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功能。因此,提升无锡各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无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圈,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国家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科技创新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被动的做些科研工作,教师科研热情不高。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本身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科研和创新,申报的科研项目多为省市级,国家级项目很难有能力申报。高职院校还存在专业设置和行业匹配度不高,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且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低,对于前沿的行业技术、工艺了解不够深入,教师的技术创新服务还不能有效地聚焦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总而言之,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时普遍存在科研热情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够、科技项目层次偏低、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校企合作科研优势不足等问题[7]。
国家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院校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职院校要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深入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管理理念,走内涵化发展道路,强化科技服务意识,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合作,打造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为科技创新项目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硬性和软性条件,保证科技创新工作可持续地展开。
高职院校的科技项目要接地气、重结果、讲绩效。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既要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又要实行绩效分类评价,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进行评价,基础类研究和技术产品开发类项目应有不同的评价重点,基础类研究重点评价新原理、新规律的原创价值和代表性成果质量,技术和产品开发类项目重点考核新技术、新产品、关键部件的创新性和可靠性,突出成果转化对支撑行业产业发展作用的考量。同时,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时也要把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察因素。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应首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汇集校内外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将企业的技术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为无锡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培养和提供复合型人才。
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应用在市场才能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在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时,要增强科技服务能力,要将技术创新的方向放在适应国家战略和无锡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上;高职院校科技管理部门要主动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有利环境,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大幅提升服务无锡经济发展的能力。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效率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跨学科发展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原来的单兵作战开展研究的局面已不合时宜,一己之力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而将多个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成员融合在一起组建团队形成合力是必然选择[3]。这就需要打破专业群之间的壁垒,把不同专业群之间的师资进行优化配置,发挥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优势,形成专业间的优势互补,组建跨专业的科研创新团队,有效对接产业链岗位群。多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创新团队可以有机融合各种优势资源,有利于集中力量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避免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利用集体智慧克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构建“科研共同体”,有助于营造科研氛围,发挥团队的合力,整体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水平,催生重大科研成果,有效提高成果的转化率。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团队,是高职院校不断激发科研活力、释放创新潜能、优化师资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人才,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中的重要资源,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是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