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达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矿区位于辽宁省建昌县南28km,行政区划隶属于建昌县大屯镇。本区1:5万分幅为大屯幅(K50E021024),面积0.25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7′30″~119°58′00″,北纬40°35′30″~40°35′45″。本区交通较方便。西北距建昌县城28km,306国道由本区东部3.5km处通过,可通行卡车的乡间砂石路和土路直达详查区。
本区域已经完成了1:200000和1:50000的区域地质调查。20世纪80年代,原河北地矿局区调队完成了山海关幅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对本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原辽宁地矿局区调队完成了大屯幅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不仅解决了基础地质的问题,还重点研究了本地区多金属矿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是本区区域地质工作的重要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为止,辽宁地矿局物探队、区调队、地矿部航空物探大队、九零一队等单位相继完成了包括本工作区在内的1:20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重力测量和1:50000遥感及航磁测量。取得的这些成果为后续地勘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辽宁核地地质调查院对该矿区的详查,基本查明了建昌县老沟口矿山的区域地质、矿区地质、断裂构造、岩浆岩、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特征,基本控制了老沟口矿山的含矿层位及空间分布情况;基本查明了矿体的规模、空间位置、形态、产状及顶底板特征;基本掌握了该矿山的矿石类型、品位、矿石矿物成份、结构、构造等特征。经槽探和钻探、坑探工程的控制,综合评价出Ⅰ号和Ⅱ号两个矿体。
Ⅰ号矿体为北西走向,倾向南东,倾角60°~70°,长约400m,控制延深40m,矿体厚度为2.10m~8.37m,矿石品位为10.55%~42.11%。
Ⅱ号矿体地表出露较小,走向为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70°~76°,经斜井(DXJ3)对深部进行控制,地下矿化体增厚,厚度大于30m,但总体品位偏低(TFe品位10.05%~16.05%)。
通过辽宁核地地质调查院对该矿区的详查工作,基本了解了区内成矿的地质条件,基本查明了矿体的空间赋存形态、数量、规模及产状,了解了矿石质量特征,确定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并估算出332+333类别矿石量约52.50万吨。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Ⅰ)燕山台褶带(Ⅱ)山海关台拱(Ⅲ)与辽西台陷(Ⅲ)的交接部位。见图1。
图1 详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图
矿区岩性主要有三种:早侏罗世五指山单元中粗粒花岗岩,晚侏罗世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区内有较大范畴的白云岩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接触带,是矽卡岩型矿物成矿的有利地段。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Chg)。地层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倾角40°~60°。本矿区内仅见长城系高于庄组一段(Chg1)。
高于庄组一段(Chg1):多平行于岩浆岩接触带出露,接触带附近岩层产状变陡。岩性为灰~灰黑色中厚层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白云岩。出露宽度100m~300m。接触带附近的麻季沟单元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t2mηγ)中,有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的透镜状残留体,受侵入体的影响在残留体中形成含矿矽卡岩。
矿区南部出露大面积多期活动的元古代、中生代酸性侵入体。
中生代五指山单元粗粒钾长花岗岩(J1Wξγ),分布于工作区的南部,出露面积较大,呈岩基状产出,是岩浆岩的主体,本区为该岩体的北侧边缘部分。此外,在高于庄组地层与中生代五指山单元粗粒钾长花岗岩之间,见有麻季沟单元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t2mηγ)。主要岩体岩石特征如下:
麻季沟单元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t2mηγ):黑褐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成分为微斜长石,含量5%~20%,斑晶直径一般为10mm~15mm,个别大于20mm。基质为中粗粒结构,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20%~25%,粒径2mm~4mm;钾长石含量20%~45%,粒径2mm~4mm;斜长石含量25%~50%,半自形~它形晶,多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含量5%~10%,片径月2mm,具绿泥石化、硅化、辉钼矿化。
五指山单元中粗粒钾长花岗岩(J1Wξγ):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含量30%~45%,粒径3mm~7mm;钾长石含量40%~60%,粒径5mm~7mm,斜长石含量5%~20%。具有硅化、辉钼矿化。
锦西~要路沟东西向大型壳断裂在本区附近通过,与北东向断裂共同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格局和圣宗庙侵入体的分布。
养马甸子回流水~八家子牛样子沟滑脱构造带横贯全区,受贺吉沟平移断裂的影响,此滑脱构造带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宽约10余米,内有构造角砾岩及Mo、Fe、Cu、Pb、Zn矿化体。在构造带南侧形成了较多的次一级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蚀变裂隙带,为本区成矿提供了控矿、储矿空间。
本区断裂构造不发育,主要为小的断层,呈近东西向产出。断层规模较小,一般宽0.3m~0.5m,地表延长小于10m。
矿区内热液蚀变主要表现为黄铁矿化、矽卡岩化、硅化及辉钼矿化等。其中矽卡岩化与成矿关系密切。
矿体赋存于区内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的透镜状残留体中,受侵入体的影响在残留体中形成含矿矽卡岩。
在矿区内,由于多年的采矿活动,地表原有的矿(化)露头点现仅剩4处,集中分布在矿区的中部。矿石类型均为矽卡岩型。总体呈近东西向平行与接触带的透镜体状。分述如下:
3.1.1 Ⅰ号矿体
矿体赋存于区内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的透镜状残留体中,用于控制该矿体的工程钻孔为ZK01、ZK02、ZK03。矿体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南东,倾角60°~70°。出露地表的有三处,矿体水平厚度一般为2.10m~6.70m,平均水平厚度约3.92m,控制延深约40m。由三个采坑和钻孔控制,矿体形态总体为透镜状。长度约400m,品位一般为12.29%~34.97%,属厚度较稳定,品位变化较大,矿化不均匀的矿体。
3.1.2 Ⅱ号矿体
出露于Ⅰ号矿体西南侧水平距58m左右,平行产出,矿体总体形态为透镜状。整体由一个长条形采坑控制。矿体围岩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矿体水平厚度一般4.20m~31.50m,平均厚度约11.80m,深部由DXJ3斜井控制,矿体控制深度30m。长度60m。品位一般10.05%~16.05%,平均12.80%。品位变化不大,属厚度变化较大矿化均匀的矿体。
3.2.1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为细粒结构,快状构造,局部为条纹状构造。
3.2.2 矿石类型
依据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的矿物组合特征,矿石自然类型为矽卡岩型矿石。
矿体顶底板岩层主要为高于庄组一段,主要岩性为蚀变的中厚层白云岩(绿帘石化矽卡岩、蛇纹石化大理岩)与矿体界线清楚,特征明显,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
绿帘石化矽卡岩:绿色,等粒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绿帘石为主,黑云母次之,少量磁铁矿。
蛇纹石化大理岩:浅绿色,致密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蛇纹石、方解石、白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