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逆城镇化现象

2021-12-26 02:14吴家德
南方农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城市化城乡

吴家德

(中共明光市委党校,安徽明光 239400)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过程,而逆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的就业、居住、消费及投资从城市向郊区和农村地区扩展的现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逆城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1 推动逆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我国的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农村的滞后发展,加剧城乡二元差异,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1]。从我国现阶段发展和具体国情来看,推动逆城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1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现阶段,我国仍属于城镇化发展阶段。2019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首次超过60%大关。据第7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3.89%,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超过80%相比,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仍是我国发展主导性趋势。城镇化使得大量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据测算,城镇化每提升1%,将带动2 000 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农村发展处于严重的“失血”和“贫血”状态,出现“空心化”。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需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1.2 有利于破解城市化弊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时,标志着“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出现了许多特大型城市或者超大型城市。人口膨胀过度造成环境压力、交通压力、居住质量等“现代城市病”。推动逆城镇化发展,引导人口、产业等向城市郊区、村镇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化引起的相关问题。

1.3 有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

发达国家城镇化一般出现在城镇化成熟期。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国家为了对农村工作给予更多支持,把全国2 万多个小城镇(包括县城)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层次上列入农村工作的范畴,体现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我国要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必须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通过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城乡互促共进,和谐发展。

2 我国逆城镇化现状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来看,逆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城乡差距大大缩减后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在城镇化率大于70%的阶段,城镇化增速趋缓甚至停滞,进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1 城市人口迁移到农村居住

逆城镇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严格意义上说,逆城镇化是“城市人”变成了“农村人”,即不仅城市人口到农村生活、就业,户口也成为农村户口。从户籍管理上来说,除了几个特大城市外,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放开落户限制,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不明显。从产业发展来看,城市人到农村不论是长期居住还是短期居留、是就业还是旅游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生产要素向农村的转移,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应该都视为逆城镇化现象。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独具的最大优势。城镇化带来很多“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住空间狭小等。乡村宽敞的空间、清新的空气、基础设施的改善、闲适的生活等都对城市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我国是个具有深厚农耕文化传统的国度,大多数都充满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论是虚幻的还是现实的,都推动着人们采取各种方式到农村去寻找慰藉。

2.2 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农村休闲业等产业也将越来越有吸引力,吸引着各类生产要素转向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层面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2019 年4 月,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国家层面的非常规的政策干预,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推动着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聚集。这些政策、战略的出台和实施,促进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多更早地产生了逆城镇化现象。

2.3 逆城镇化假象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现实条件制约或利益引导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逆城镇化假象。如2019 年和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分别达到60.6%和63.89%,但实际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只有44.38%和45.4%。部分农村转移人口由于不能负担高房价、落户门槛过高、公共服务不健全等原因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又选择回到农村;国家出台各类惠农政策、农村土地带来的利益不断增厚等使得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等,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土地、房屋带来的巨额收益,使得很多城市人口愿意放弃城市户口而取得农村户籍。这些逆城镇化假象可能会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健全、发展阶段的完成等而逐渐消失。

3 推动逆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3.1 推动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协调发展

逆城镇化是城镇化成熟阶段的自然表现,推动逆城镇化首先要持续地推动城镇化发展,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概念涵盖着城镇化和逆城镇化2 个方向的趋势。这2 个趋势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有专家提出,我国城镇化还远没有完成,而且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化群,提出逆城镇化“没有大路可走”;有的认为强调逆城镇化会妨碍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这些提法可能是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经验中借鉴而来的,但我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时代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逆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也不能亦步亦趋模仿发达国家的老路,被动等到城镇化完成了再来推动逆城镇化。

3.2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后,推进农村发展的非常规战略。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及城镇化的发展,造成我国城乡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瓶颈,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弥补城镇化巨大“虹吸效应”给农村带来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失,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等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结合发展实际,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2018—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四个优先发展”提出要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改变农村要素单项流动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4]。尤其是中央提出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5],将极大地推动逆城镇化的进行。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消除了单向城镇化带来的弊端,统筹城乡发展,使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城镇化并不是以简单缩小农村规模为目标,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而自然形成的结果。城市和乡村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使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阶段城镇化趋势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的城市化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伴随着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的流动,逆城镇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逆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城市化城乡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1.2%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