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框架构建

2021-12-25 21:32:19姜淑华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8期
关键词:赤霉病白粉病分蘖

姜淑华

(海阳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海阳 265100)

0 引言

冬小麦为山东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当前,随着国内人口数量的增加,粮食压力危机日趋加重,冬小麦种植密度逐年愈高,病虫害频发。加上极端气候的影响,想要实现冬小麦高产,借助冬小麦优化的田间管理寻求高产技术突破的呼声愈高。

1 播前准备

1.1 整好地,用好基肥

第一,深耕地。当前,随复种面积的扩大,深耕整地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深耕整地,每年加深一点,不要一次耕太深,以免将生土翻出。多数情况下,机耕深度控在25~27 cm,畜耕深度控在18~22 cm。深耕后,平整地块,达到“细、透、平、实”的要求。细,要耙碎,不留大坷拉。透,要耙透,不漏耕。平,复平,细平,上下平整。实,上虚下实。这样有利于保墒,以为实现高产做准备。第二,足基肥。小麦需肥量大,为确保冬前出好苗、扎好根、长壮苗,满足后期生长养分需求,务必要用足底肥。俗话说的:“三追不如一底”,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用基肥的原则,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配合用好氮磷钾肥。就山东情况来看,底肥中农家肥用60~80担/667m2,碳铵50 kg/667m2,磷肥50 kg/667m2。施肥方法上,底肥均匀播撒地表,随深耕深翻如土。第三,足底墒水。入秋后,山东各地降雨量减少,土壤墒情明显不足,不利于小麦出苗发芽。一般来说,小麦发芽土壤临界含水量15%,但含水量低于17%时,就要浇足底墒水,底墒水一般用60 m3/667m2最佳。而就不便灌溉的旱地,则建议多蓄秋雨,防旱蓄墒。同时,力争抢墒播种,做到快收快种,随耕随耙,以保全苗、提高播种质量。

1.2 选好良种,做好处理

良种是小麦高产的基础,是农作物丰产的主因。选好良种,合理布局,应依据地力状况和管理水平而定。就山东本地情况来看,土地肥沃,管理水平高,年产量550 kg/667m2以上的,推广用大穗型——泰农18、临麦4号等,或者多穗型抗倒伏品种——济麦22、良星99等。中等地力,年产量在500 kg/667m2左右的,推广用中多穗类型品种——济麦22、良星99、良星66等。

选好良种后,接下来安排晒种,后经筛选、风选,去除瘪粒、杂粒、病粒、杂质,留下饱满大粒的种子备用。必要时,组织发芽试验,通过发芽势、发芽率,最终确定亩播种量。播种前,用拌种剂拌种,做好防地下害虫及各种病害的准备。

2 适时密植

2.1 适时播种

综合地力、土壤、品种等情况,以及冬前形成壮苗的温度而定。其中,以气温的影响因素最大。一般而言,冬性品种适期播种气温在16~18℃。自播种到萌芽,一般需50℃的积温,之后胚芽鞘每长1 cm需积温10℃。以幼苗出土2 cm为例,播深4~5 cm,基本需要累计110~120℃的积温。

山东大部自出苗到越冬,平均每长一片叶,需积温75℃。由此,自播种到长出3、5、8个分蘖,分别积温要达到485℃、560℃、635℃。可以说,积温少于400℃,很难出苗。据此推算,山东大部适播期,应在秋分节前后1周的时间。

2.2 严格播深

播深要求,沟直底平、下种均匀、覆土适宜、盖土压实。结合山东气候特点,依据不同品种特性,播种深度控在4 cm最佳。覆土视墒情而定,随播随压。墒情差的,多压土。过湿的,及时晒墒,轻镇压。

2.3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重在调整群体与个体关系,利用好有限光能和地力,以确保单位面积最大的分蘖数、苗数和穗数,实现高产、优产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山地薄,墒情差,土肥不少的地块,应播稀些。肥沃地,沟坝地,应播密些。高肥水地块,适当播稀些。同时,注意:早播量少,晚播量大;分蘖强的,少播;分蘖弱的,多播。具体可参考如下,各地根据情况灵活把握。水肥好的地块,秋分前后1周播种,播种用量控在5~6 kg。之后每推迟2~3天,播种量相应增加0.5 kg。肥旱地,秋分前后1周播种,播种用量控在6~7.5 kg。之后每推迟2~3天,播种量相应增加0.5 kg。旱地,秋分前后1周播种,播种用量控在7.5~10 kg。之后每推迟2~3天,播种量相应增加0.5 kg。

3 优化田间管理

3.1 前期管理

第一,目标。前期,指出苗到起身这段时间。此期,以长根、叶、蘖等为主,是决定亩穗数的关键期。管理目标,全苗、均苗的基础上,培育壮苗,狠抓穗数,为产多粒打下基础。第二,措施。查苗,保全苗,促苗壮。出土后,及时补苗。早播田,分蘖后踩压,防苗徒长,保苗壮。同时,破碎坷拉,压实土壤,安全越冬。浇灌方便的地块,用好越冬水,以“昼消夜冻”浇最好。有缺肥时,浇越冬水时,追加尿素,10 kg/667m2。或者,配用硝酸,15 kg/667m2。加强麦田管理,避免禽畜进入。早春多追肥,山东十年九春旱。由此,正月15前后,表土解冻后,用耧追肥,尿素10 kg/667m2。搞好划锄、镇压,以促生长、早返青。此外,为确保早返青,返青水建议推迟到小麦起身后。

3.2 中期管理

第一,目标。中期,自起身到开花始期这段时间。该期是根、茎叶等营养器官长成期,也是麦穗分化形成的关键期。此期目标:根据伸长器官、穗分化对应关系,合理水肥管理,调整好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确保穗大、粒多,防倒伏,为高产做准备。第二,措施。密度适宜,返青麦苗长势好,浇好返青水,追施尿素,10 kg/667m2。或者,用硝酸磷肥,5 kg/667m2。返青群体小,叶色淡,返青水应提前。同时,重施追肥。返青群体大,长势偏旺,分蘖多,可不用浇起身水,追肥量少。群体偏大的麦田,起身控水肥时,还应注意深中耕、化学控病。待到孕穗期,正值需水敏感期。条件允许的,一定注意充足供水。

3.3 后期管理

第一,目标。后期,自开花受精至成熟阶段。此期,籽粒成熟,亩穗粒数基本稳定。此期管理目标,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光合作用,增加粒重。第二,措施。合理组织灌溉,保持田间水分,确保土壤持水在70%~80%。待收麦前2周,停止浇灌。注意根外喷肥,抽穗期,用磷酸二氢钾,每次500倍喷施。开花到灌浆期,用尿素,75~100 kg/667m2,喷施,效果不错。防好病虫害,重防白粉病、锈病等,以增加千粒重。待蜡熟期,收获归仓。

4 病虫害防治

小麦不同生长期,重防病虫害种类略有侧重点。

4.1 返青拔节期

重防病害有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这几类病害为真菌性病害,初期多见黄叶,病斑形状不同,发病部位不同,共同点均靠土壤传播。

重防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啃咬种子,影响出苗,此类虫害肆虐与前期未拌种有关。待到来年春天,温度升高,蚜虫、红蜘蛛等等开始危害茎叶。

综合防治措施,以“一喷多防”为主。

用10%吡虫啉20 g/667m2,2.5%高效氯氟氢菊酯80 mL/667m2,45%戊唑醇·咪鲜胺25 g/667m2,98%磷酸二氢钾100 g/667m2,芸苔素内酯8 mL/667m2,综合用药防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兼治锈病、叶枯病,效果显著。

4.2 抽穗扬花期

该期重防赤霉病、吸浆虫,同时,兼防白粉病、条锈病等。原则上,以防为主,坚持适期用药的防控策略。

第一,适期用药。在抽穗-扬花初期,应主动防赤霉病。尤其是遇到阴雨天,比较利于病害传播,间隔1周用药1次。防吸浆虫,重在成虫期防治。第二,选对药剂。通俗而言,用对药。根据用药试验,氰烯菌酯、戊唑醇、高氯等药物,用于防赤霉病,安全高效,不易形成刺激毒素。第三,精准用药。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作业效率高、农药利用率高、防治效果优的药械,用足药量和水量,保证防治效果。

4.3 灌浆期

小面灌浆期,为护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敏感期,重视此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确保高产效果显著。该期防病治虫,提倡“一喷综防”,重防麦蚜、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等。麦蚜,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g/667m2;或者5%啶虫脒乳油20~30 mL/667m2;或者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6~24 g/667m2。白粉病,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16 g/667m2。或者,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 g/667m2,兑水每次用30~35 kg,防治效果不错。锈病,有叶锈、条锈、秆锈等。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少见。条锈病多危害叶鞘,穗部。杆锈多危害茎秆,也影响穗部。此病防治,以控制蔓延为主。当病叶率达1%时,开始普治。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 g/667m2。或者用20%三唑酮乳油50~70 mL/667m2,每次兑水30~45 kg,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赤霉病白粉病分蘖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现代农业(2018年7期)2018-02-18 10:58:09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西藏科技(2016年8期)2016-09-26 09:00:21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处理方法探析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41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新农村(2015年10期)2015-09-28 00:37:29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9